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医案,是临证医事的实录,历来为中医学者研习前人经验的主要路径。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北宋《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包括惊风、疮疹、咳喘、吐泻、汗证等多种病证,留下了“儿科鼻祖”钱乙诊治皇家子弟、民间百姓重症、难症的可贵资料。明代医家万全的儿科著作中除理论阐述外,间有所列方药临床验案录于其中,使学者更易于联系实际理解方义指导应用。薛铠、薛己父子所著《保婴撮要》论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皆列举若干医案以作为临床所见不同证候的治疗实例,共列医案1540则,包括了小儿内科、外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病证220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尤其是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至民国时期,如夏禹铸《幼科铁镜》有药物内治、外治、推拿、针灸等配合应用的医案记载;《临证指南医案》记录了叶天士的大量临床医案,包括小儿温病的许多案例示人以法;《续名医类案》《吴鞠通医案》《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等著作均有大量切合实用的医案示例。现代更有《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等大批学术著作中关于众多名老中医的医案介绍,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的儿科医案多文字简练,然意蕴深厚,需要仔细揣摩,方得其要领。否则若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则不能领会其真谛。如钱乙治黄承务2岁子案,“便泻,众医止之,十余日,其证便青白,乳物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医谓便笃矣。钱氏先以益脾散三服、补肺散三服。三日,身温而不哽气,后以白饼子微下之,与益脾散二服,利止。”就是一个教导我们不能见泻止泻,而应审其病机及时给予温运脾阳、补肺益阴治疗的验案。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循,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中医临证医案是各个时代的医家对其临床诊病治疗的真实记录,体现了他们应用中医药理论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实践,是他们为后代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学习前人医案,首先要认识和领会前辈医家的临证思维,在其简约记载中体会他们是如何寻求古训、独创新路的。其次要细心揣摩他们的辨证思路,是如何不囿套路自辟蹊径的。其三要分析他们是如何活用古方,创立新方,以应对不同病证的证候变化的。其四要学习他们的用药特色,是如何精细辨证,精准用药的。我们学习前人医案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临床应用。若能有前人医论、医案在胸,今日的新知、新识在手,取精撷要传承发展,则可以使自己达到中医临证的新境界。

基于此,我们一代代中医儿科人应当将自己临证识病诊治的医案如实地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温故而知新,并且可以示之以人,使大家在不同专家的医案记载中掌握本学科学术发展的脉络,得到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可以相互对照,在不同学术流派、专家经验的分析对比中获得灵感,悟出道理,产生联想,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床诊法治方,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进行检验,辨别真伪,获得真知。若能有众多学者究心于此,必能对中医学这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学术发展产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动力。

本分册共选择了本人历年蒐集的儿科病案211则,其中大部分系首次面世。每则病案均列出患者年龄、性别、初诊时间、主诉,以及历次诊疗的四诊诊查、辅助检查、诊断、辨证、治法、方药资料,案末以按语提纲挈领介绍诊治心得体会。其中有儿科临床各种常见病证,亦有部分疑难杂症。有治验的总结,也有难以取得良效的体验。希望保留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儿科临床的实录,供今后进一步思考,温故而求新。也希望儿科同道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在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的原则下,灵活地应用中医临证整体观点、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发挥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为每个患者找到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分册撰写过程中,弟子陈慧、刘莉、李湛、樊惠子、李维薇分别协助整理了部分医案,专此致谢!

汪受传
己亥仲秋于金陵审思斋 PdPuvwX1pvuwMNRbjcZc0u9OSV8D31dHTl4TLyOsD/VwykwvmKc0FDNQxoaQw8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