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思永踏上殷墟

这次考古发掘自1928年10月7日开始,至31日结束,前后共进行了24天,发掘土坑40个,揭露面积280平方米,掘获石、蚌、龟、玉、铜、陶等器物近3000余件,获甲骨854片,其中有字甲骨784片,另有人、猪、羊等骨架出土。董作宾作为本次发掘的主持人,手抄有字甲骨392片,并做了简单的考释,这个成果与他前期的调查报告,共同在后来史语所创办的《安阳发掘报告》上作为首篇文章刊载。此次发掘与著述的问世,“不仅结束了旧的古物爱好者‘圈椅研究的博古家时代’,更重要的是为有组织地发掘这著名的废墟铺平了道路”。

当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未受过西方近代考古学正规训练的董作宾,所带领的发掘队员皆是土包子书生,且将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带字甲骨上,其他器物甚少顾及,这样就出现了一些疏漏甚至笑话。许多年之后,已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夏鼐说道:“我在1935年参加殷墟发掘时,还听说过一个关于董作宾1928年主持初次发掘时‘挖到和尚坟’的故事。书斋中出来的董作宾,从来没有看见过出土的骷髅头,只从笔记小说中知道死人身上头发是最不易腐朽的。所以,他发掘到一座时代不明的古墓时,便认为头上无发的墓主人一定是一位和尚。骷髅头狰狞可怕,所以仍被埋起来。到了李济、梁思永主持发掘时才注意到人骨标本的采集,并且用科学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董作宾在殷墟的发掘工地

◎董作宾在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坑

或许正是由于以上的缺憾,没有喝过洋墨水的董作宾感到惶恐不安,并有中途换将,由周身散发着海腥味的大字号“海龟”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的因缘。按照蔡元培后来的说法:“董先生到了那里,试掘了一次,断其后来大有可为。为时虽短,所得颇可珍重,而于后来主持之任,谦让未遑。其时,适李济先生环游返国,中央研究院即托其总持此业,以李先生在考古学上之学问与经验,若总持此事,后来的希望无穷。承他不弃,答应了我们,即于本年(1929年)二月到了安阳,重开工程。”

在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经费支持与董作宾的密切配合下,李济率领考古队来到安阳小屯,于1929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陆续发现了大批陶器、铜器,3000余片甲骨,两大兽头刻辞与闻名于世的“大龟四版”(南按:一个完整的刻满文字的乌龟壳)。尤其引人瞩目和振奋的是,这年的11月21日,李济于一堆碎片中发现了一片彩陶——这是安阳殷墟在抗战前全部15次发掘中,所记录出土25万块陶片中唯一一片具有仰韶文化性质的彩陶。对于这一异乎寻常的发现,20年之后,李济曾专门撰写论文指出它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在开始这一工作时,参加的人员就怀抱着一个希望,希望能把中国有文字记录历史的最早一段与那国际间甚注意的中国史前文化连贯起来,作一次河道工程师所称的‘合龙’工作。那时安特生博士在中国所进行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已经到了第十个年头了。这一希望,在第三次安阳发掘时,由于在有文字的甲骨层中一块仰韶式彩陶的发现,大加增高。现在事隔二十年了,回想这一片彩陶的发现,真可算得一件历史的幸事。”又说:“要不是终日守着发掘的进行,辛勤地记录,这块陶片的出现,很可能被忽视了。有了这一发现,我们就大胆地开始比较仰韶文化与殷商文化,并讨论它们的相对的年代。”

◎1929年第二次安阳发掘合影。坐者左一李济、左二裴文中,右立者右二董作宾、右一董光忠,左立五人为冯玉祥派出的护兵,坐者右四人为护兵长官

◎1929年秋,李济在河南安阳主持殷墟第三次发掘,挖出彩陶片的情形

1930年春,当史语所准备对殷墟再度进行发掘时,不祥的预兆接踵而至。河南地面大雨、冰雹成灾,所降“冰雹大者数斤,小者如鸡卵”,这场灾难过后,接着出现旱灾,导致河南全境“每天平均饿死1000余人”。此前,以李济为首的中研院殷墟发掘队与河南地方势力为争夺出土器物而大闹纠纷,使发掘陷于困难。随后爆发的中原大战,使河南一带成为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军阀组成的联军,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中央军拼杀的主战场。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130万人(阎、冯联军60万,中央政府军70余万),大战持续半年之久,双方共死伤30余万众,最后以张学良调集东北军入关助蒋,阎、冯联军败北而告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原定对安阳殷墟的第四次发掘计划,在大炮轰鸣、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新鬼添怨旧鬼哭的风云激荡中化为乌有。

以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为毕生理想的李济等学人,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中断自己追求的事业,既然河南不能发掘,李济决定率部转移到山东城子崖继续从事发掘工作。

1930年秋,中原大战硝烟尚未散尽,李济与董作宾率部走出安阳,移驻山东济南东60余里的历城县龙山镇一处叫城子崖的陶文化遗址,开始首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遗址中明显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所出土的文物与仰韶文化风格迥异,其中发现最多的黑陶和灰陶器具,几乎完全不同于河南、甘肃的彩陶,器形也没有相同之处。经过分析,李济等认定此文化遗存确属新石器时代,这个就“不但替中国文化原始问题的讨论找了一个新的端绪,田野考古的工作也因此得了一个可循的轨道。与殷墟的成绩相比,城子崖虽比较简单,却是同等的重要”。由于城子崖遗址地处龙山镇,故将这一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

在中原大战硝烟散尽、血迹风干之后的1931年春,李济率部重返安阳,展开第四次大规模的殷墟发掘。在李济具体指导下,这次有计划地将殷墟遗址划分为五个大区,每区由一位受过专业科学训练或有经验的考古学家指导,以“卷地毯式”的新方法进行发掘。发掘队除原有的郭宝钧、王湘等人外,增加了十几位年轻学者。史语所新招聘的吴金鼎、李光宇来了,河南大学史学系学生石璋如、刘燿(尹达)等新人来了。最令人瞩目的是,梁启超的二公子、被李济称为“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梁思永,也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带着勃勃生机,神采飞扬地到来了。

◎龙山文化遗址

梁思永于1930年夏季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归国,此时梁启超去世一年余,清华研究院也已解体一年,梁思永举目四望,物是人非,恍如隔世,其伤感悲痛之情无以言表。正在北平的李济感念梁氏家族与自己的交谊,主动把梁思永介绍给傅斯年。从此,梁思永正式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行列,开始了后半生的考古学术历程。

就在李济主持山东济南城子崖发掘的那个秋日,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从来华考察的法国传教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处得到线索,说中国东北中东铁路一线,有人发现黑龙江昂昂溪附近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语言研究所决定抢在日本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派梁氏前去实地调查、发掘,以地下出土历史实物来书写历史,借此塞住日本人邪妄的嘴巴,消解其为占领中国而疯狂叫嚣的“满蒙非支那领土”的谎言。

◎梁思永

是年9月19日,梁思永打点行装离平向东北进发,顶着正在黑龙江地区流行的鼠疫,冒着时断时续的战火,于28日与助手从容来到偏僻荒凉的昂昂溪五福遗址开始调查、发掘。当时该地的天气已特别寒冷,梁思永与助手每天携带发掘工具往返于乡村驻地与遗址之间,途中都必须脱掉鞋袜,裤脚卷到大腿根部,光着脚蹚过冰凉的积水。他们在各沙冈开探坑,寻找遗址和墓葬线索。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在五福遗址水淀里发掘了四处沙冈与一座墓穴,发现了300多件石、骨、陶器。梁思永把调查发掘的文物做了初步研究后,得出这一文化系蒙古热河一带细石器文化的东支的结论。

昂昂溪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梁思永决定取道热河回北平,以便沿途考察其他地方的史前遗址。10月21日由通辽出发,在热河境内考察了38天,行程上千里,发现了林西、双井、赤峰等五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了大量陶片、石器等文物标本,并以一个考古学家的眼光,对沿途地理环境做了考察,后于11月27日回到北平。

后来梁思永于1932年10月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1分册,发表了长达44页近7万字,外加插图、写生达36版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从此,松嫩平原嫩江中下游沿岸广泛分布的以细小压琢石器为主的原始文化类型,被称作“昂昂溪文化”,在中国和世界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思永此次科学考古发掘和研究报告的问世,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特别在石器研究中,对在热河特别是查不干庙和林西、赤峰等一带采集到的细石器(当时称为幺石器)、石核制器、陶片等概念和分类标准,进行了创新性的时代划分,为后来的研究树立了科学典范。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黑陶罍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三足陶鬶

1931年春,梁思永告别新婚刚刚三个月的爱妻李福曼,意气风发地来到了安阳。

此前,殷墟附近有许多满布陶片的遗址,只因不出带字甲骨而不被重视,当李济主持第四次发掘时,感到有发掘附近这些遗址的必要。于是决定在殷墟遗址的东南部,靠近平汉路一个明显鼓出地面、名叫后冈的地方进行发掘,并把该区划为第五区,发掘工作由刚刚加盟的梁思永独立主持。

由于梁思永是当时中国学术界唯一一位真正受过考古学训练的独特“海龟”,在田野考古发掘中,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技术技能,都比其他“海龟”和“土包子”学者更胜一筹,即使是李济亦不能与之匹敌。在发掘中,梁思永带领吴金鼎、刘燿、尹焕章等几名年轻学者,采用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考古方法,依照后冈遗址不同文化堆积的不同土质、土色、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成功地区别出不同时代的古文化堆积,以超凡卓绝的旷代才识,发现彩陶—黑陶—殷墟文化三者之间以一定的顺序叠压着。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梁思永高度警觉,他凭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学术眼光意识到:既然彩陶文化代表着安特生所发现的仰韶文化,那么黑陶文化是否代表着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如果假设成立,则意味着龙山文化不仅局限于城子崖一地,所涉及范围应更为广阔,并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史前文化。这一极富科学眼光的洞见,恰如一把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面对史语所同人“天天梦想而实在意想不到的发现”,李济等考古学者感到城子崖遗址是获取这把钥匙的关键所在,实有再度发掘,以详察内容及充实材料的必要。于是,傅斯年决定暂缓编印殷墟发掘报告,派梁思永率一部分考古人员赴城子崖遗址再度展开发掘,以验证此地黑陶与安阳殷墟所出黑陶是否为同一种文化。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于抗战前发掘安阳殷墟大墓情形

1931年秋,梁思永率领吴金鼎、王湘等人由安阳转赴山东城子崖,开始继李济之后第二次发掘。发掘的结果证明,殷墟与城子崖两地的黑陶文化基本相同,这一文化范式,证明了梁思永此前天才式推断的正确。正是由于这次意义非凡的发掘,以鲜明的事实证据,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将仰韶与龙山两种文化混在一起,轻率得出“粗陶器要比着色陶器早”的错误结论,进而推动了殷墟发掘中“地层学”这一先进考古技术方法的运用,使当时与后世学者认识到必须将殷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原则,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树起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坐标。

◎梁思永、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在安阳殷墟发掘现场

城子崖发掘结束后,梁思永又率队返回安阳。在以后的几次发掘中,于殷墟西部的同乐寨发现了纯粹的黑陶文化遗址。这个发现使梁思永坚信在后冈关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小屯)文化三叠层按存在时间先后划分的科学依据。这一伟大发现,“证明殷商文化就建筑在城子崖式的黑陶文化之上”。梁思永对后冈三叠层的划分,成功地构筑了中国古文明发展史的基本框架,使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有了划时代的飞跃。自此,干涸的历史长河沿着时间的脉络重新开始流淌,梁思永也由于这划时代的发现一举成名,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史一代大师的地位——这一光辉成就,正应了其父梁启超当年的愿望。只是命运多蹇的梁任公早已身赴黄泉,无法与之举杯同庆了。

1932年春,在李济主持的第六次殷墟发掘中,发现了殷墟宫殿基址,这一发现无疑较单纯地发现甲骨更具有科学考古价值和意义。

从1932年秋到1934年春,由董作宾、郭宝钧、李光宇、刘燿、石璋如为主力队员的考古学者,在殷墟进行了第七、八、九次连续性发掘,并把目光由小屯转移到后冈和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南地、南台等处,发现了梦寐以求的王陵区,而商代王陵之所在,此前从未见诸史籍记载。

1934年秋至1935年秋,由梁思永主持的第十、十一、十二次殷墟发掘,对已发现的王陵迹象紧追不舍,继续扩大战果。此时,史语所考古组主力几乎全部调到这一推进历史研究最前沿的发掘行列中来,专业发掘人员之多,达到了整个殷墟发掘的巅峰。除总指挥梁思永外,还有石璋如、刘燿、祁延霈、胡福林(厚宣)、尹焕章、李光宇、王湘、李景聃、高去寻(晓梅)、潘悫等考古组“十大金刚”(南按:又称“十兄弟”),另有临时工作人员与实习生马元材、夏鼐、王建勋、董培宪、李春岩、孙文青。而傅斯年、李济、董作宾三位高级视察人员由南京来到安阳,穿梭于考古发掘现场,协助梁思永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与事务。其间,黄文弼等监察人员参加了第十二次发掘工作,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与中国学者徐中舒、滕固、王献唐,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偕燕京大学的陈梦家,以及河南大学师生相继前往工地参观。一时间,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殷墟发掘工地上,大师云集,将星闪耀,气势如虹。胸有成竹的梁思永充分表现出一个战略家的宏大气魄,规划周密,指挥若定,每天用工达到550人以上。

三次大规模殷墟发掘,使湮没地下数千年的古老遗址得以大面积呈现,考古人员共发掘10座王陵,以及王陵周围1200多座小墓和鸟坑、兽坑、车马坑等祭祀坑。所发掘的商代大墓规模浩大,雄伟壮观,虽经盗掘,成千上万件精美的铜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令世人震惊。

1936年,继郭宝钧主持的第十三次发掘之后,梁思永主持的第十四次发掘,在寻求甲骨方面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著名的编号为YH127号商代灰坑中,一次发现带字甲骨17096片,其中有300多块是未破损的整版甲骨且刻有卜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甲骨出于同一坑中,说明相互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之零星出土的传世甲骨残片,其学术价值更高。这一重大发现令学者们欣喜若狂。

1937年春,由石璋如主持的第十五次更大规模的殷墟发掘再度展开。此次发掘从3月16日开始,一直延续至6月。此时,华北地区已是战云密布,局势一日紧似一日。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大战,为防不测,殷墟发掘不得不于19日匆匆结束——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最后一次发掘。

◎1936年6月13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H127坑发现有文字甲骨,此为用套箱法整体提取的甲骨灰土柱,准备运往南京于室内整理

至此,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共进行了9年15次,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另有大量头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器物出土。发掘规模之大,牵涉人员之多,收获之丰,前所未有,在世界考古史上亦属罕见。这一创世纪的伟大成就,“在规模上与重要性上只有周口店的研究可以与之相比,但殷墟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性是无匹的”。

当发掘人员于匆忙中将出土器物整理装箱,风尘仆仆押运到南京钦天山北极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厦,喘息未定,额头的汗水尚未抹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UBB1aetpoZl/yjZmtYT0EVWmJ57jY+2KMfF2GkQV3OYC3kK0QkjQYwJzoaFAz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