



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文化之间信息转换的跨文化活动。两种文化在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和宗教等方面以及两种语言的结构本身都存在很多差异,这就要求好的译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是翻译得以实现的具体途径。不同的方法会使译文风格千差万别,也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的优劣。一般而言,翻译界大都认为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之分。
不过,翻译时到底应该采取直译或意译,还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这不仅取决于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语篇类型,还取决于译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通常来说,当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基本一致时,一般选择直译;当原文的形式或意义在译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直译或意译。
直译是指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译语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基本上遵循源语的表达形式且忠实于原文意思。简而言之,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为译语的翻译方法。
直译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鲁迅十分尊重原作,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主张直译,不仅强调忠实于原作思想,而且力图不随便改动原文句式,以保存原作风貌并输入新的表达方法,但这绝不是主张逐字“死译”或“硬译”。
交际语言所包含的意思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即真实含义。人类在感情、社会经历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不同语言中通常会有少量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语言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十分接近,即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采取直译的方法直接套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既可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又可保留源语的风格,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人们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及表达方式也各异。翻译时,如果源语形象所承载的比喻意义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根据上下文,可以选用译语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替换源语形象。虽然这样会导致译语和源语的形象意义不同,但是传达了真实含义,可达到相同的语用效应,使读者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感觉。例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如果译为“雨后蘑菇”也可以接受,但汉语中读者更熟悉的形象为“雨后春笋”,因此译成“雨后春笋”更符合中国文化意象,也更贴切。
另外,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俗语和习语。它们不仅形象直观,说服力强,而且隐含着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信息。翻译时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形象比喻,同时也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换言之,只要译语读者可以理解,最好进行直译。例如,中医学的“肝”“心”“脾”“肺”“肾”等概念在西医中存在对应词。虽然这些概念在两大体系中的内涵不尽相同,但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接受,一般将这些概念直译为liver、heart、spleen、lung、kidney
。
直译也是有条件的,前提是必须达意,要在译语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表达源语的意义。否则,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望文生义,将一些不相干的词语堆砌在一起,太过于直译就可能成为“死译”或“硬译”,导致译文令人费解,甚至成为笑柄。例如,有人把“带下医”译成doctor under the skirt。实际上,“带下”指的是妇科疾病,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带下医”实际上是指妇科大夫,正确译法应为gynecologist
。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的表达完全遵循并符合译语语言规范的翻译方法。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两者的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不同,词汇、句法结构及表达方法差异较大,两种语言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也不尽相符,某些意义甚至完全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无法兼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甚至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或相互之间的交流。为了再现源语的语义效果,传达原文的语用目的,译者只能舍弃原文语言形式或字面形象的对等,采用意译法,在译语中寻找能够表达源语真正含义的表达形式,必要时调整、甚至改变源语的句式结构,或直接译出语言的隐含意义,使译语和源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例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寓意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象征着吉祥如意,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成语都与“龙”有关,如“卧虎藏龙”“龙马精神”等。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龙是邪恶、毁灭与贪婪的象征。经典方剂“青龙白虎汤”如果直译为Blue Dragon and White Tiger Decoction,可能会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认为此药以青龙和白虎为原料。他们会感到纳闷:“中国人太奇怪了,怎么吃龙这样的怪物?白虎是濒危动物,应该妥善保护,怎么能入药呢?”
其实,橄榄是治喉病的“青龙”,萝卜是治喉病的“白虎”。橄榄与萝卜一同煎汤,谓之“青龙白虎汤”。对于这类方剂名称,可以采用“原料+制作方法”的译法,译成Olive and Turnip Decoction。
一些词句源于典故或国家经济、文化领域的大事,往往难以在译语中找到对应语,翻译时一般采用意译,译出其隐含意义。例如,英语典故Achilles’heel 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若直译为“阿喀斯的脚后跟”或“阿喀斯之踵”,不了解希腊神话故事的读者就会感到费解,因此应该采用意译,译出其隐含意义——“致命弱点”。再如,“天有不测风云”出自北宋吕蒙正的《破窑赋》,比喻有些灾祸是无法预料的。由于英语中的wind和cloud无法表达出这种含义,所以,翻译时就无法保留“天”和“风云”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是意译出其中的隐含意义——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time。
另外,有些语句既可以进行直译,也可以进行意译,同一文本可能有多种不同译文。好的译文应以能够较为圆满地再现原作的人物形象和写作风格为标准。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可以译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等。译文的确定必须根据具体文本的类型和主题,以及翻译的目的、译者的取舍、译语的容许度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来决定。
总之,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均应首先忠实于原文内容。如果忽略内容,只追求与原文形式一致,则是硬译、死译;如果偏离原文内容,只依据语言的表层意义,片面追求译文形式,随意编造句子,则是滥译和乱译。真正的意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适当调整原文结构,采用恰当、规范的译语形式表达源语。成功的翻译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即使改变语言形式,也能准确表达其隐含意义,做到思想内容正确而又表达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