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座城市间飞来飞去的间隙,接到为这部即将出版的翻译作品作序的邀约。
夜深人静,打开书稿,读完原作,这20年来我所陪伴过的无数经历分手之痛的脸庞又在眼前重现,犹如庞德笔下“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印象最深的一片花瓣来自大洋彼岸。早年陪丈夫海外打拼创下家业的她,年近40时,却遭遇婚变。丈夫为了第三者而提出分手,故作坚强的她被8岁女儿一句“妈妈你快点学化妆啊,再不学,爸爸就真的不要我们了……”彻底击垮。连女儿也认为是自己的错,明明是受害者的自己到头来却要承担全部罪责?
磨难最多的一片花瓣是一位全职妈妈。身怀二胎时丈夫出轨,她好不容易从痛苦中站立起来准备好结束关系,丈夫却突然回心转意。和天下多数母亲一样,她默念着“为了孩子”,积极调整自己、尽力包容接纳,然而好景不长,孩子出生后被发现患有先天性疾病,丈夫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扔下一大堆责怪后扬长而去……
也有相反的花瓣。没有孩子的她,在丈夫提出离婚后,听从朋友的建议“生子留人”。办理离婚手续前,她真的怀孕了,看起来天遂人愿。喜出望外的她恳请丈夫留下来,经过协商,丈夫也真的同意了,说“如果是儿子,我一辈子都不会再提离婚”。这段婚姻带着悬念维持了几个月之后,女儿出生了……丈夫连面都没露,委托律师速战速决,而她,从此以后不允许女儿喊自己“妈妈”……
最小的一片花瓣是一位因为男友提出分手而企图自杀的上海女大学生。家人送她来见我之前,她的表哥想出了一个“土办法”阻止她自杀:每晚想方设法让她喝一小杯黄酒,理由是:“醉了,睡了,就没那么痛了,总比死了好。”
还有和这本书的原作者经历相似的花瓣:自己遭受切肤之痛,通过心理咨询逐渐走出人生低谷之后,继续自我成长和学习,最终也成了一名优秀的助人者。
也许你发现了,这些“花瓣”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并不是没有男性承受分手之痛,只是相比之下,女性要面临的现实挑战和自我重建难度要大得多。
我猜想,这本书的读者,除专业人士外,大多数也是女性。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脆弱,而是女性更愿意在关系产生变故之后向内探索和学习。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同样期待着更多男性也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生命的重建,减少更多这样的悲剧发生。
无论男女,因缘和合或寂灭之间,愿我们都能在专业人士或图书的帮助和陪伴下,活成一朵新生之花,留下一片记忆的花瓣。然后将所有的花瓣穿在一起,织成一幅柔软而厚重的人生阅历花毯,纪念过往,更温暖未来,给那些还在分手后探寻疗愈之路的人们一个可以蜷缩依靠、歇脚小憩、寻觅共情与抱持、获取信心与路径的安心之地。
所有面临关系断裂与自我重建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常常反复会问一个问题:“老师,我真的可以吗?”
最初,他们会问:“我可以相信他/她吗?”
接着,他们会问:“我可以离开他/她吗?”
然后,他们又问:“我可以相信我自己吗?”
最后,他们问:“我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吗?可以在单亲家庭里让孩子健康成长吗?可以不再让孩子经历我所经历的痛苦吗?”
……
每一个阶段的问题,都会伴随一段时间的针对性疗愈。我会和我的来访者一起,绘制自己的人生路线图,看见原生家庭在自己亲密关系中的缩影,了解分手是“共修关系”的结束和新的自我修行的开始,读懂遭遇变故后人人会有的心理变化周期,学习善待自己,建立健康的人我界限,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度过家庭变故期,减少心理创伤,进行“离婚商谈”,为新的家庭关系模式做好规划和角色适应……
以上这些大多要经历2~3年才能逐渐完成的功课,苏珊·J.埃丽奥特女士在这本书里详细地呈现了出来,并且附以有效可行的练习。我想,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一定都会有真实不虚的获益。
同时,我也相信:透过这本真诚而专业的图书,苏珊·J.埃丽奥特女士一定也和我一样,想要更多人听见我们温暖而坚定的回答——
“亲爱的,你可以!”
林紫
心理学博士
婚前辅导及婚姻家庭治疗专家
上海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
林紫心理机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