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死后一百多年,孙氏家族又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兵法家——孙膑。孙膑年轻的时候遭人陷害,吃了大苦头。
孙膑的同学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大将,庞涓一直嫉妒孙膑的才华,就假惺惺地把孙膑骗来魏国,对他施行膑刑——砍掉了他的两条小腿。孙膑名字中的“膑”,就是从他受膑刑这件事来的。
庞涓对孙膑下这样凶狠的毒手,就是想让他一辈子背负受刑致残的耻辱,永远无法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样就没人能跟他庞涓争“天下兵法第一”的名号了。
被摧残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孙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被齐国大将田忌收留,做了门客。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膑略施小计帮助田忌在赛马会上赢了齐威王,他的聪明才智也因此得到了齐威王的青睐。
不久,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团团围困,危在旦夕,赵国请求齐国派兵来援救。齐威王想任命足智多谋的孙膑为大将,却被孙膑推辞了。原来,孙膑很担心自己曾是刑徒的身份会给齐国丢脸,所以只肯当幕后军师,辅佐大将田忌完成这项使命。
齐国在军事上一向不如魏国,田忌对打赢这场仗没有把握。孙膑为田忌分析形势说:“现在赵、魏两国的战局胶着难分,好比街头有两人正扭打在一处。我们想把他们分开,不能徒手去抓他们的拳头、扯他们的胳膊,因为这都是他们用力的地方。我们能用的最好的方法是捣空门——就是去打他们的软肋,这样就能很轻松地把他们分开。现在魏国后防空虚,都城大梁就好比魏国的‘软肋’,我们直扑大梁,魏国必然撤军来救。到时,我们再来个半路截击,就能以逸待劳,一举两得。”
这招“围魏救赵”果然一试就灵,魏军被孙膑牵着鼻子走,在桂陵被齐军打得大败,赵国因此得救了。
在桂陵之战中,庞涓中了孙膑的计,后悔当初没有斩草除根,对孙膑恨之入骨。
十三年后,魏国想要吞并韩国,绝望中的韩国也向齐威王求救。田忌和孙膑再度联袂出击,率军直扑大梁,战争局势演变成与当初的桂陵之战如出一辙。
庞涓接到消息,不禁暗暗冷笑:“原来孙膑也就这点儿智慧。这回,我可做了万全的准备。”魏国迅速调整攻势,掉转枪口,准备倾举国之力击溃齐军。
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孙膑让田忌下令齐军主动后撤,在撤退途中安营扎寨,每天要减少埋锅做饭的灶坑的数量。开始时,齐军挖十万人规模的灶坑,后撤第二天就减少一半,只造五万人规模的灶坑,第三天就减到了三万。
田忌不明白孙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孙膑说:“魏国向来认为齐军是弱兵,我们就来个因势利导,以弱胜强。我们让魏国觉得齐国士兵因害怕参加决战逃跑了,这样魏国一定会派精锐部队加紧追赶,我们在半道设好包围圈,就有可能一举消灭魏国的上将!”
骄横的庞涓果然以为齐军已经全线崩溃。他为了亲手杀死孙膑,抛下大部队,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击孙膑。当他追到马陵道时,天色已黑,魏军骑兵完全没料到自己已经钻进了孙膑设下的“口袋”。
庞涓听士兵来报,得知前头有情况。他亲自来到队伍前面,点起火把一看,原来路中央有一棵被剥了树皮的大树,树干上有一行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原来,孙膑已经在四周埋伏下无数的弓弩手。他与弓弩手约定树下一旦有火光,就集中射击。刹那间,满天蝗虫般的箭朝着庞涓直扑过来,一下子把庞涓射成了一只“豪猪”。
马陵之战让魏国元气大伤,从此跌下了神坛,沦为二流国家。孙膑凭借超凡的智慧,率领弱兵打败了强国,雪洗了当年的耻辱。
吴起是卫国人,是与孙武齐名的兵法家。他曾经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可惜他对孔子提倡的儒学并不感兴趣,一心想凭自己的军事才能建功立业。
说起打仗,吴起是全胜将军,而且他讲究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一次看到有个小兵的背上隆起一个大脓包,他不嫌脏和臭,用嘴把脓血全部吸出来。
小兵的母亲听说这个消息后,号啕大哭。邻居奇怪地问:“将军肯纡(yū)尊降贵为你儿子吸脓,你还哭什么?”
老太太抹着眼泪说:“你们不知道,吴起将军当初也给我家老头子吸过脓,老头子感恩戴德,在战场上奋力拼杀,这才丢了性命。这回轮到儿子,我怕他会跟老头子一样,再也回不来了。”
吴起虽然深受士兵的爱戴,却得不到国君的青睐,他只能在诸侯国间不停“跳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吴起身上有个大毛病:为了追求个人功名,表现得有些不择手段。
吴起最初在鲁国效力。鲁国被齐国侵略时,吴起请缨出战,可鲁国却怀疑他的忠诚。原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怕吴起里通外国。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军权,吴起竟然不惜杀了妻子来表明自己对鲁国的一片忠心。
吴起总算得到了军权,也打赢了战争,但还是落得被鲁国扫地出门的下场。鲁国人很早以前就听说,吴起当年来鲁国求学,为了出人头地,即使母亲去世都不回老家卫国奔丧。这一回,他为了执掌军权,竟然把自己的结发妻子杀了。鲁国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不惜抛弃骨肉至亲,那么很难预料他将来会对鲁国做出什么残忍的事。
吴起来到魏国,帮魏国打败秦国,占据了大片土地。可是,他立下如此赫赫战功,还是没能逃脱被魏国扫地出门的命运。这次,吴起是被别人利用了他的性格缺陷。
魏国丞相公叔是国君的女婿。公叔认为自己不是靠真本事,而是凭裙带关系上位的,官位很不牢靠,因此很担心吴起跟自己争权。一筹莫展之际,公叔的车夫想出一条计策,自告奋勇要为主人除掉心腹大患。
车夫对公叔说:“大人可以对国君说:‘吴起志高才大,魏国这座小庙可能容不下他这尊大神。’国君爱才,肯定会问如何处理此事。大人这时进言:‘可以试探一下吴起的真心。您把公主许配给他,如果他接受婚事,就说明他愿意留下;如果他不接受,就表示他想投奔外国。’然后您再把吴起叫到家里来招待,到时您让您自己的公主夫人对您大发脾气。吴起看到魏国的公主如此蛮不讲理,肯定不会接受国君招亲。如此一来,国君就会怀疑吴起的诚意了。”
公叔依计而行。吴起心高气傲,竟然没有看破这套连环计,果然不肯接受招亲。魏国国君从此对他起了疑心。吴起在魏国也待不住了,只好去投奔楚国。
楚悼王十分看重吴起。吴起提出在楚国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楚悼王毫无保留地支持他。吴起大刀阔斧地改革,仿佛给楚国打了强心针,楚国立刻在诸侯国之间显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大权在握的吴起改革的步伐迈得太急太快,得罪了楚国几乎所有的贵族。吴起凭着有大王撑腰,根本不把贵族们放在眼里。
等楚悼王一死,贵族们就联起手来讨伐吴起。吴起一人之力难以回天,只好用了一条绝后计——他把造反贵族们引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自己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杀红眼的贵族们放乱箭射死了他,连带着把箭射到了楚悼王的尸身上。楚国法律规定,伤害大王身体的人都获死罪。等到太子登基,因为这件事被灭门的楚国贵族有七十多家。
吴起虽然智勇双全,但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终究失道寡助。即便他的初衷不坏,但他却招来了成倍的仇恨。所以,做人一定要德才兼备,这是吴起的人生故事为后人带来的警示。
释义:指反复多次命令和告诫。
《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例句:老师三令五申,考试不许作弊。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① ,居辎车 ② 中,坐 ③ 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 ④ 者不控捲 ⑤ ,救斗 ⑥ 者不搏撠 ⑦ 。批亢捣虚 ⑧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 ⑨ 必竭 ⑩ 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注释:
①为师:当军师。
②辎车:有篷盖的车。
③坐:主要。
④杂乱纷纠:如乱丝、乱麻之类的东西。
⑤控捲:胡乱击砸。
⑥救斗:制止打架。
⑦撠:戳。
⑧批亢捣虚:趁其不备,击其要害。
⑨轻兵锐卒:精兵队伍。
⑩竭:力量枯竭。
孙武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孙膑出生了。孙膑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仍的战国时期。他是齐国人,少年时家乡就经常发生战争,他因此与亲人走散。孙膑从小立志向先辈孙武学习,刻苦钻研兵法、战术,以期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才能。
孙膑经历九死一生成为齐国军师之后,曾在公元前354年帮助齐国“围魏救赵”,又在公元前343年率领齐军在马陵道大败魏军,并使曾经残害他的庞涓中计身亡。
马陵大捷后,齐国的政局日趋混乱,将军田忌遭相国邹忌诋毁,只好弃军而逃。孙膑跟随田忌逃至楚国。从此以后,孙膑就告别了政坛,开始潜心撰写兵法。很多学者认为,《孙膑兵法》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孙膑在创作《孙膑兵法》时,一方面承袭了孙武军事思想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武器的更新、兵种的增加等等因素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从这一点上看,《孙膑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迭代更新。
《孙膑兵法》刚创作完成的时候,一度非常流行,但到了东汉时期逐渐散佚,直到1972年4月,考古学家在银雀山墓葬中发现了记录《孙膑兵法》的残简,这部伟大的兵书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楚国的一条荒野小道上,一辆马车行色匆匆。两个年轻人正坐在车上,小心地注意着周遭动静,似乎在躲避追兵。
眼看前头就是边境,一个年轻人跳下车来,向车上的人拱手告别:“包胥,等我回来报仇!我一定要覆灭整个楚国!”
车上的青年回礼道:“子胥保重。就算你将来能覆灭楚国,我一定还会让楚国复兴。”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用马车送朋友逃亡的青年名叫申包胥,而那位逃亡出境,夸口要覆灭楚国的青年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复仇者——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