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汉时期

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边缘部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才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才开始改变这种情况。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经过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先后六代人的努力,秦国拥有了当时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强大的军队。公元前246年,年幼的秦王嬴政登基。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嬴政亲理朝政,八年之后,开始实施筹划已久的统一霸业。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于一身;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采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措施;修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整长期生活在战乱和分裂状态下百姓的思想,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秦与原来六国的尖锐矛盾。而当时极为繁重的赋役和文化专制政策,更激化了这些矛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去世,他的儿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胡亥采用极为血腥的手段来巩固权位。终于,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先敲响了秦朝的丧钟。

秦国以十年的时间横扫六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全面的郡县制中央集权,为随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典范。但是这个被梁启超定义为“亚洲之中国”由此开端的朝代,仅仅经历了十五年的短暂经营就从中国的版图上永远地消失了。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的道理。他认为秦兼并六国,用的是“诈力”;统一以后,仍然迷信法家重赏刑罚的统治方术,不了解“取与攻守不同术”,即不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政策,结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千古第一帝

秦王刚刚一统天下,便对丞相、御史下令道:“寡人以渺小的身躯,起兵诛灭了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保佑,六国国王都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天下太平了。现在如果不改换名号,就无法彰显我的功业,让我名垂青史。所以请各位议定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千里,此外侯服、夷服等地区的各类诸侯有人来朝见,有人不来朝见,天子控制不了他们。现在陛下您兴的是正义之师,讨伐的是四方之残贼,天下平定了,在全国设置郡县,令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未有的局面,五帝也比不过您。我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是最尊贵的。’我们这些臣子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命被称为‘制书’,令被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道:“去掉‘泰’,留下‘皇’,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皇帝’,其他就按你们商议的办。”嬴政下令并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道:“朕听说上古有号而无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的品行事迹定谥号。这样做的话,就是儿子评议父亲,臣子评议君主了,非常没有必要,朕不认同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按辈数计算,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相传,无穷尽。”

嬴政还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都设置了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下令特许全国人民聚饮以示欢庆;收集全国的兵器,将其聚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大钟以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都重达千石,被放置在宫廷内;统一法令和度量衡的标准;统一车辆两轮之间的宽度;使用统一的隶书来书写文字。

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成就千古一相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不甘心平庸一生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荀子门下求学。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经过多年的学习,李斯终于学有所成,是荀子的得意弟子。李斯认为,秦国是唯一能够发挥他才干的地方,于是学成之后,就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得到了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李斯对嬴政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弱,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接着,李斯将自己筹划多时的策略对嬴政和盘托出,受到了嬴政的赞赏。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被提拔为客卿。嬴政还同意了他的计谋,派出谋士用重金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公元前237年嬴政接受了宗室老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期间,他尽心协助嬴政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祸及三族。

李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被尊称为“千古一相”。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宴,有七十位博士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道:“从前秦国的土地不过才千里罢了,全仰仗陛下您的神灵明圣,才能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的百姓,没有不臣服于您的。您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使人人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功业则可以万代相传。自上古至今无人能与陛下您的威德相比。”始皇听后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进言:“臣听说殷朝、周朝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用以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您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老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的臣子,您没有辅佐之人,靠谁来救援呢?凡是办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刚刚周青臣又当面对您阿谀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他不是一个忠臣。”

始皇让群臣议论他的建议。丞相李斯说道:“五帝的制度没有一代重复一代,而夏、商、周的制度也没有一代因袭一代,都是各自凭着各自的制度来治理,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不同,而是由于时代不一样了,情况也就不同了。现在陛下您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业,这本就不是愚笨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更何况淳于越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并起,所以才重金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了,百姓在家就努力从事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学习法令刑禁。如今儒生们不以今人为师,却要效法古人,还以此来非议当世,惑乱民心。臣李斯冒死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它,所以诸侯并起,都是在称赞古人,非难当今,粉饰虚言,混淆真假,人人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而非议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如今皇帝已统一天下,辨别是非黑白都取决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群起非议法令,使得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根据各自所学加以议论,入朝时就在心里暗自指责,出朝后就去街巷议论,浮言欺主以谋求名利,标新立异以抬高自己,率领民众制造谣言。这样如果还不禁止,那么在上君主的威势就会下降,在下党羽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应该禁止这些。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写秦国历史的历史典籍全部焚毁。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有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交到地方官那里一起烧掉。敢聚在一块儿议论《诗》、《书》的就处死,借古论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情而不举报的,以同罪论处。下达命令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并发配去筑城四年。不必烧毁的,是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官吏学习。”秦始皇下令道:“可以。”

第二年,由于卢生、侯生欺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众,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引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

焚书和坑儒是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利用严厉的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禁锢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经与别人一起当雇工耕田,有一次累了,走到田埂上休息时,陈胜愤愤不平了好一会儿,对同伴们说:“假如谁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现在的穷伙伴。”别的长工笑话他道:“你是被人家雇来耕田的,哪有富贵的一天呢?”陈胜长叹着说道:“唉!燕子、麻雀这一类小鸟怎么会知道鸿鹄一飞冲天的远大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九百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中途在大泽乡驻扎。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这一行人中,还当了屯长。正好遇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他们计算了日程,肯定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都是要被杀头的。陈胜、吴广就谋划道:“如今如果逃走,被抓回来是死,如果举事起义,失败了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自己打天下而死怎么样?”为了进一步树立威信,他们用朱砂写了“陈胜王”这三个红字在一块白绸子上,将绸子偷偷塞进捕鱼人捕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附近的一处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夜间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唤道:“大楚兴,陈胜王。”

随后他们杀死了朝廷派来的几个官吏,然后召集了所有戍卒说道:“因大雨,误了期限,按规定是要杀头的。即使不被杀头,将来肯定也有十之六七为守边而死去。何况大丈夫不豁出命来便罢了,要豁出命就应该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只有贵族才能当吗?”众戍卒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甘愿听凭您差遣。”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一边进军,一边不断扩大队伍。攻占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就在这个时候,各郡县不堪忍受秦朝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他们的官吏,宣判官吏们的罪状,杀死他们以响应陈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起义军在几次战斗中都损失惨重。一部分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刘邦和项羽

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的开国皇帝,共在位八年。秦朝时他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他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在楚汉相争中,他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登基后,刘邦采取宽松无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诸侯、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士兵复员等。这样做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民心,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晚年还曾返回故乡,与父老子弟饮酒,席间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见其英雄气概。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聚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被汉高祖刘邦打败,自刎而死。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少年英雄,志在天下;定陶之战,初露头角;钜鹿之战,雄霸天下;彭城之战,以弱胜强;垓下之战,英雄末路。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尽管如此,司马迁仍然把项羽归入“本纪”,以表示对他功绩的认同。

钜鹿之战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8年,秦军上将军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认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为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占领赵都邯郸后,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城。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钜鹿之困。

楚军行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钜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拍击牛身上的虻虫,不可以消灭毛里藏的虮虱。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宋义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犟不听指挥者,一律斩首。”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没有存粮,齐王却大宴宾客,不肯引兵渡黄河从赵国取粮食,与赵国合力攻打秦国,却说‘趁着他们疲惫’。凭秦朝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破赵。赵国破灭,秦更强大,还有什么秦兵疲惫的机会可乘?”项羽早晨去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楚怀王报告。怀王于是传令让项羽担任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项羽属下。12月,项羽先派人截断秦军的粮道,然后再亲自领军渡过黄河。过河后,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项羽身先士卒,率楚军连续进攻,九战九捷。楚军大破秦军,解钜鹿之围。诸侯共尊项羽为上将军。

钜鹿之战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农民战争的战局,对于推翻秦王朝反动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楚汉相争

由前楚国贵族后裔项羽率领的楚军和由平民出生的刘邦率领的汉军,是众多起义队伍中实力最强的两支。从公元前206年到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而展开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12月,项羽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队。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谢罪。不久,项羽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公元前205年4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羽。5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秦朝降将,并用计欺骗项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就心满意足,不会东进。项羽放心东去,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10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名为怀王发丧,暗中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经过彭城、成皋之战后,项羽屯兵于今河南荥阳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直奔彭城。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只得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9月,项羽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同年10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终于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项羽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吟诵。一曲既罢,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领八百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二十八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后人就用“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韩信崭露头角

韩信是淮阴人,出身在贫苦人家,没有被人称颂的德行,不能靠推选得到一官半职,经商做买卖也不会。早年,他身无长计,又不会谋生,常常吃别人家的闲饭,大多数人都厌恶他。当时,淮阴县有些以杀猪为生的屠户,其中有个青年很鄙视他,侮辱韩信道:“你只是看上去身材魁梧,平常又喜欢佩刀带剑,其实却是个像老鼠一样胆小的人。”接着还得寸进尺,当众羞辱他说:“如果你韩信真的有胆量,就拿刀来刺我;如果承认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决定忍一时之辱,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真的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市井之人都嘲笑他,认为他太过懦弱。

后来,项梁起义,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却一直没能有所作为。项梁失败后,韩信便归属项羽,担任郎中一职。韩信为了能得到重用,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弃之不用。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见在楚军中不能施展抱负,便逃离楚军归顺了刘邦,做了个小官,主要负责接待宾客,依旧默默无闻。

丞相萧何曾多次与韩信谈话,他觉得此人非同凡响,答应向刘邦推荐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韩信依然没被重用。韩信想萧何等人肯定已经多次向刘邦举荐过他,看来刘邦无意重用自己,留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就逃跑了。萧何得知韩信也逃走了,等不及和刘邦说一声,就亲自去追赶他了。别人不明就里,便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震怒,茫然若失。没想到一两天后,刘邦又看见萧何前来拜见。他又生气又好笑,骂萧何道:“你怎么逃跑了呢?”萧何说:“我哪里敢逃跑哇,只是去追赶韩信了。”刘邦又问道:“你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千军易得,良将难求。韩信就是那种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如果大王您只想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韩信的用武之地;但是如果您想一统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人能与您共图大业了。”刘邦道:“那让他担任大将军怎么样呢?”萧何说:“太好了,为了表示要诚心重用,授给他官职,应选在良辰吉日,举行完备的授职仪式,这样才行啊。”刘邦答应按萧何说的做。

大将军的授职仪式结束后,刘邦就座,对韩信道:“丞相多次向我称赞您的才能,对于现在的形势,不知您有何指教啊?”一番谦让之后,韩信将自己心中的韬略娓娓道来。刘邦大喜过望,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马上就行动起来,按照韩信的计策,给众将领分派任务。他让萧何留下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以便为军队提供粮草。之后,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为刘邦夺得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剪灭异姓王的斗争。韩信逐渐被排挤,最后被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公元前197年,阳夏侯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韩信是同谋。汉高祖皇后吕雉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后将韩信诱杀于宫内,并灭其三族。

大汉雄风

汉朝是由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第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在西汉统治的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都长安,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刘邦称帝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但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史学家们将汉朝的历史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刘邦登基后,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并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为汉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太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沿用刘邦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公元前183年,刘恒即位,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于公元前156年~前143年在位)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朝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为“文景之治”。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萧规曹随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探望,问他将来可以接替丞相的人选。汉惠帝问他:“曹参怎么样?”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萧何明白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就表示赞成。萧何死后,曹参接任丞相。可是他一天到晚都在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无心治理国家。惠帝感到很纳闷,于是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窑回家问问。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回家后跟他父亲闲谈。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还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曹窑挨了父亲的打骂后,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了后就更莫名其妙了,于是就在第二天找曹参单独交谈。曹参大胆地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丞相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不如萧丞相。”

曹参接着说:“陛下说得好。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丞相,那么先帝与萧丞相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就立刻明白了。

曹参在担任丞相期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就是历史上的“萧规曹随”。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昂,其中吴王濞是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汉初,刘邦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为王。后来受封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吕氏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庶出)登基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

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下令削夺王国土地。景帝的这一举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心怀不满,而未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终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景帝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豫章郡。吴王刘濞闻讯后,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共聚众三十余万人,号称五十万,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先攻梁,再围齐,前锋直指今河南东部。景帝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听信了爰盎的谗言,将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但叛乱的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公然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当此之时,景帝才恍然大悟,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太尉周亚夫奉命率军出蓝田经武关至洛阳,出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叛军士卒粮尽援绝,终于自行崩溃。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逃走后被杀。此后,其他诸侯王的叛军也相继被击败,纷纷投降,叛乱被平息。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四岁被册立为胶东王,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葬于茂陵。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国力进一步增强。在之后的统治期间,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用来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变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将财政权集于中央。在文化上,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外交上,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开通了“丝绸之路”。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汉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汉武帝在执政后期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于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汉朝的经济继续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的性格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在位期间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实际上已经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结合,形成了“霸五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深。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公元前123年,十八岁的霍去病跟从卫青(霍去病的舅舅)领军征战。卫青任命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带领八百骑兵,作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打击匈奴的软肋。这次战役霍去病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的祖父,俘虏单于的相国以及叔叔。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武帝封为骠骑将军,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四万多人。同一年秋,他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四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公元前123年,霍去病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兵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两千余里,歼七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病逝时年仅二十四岁。

张骞通西域

在汉朝,人们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

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在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状况的考虑,汉朝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于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盐铁之议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沉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武帝死后,昭帝继位。为保证“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在公元前81年昭帝下令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来自社会中下层的贤良文学活跃一时,酒类专卖废止,“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汉室柱石霍光

汉武帝末年,围绕继位问题的一场明争暗斗已经逐步展开。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逼自杀,这场斗争就更趋于表面化。汉武帝为了避免他死后政局发生变乱,将幼子弗陵立为太子,随即将其母钩弋夫人处死,以绝后宫专权之患。不久,便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嘱托霍光像当年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辅佐刘弗陵。

霍光辅政以来,首先遭遇到的挑战来自同为辅政大臣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取代霍光,依附于昭帝的姐姐盍长公主。而燕王刘旦,则因比昭帝年长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无人可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因此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于是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了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

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护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着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是最近的事情,远在外地的燕王刘旦怎么可能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随后又一举击败了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

公元前74年,聪慧的昭帝病逝,年仅二十一岁。霍光经与大臣协商,决定立刘贺为帝。谁知,刘贺荒淫无道、日益骄横。霍光与大司马密谋废黜刘贺,改立聪明贤德的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

霍光忠于汉室,老成持重,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其政治胆略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

西汉灭亡

武帝的儿子昭帝继承他父亲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过昭帝、宣帝两代三十八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地影响了皇权的统治。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以前。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是当时与西罗马并称的两大帝国。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使我国在此后一千多年都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此外,汉代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多数沦为流民或奴婢。王莽改制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8年,山东琅琊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百余人起义。他们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起义队伍猛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军队。为了和王莽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纪律良好,受到农民的拥戴,声势越来越大。在赤眉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二十多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做“绿林军”。公元23年5月,绿林军已发展到十万人。经过昆阳之战后,他们攻入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后来绿林军逐渐腐化,赤眉军被刘秀所灭,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光武中兴

新朝王莽末年,汉景帝后裔刘秀起兵反对王莽,艰难奠定中兴之基。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因此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史称东汉。

刘秀在位期间,以文治国,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东汉一朝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重要一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提高皇权。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经过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光武中兴”。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宦官和外戚的争斗

公元88年,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年仅十岁的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但是实际上都是窦太后操纵朝政,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十四岁的和帝成功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但是之后和帝信用宦官,形成东汉王朝后期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桓帝继位以后,梁氏外戚专权,跋扈将军梁冀胡作非为,政治更加黑暗,很多官僚、士人投身到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来。

在反对梁冀专权的斗争中,出现了很多敢于直言、不畏强暴的官僚、士人。如质帝死后,在围绕立帝的问题上,太尉李固和杜乔面对梁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切的蛮横态度,坚持主张立年长有德、明德著闻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桓帝刘志即位后,李固、杜乔被梁冀罗织罪名,下狱处死。梁氏外戚被诛灭后,宦官集团独霸朝政。白马令李云公开露布上书,揭露宦官统治官位错乱,被逮捕下狱。弘农郡五官椽杜众对李云的忠谏行动十分赞赏,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同日死。李固、杜乔和李云、杜众的斗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同情,名满天下。

继前后李、杜之后,司隶校尉李膺成为反对宦官集团斗争中的领袖人物。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令,因贪残无道畏罪躲到张让的家中。李膺亲自率领吏卒到张让家中将其捕获法办。此后,宦官稍有收敛,李膺声誉更高,人们以受到他的接待为荣,称为登龙门。尽管李膺等官僚、士大夫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握有实权的宦官集团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终于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开始反扑了。

当时,河内郡人张成以占卜吉凶结交宦官。据说他推算到将要大赦,便故意令其子杀人。任河南尹的李膺将其捕获后不久,朝廷果然大赦。李膺非常愤怒,不顾诏令,将其处死。宦官集团以此为借口,唆使张成的门徒上书,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串连郡国学生,结成死党,诽谤朝廷,扰乱社会风俗。早已被宦官集团控制的桓帝大怒,下诏逮捕党人,有两百多人受到牵连。李膺在狱中供辞故意牵连宦官子弟,宦官害怕受到牵连,加之太尉陈蕃极力劝谏,外戚窦武也上书请求,桓帝才宣布赦免党人不再治罪,但仍将其全部罢官归家,并终身禁锢,永不录用。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太后父窦武以大将军身份辅政。窦武不满于宦官专权,解除党锢,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并与陈蕃密谋诛除宦官势力。但因事泄,窦武、陈蕃等反为宦官所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乘机上奏搜捕党人,党锢之祸再起,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俱被处死,其他因陷害、牵连者六七百人,分别被流放、禁锢和处死。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太后死,有人在洛阳朱雀门书写反对宦官的文字,称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宦官集团再一次大捕党人及太学生至千余人,凡与宦官有矛盾和过节的人,也都被牵连在内。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触犯宦官忌讳,复操纵灵帝再次下诏,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大起义,东汉朝廷才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宣布解除党锢、赦免党人,起用他们镇压起义军。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冀州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举行起义。

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的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的信徒,株连上千人,并且下令追捕张角。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2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廷震惊。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钜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但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加上当友方有难时,各军都不会相救,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颍川、陈国、汝南、东郡和南阳的黄巾军相继失败。冀州黄巾军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同年10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之后不久,张宝也在曲阳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后来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

黄巾军共经历了七个月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豪族大地主阶级,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东汉灭亡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东汉的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商贸等方面的交流。东汉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人们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东汉在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名存实亡。后来,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qLSSX69mQ1dLq9Dwh6+YxHywr/U6MJ8oi1wEPmfGjSKfLTAHNgM+Oiz28JTENM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