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辽宋夏金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长河中,辽宋西夏金代,主要以宋为代表,显然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辽宋西夏金的经济也发生过两次严重的“逆转”,是由女真人和蒙古人两次南下造成的。

从另一角度看,在辽宋西夏金代,今中国境内的各地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手工生产的时代,人口密度大致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然,人口密度的增加也意味着天然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主要有西北沙化和黄河水患两大问题,二者是紧密关联的。辽宋西夏金代的生态环境状况有进一步恶化趋势。宋初,内地已缺乏木材,需要由西北地区输入,这自然加剧了西北森林的砍伐,又转而加重了黄河的水患。南宋初,“决黄河,自泗入淮” ,黄河入泗水河道,然后自南清河入淮入海。这又给淮河流域造成水患。

当时存在着农耕经济、半农半牧经济、游牧经济,还有少量的渔猎经济。如以经济发达区和不发达区作大致区分,在东部可以燕山为线,总的说来,燕山南北的差异相当明显。燕山之南,先后被辽金统治的“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地则五谷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而出榆关“才数十里,则山童水浊,皆瘠卤,弥望黄草白云,莫知亘极”。 当然,辽朝的古北口以北奚人聚居区,辽东汉人和渤海人聚居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金朝在东北平原也有零星开发。

在西部,则大致可以关中平原西端作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分界。中原皇朝政治中心的东移,显然对西部经济产生了影响。当盛唐时,“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一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一些学者经认真考证,认为这条史料至少有夸张之处,但当时陇右也确实不是落后地区。然而自中唐以降,西北的社会经济虽有局部的、暂时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停滞甚至倒退的,中唐五代以来西北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就已形成,在宋夏金时,差距又进一步扩大。自宋朝陕西沿边的鄜延、秦凤、泾原、环庆、熙河五路往西,总的说来,都属不发达地区。

即使是宋的统治区内,经济发展也同样不平衡。大致以淮水为界,淮水以北的北方地区的经济不如淮水以南的南方地区,即北不如南。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自北方转移到南方。即使在南方,若以峡州 (湖北宜昌) 为中心,北至商雒山秦岭,南至海南岛,画一南北直线,又表现为西不如东。北不如南,是量的差别;而西不如东,则不仅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因为有的地区还是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当然,西部的成都府路等地区也是发达地区。

宋朝农耕经济最具代表性的,是浙西平原。两浙路的精耕细作之所以冠于全国,主要是在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依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大面积地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亩产量,这也彰显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种植业的长远发展方向。换言之,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这主要开始于宋朝。汉唐之际,以北方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发展,着重于用牛耕代替耒耜,实际上是横向开拓生产广度。大致自宋开始,着重于纵向开拓生产深度的南方粮食生产的崛起,其实是当时世界上的绿色革命。

东部的粮食生产主要是北方的粟麦和南方的稻。青藏吐蕃则以青稞为主粮。 高昌回鹘“地产五谷,惟无荞麦” 。当时内地的纤维作物还是传统的丝麻,而高昌回鹘和四川、广南、福建都有棉花种植,而且开始向两浙、江南等地扩展,甚至超越黄河,出现在北方金朝的河间府一带。棉花时称木绵、吉贝,所织的布称木绵布、吉贝布或白叠布。契丹、党项、吐蕃等族则广泛使用皮毛和毛织物。

辽、宋、西夏、金境内广泛实行牛耕,故养牛业与种植业关系最为密切。但回鹘却是“以橐驼耕而种” 。从今东北到青海,广大的半农半牧区和游牧区,大抵牧养牛、羊、马、驼等牲畜。马关系到古代骑兵的建设。但“契丹马骨格颇劣”,宋境“凡马所出,以府州 (治今陕西府谷) 为最,盖生于黄河之中洲曰子河汊者有善种”。 “地愈西北,则马愈良。” 当时以凉州和青唐吐蕃马最为优良。 西南大理等地的马匹矮小。西夏和吐蕃的特殊牲畜是牦牛。高昌回鹘可能是另一良马产地,“其驽马充食”,“贫者皆食肉”,“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 [1]

宋朝有发达的手工业,其造船业、金属矿冶业、纺织业、制纸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均比唐朝有相当大的提高。煤,古称石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大量开采和利用大致始于宋朝,使燃料构成发生重大变化,辽朝与西夏也有煤的生产和利用。由于煤主要贮藏于北方,后来金朝取代宋朝,成为最大的生产国。中原的印刷业也传播到边疆,西夏和回鹘都发展了活字印刷。西夏发展了独特的铁冷锻技术,“契丹鞍、夏国剑”被誉为“天下第一”, 是辽和西夏先进的手工业产品。

宋朝的铸钱额大大高于唐朝。宋钱不仅在境内流通,还通过走私贸易,广泛流传海外和内陆。辽、西夏和金的铸钱业规模小,其境内主要行用宋钱,以供商品流通之需。大致在宋天圣元年 (公元1023年) ,四川地区开始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和金发行各种纸币,纸币行用扩大到两国全境,但滥印纸币引发了通货膨胀。中国古代的纸币发行持续到元朝和明初,其中以金朝后期与元朝后期的纸币贬值最为严重。白银初步转化为货币,但只居辅助地位。吐蕃、回鹘、大理等都不行用宋钱。回鹘有银币,其境内交易,“善马直绢一匹”,“驽马”“才直一丈”。 帛也行使货币职能,大致处于钱帛兼用的水平。大理以马与宋交易,宋方支付金银等。在宋朝,除货币外,官府发行的各种交引、公据、关子、僧道度牒等,也成为有价证券。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政治中心和工商业、消费中心。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取决于乡村人口提供余粮的能力。尽管辽朝营建了上京临潢府 (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和中京大定府 (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 ,西夏建设了国都兴庆府 (治今宁夏银川市) ,金朝营建了上京会宁府 (治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 ,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还是全部集中在燕山以南。宋朝拥有如开封、临安等人口在十万户以上的一批大城市,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仅有的。城市中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区分颇严的格局,居民区和商业区互相交融。作为城市居民的坊郭户已经与乡村户分开,单独进行户口管理和统计。由于坊郭户的增多,城墙不再是城乡的天然分界。商业活动也突破了前代朝启暮闭的模式。城墙外的工商业区称为草市,草市居民也算坊郭户。除州县城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镇和市,星罗棋布于各地,是小工商业点。

宋朝商业达到很大的规模,特别在大城市,店铺林立,天南地北的商品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北方、东南、川蜀、关陇四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市场。这些市场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活跃了与北方诸族和南海的交换活动。在城市中,为便于官府的控制和勒索,往往设置商业的同业组织,称为“行”,而手工业的同业组织或可称为“作”。商行保护和垄断本行的商业利益,有各种行规。商业中的雇佣制相当普遍。城市中的质库,即当铺,以及各种服务业相当发达。出租住房也十分普遍。商业信用,如赊买、预付货款、交引等信用证券的交易,都有很大发展。高利贷盛行,以财物、地契、房契等的抵押借贷颇为流行。

宋朝与今中国境内的各族贸易兴盛,主要是发达地区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与不发达地区的畜牧业产品进行交易,显示了各族互相依存的、密切而不可分的经济关系。宋朝的海外贸易较唐代有了很大发展,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宋朝的内河运输以长江、运河和汴河为主动脉,国都开封的物资供应,大部分依赖这三条河道运输。黄河也有相当的运输量。沿海如明州、泉州、广州等地的港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商港。陆路以开封为中心,修建了抵达各州各县的官道。官道两旁往往植树,并开挖排水沟,设置标明里程的里堠以及标明国界、州界和县界的界堠。

北宋缺马,其畜力车多用牛、驴、骡等,尤以牛车最为普遍,运输也用人力车或牲口驮载。马匹用于骑乘,而牛车和轿子是人们乘坐的重要交通工具。内河和海上的船舶大小不等,官私船只的数量和运输量很大。在大城市,还有交通工具的出租业。官府的物资运输,沿用唐制,往往编组为“纲”, 如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以二万贯为一纲,金以二万两为一纲,银以十万两为一纲。官府以纲作计量单位,制订有关法令,其中包括对押纲人员的奖惩。

在不发达地区,道路条件颇差,马、驼等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辽朝颇有特色的畜力车是驼车。

宋朝的通信系统是遍布各地的驿站网。规定步递日行二百里,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马递日行三百里,急脚递日行四百里,金字牌递日行五百里。辽朝用银牌邮传紧急公文,规定“昼夜驰七百里,其次五百里” 。金朝的邮递有金牌、银牌和木牌,规定的最高速度是“日行七百里”

辽宋西夏金人口和社会

总的说来,辽宋西夏金时期是继汉与隋唐以后,中国古代人口的第三个增长期。古代的户口统计缺乏准确性,但据北宋晚期统计,人口大约超过了一亿。南宋中期和金朝中期的南北人口总数大约也与此相当。

宋朝政府户口登记的一大特点,是进行分类管理。如居住城市者称坊郭户,居住乡村者称乡村户;拥有田地、房产等称主户,不拥有田地、房产等称客户;田地、房产等多者称上户,田地、房产等少者称下户;乡村主户分为五等户,坊郭户分十等户;品官之家称官户,非品官之家称民户;官户与富有的吏户称形势户,其余的人户称平户。户口分类便于官府在赋役的摊派、灾年赈贷与蠲免赋税等方面实行不同的政策。

户口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时的阶级结构,如官户大致上是官僚地主;乡村上三等户大致是地主;乡村四、五等户称下户;乡村下户与客户大致是农民,包括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宋时的私人奴婢称人力和女使,其身份较前代有所提高。坊郭户包括了官吏、城居地主、工商业者等复杂成分。地主阶级大致可划分为皇室、官户、吏户、乡村上户、僧道户、幹人等几个阶层。除了赵氏皇室外,官户作为一个法定的阶层,居于社会的最高层。

宋代是典型的租佃制农业社会。地主、官僚等拥有大部分农田,农田经营以租佃制为主,雇佣制为辅。农民以佃农和半自耕农居多,他们租种田地后,须缴纳地租。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类,货币租有相当发展。租额大体上依田地亩产量的一半上下浮动,定额租一般每宋亩几宋斗到一宋石,但有的米、谷高达两三宋石。农民与地主往往订有租佃契约。乡村佣工也有所发展,在农田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地主、商人和官僚兼并土地,往往兼用强占、买卖、典当等多种方式。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引起不少士人的关注和呼吁,但政府事实上不可能采取任何措施。予以解决。

宋朝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也存在不小的差别。如海南岛黎族居住区,还处于原始社会,而宋朝大部分地区则是实行租佃制,诸如先进的两浙路等地区采取的是实物和货币两种形态的定额地租。租佃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在手工业部门中,工匠与国家的隶属支配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国家的劳役制被逐步排除,唐代的雇佣制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工匠在生产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性。宋代涌现了更多专业化的手工业者。宋代事实上废弃了唐律中奴婢的贱人身份,实现了私家奴婢的大部分雇佣化。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夏商周时期,第二是秦汉到隋唐时期,第三是宋元明清时期。随着隋唐以来门阀宗族制度的逐渐衰落,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第三种类型的宗族制度在宋代社会逐渐确立。此后元明清代的宗族制度大致是宋代宗族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在辽、西夏和金的契丹、党项和女真社会中,其宗族不仅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共同体,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每个宗族不仅有血缘关系的族属,也有血缘相异的非族属。党项宗族经济实体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孕育着奴隶制和非奴隶制的经济成分。但契丹族、党项族奴隶制的发展,局限于边疆一隅之地,虽对汉族租佃制有所破坏,还不算大。女真贵族集团却把奴隶制推广到北中国,造成了北中国的局部倒退。猛安谋克户内迁华北,强占大量耕地,激化了民族矛盾,女真族逐步采用了租佃制,但又加剧了其自身腐化。


[1] 《宋史》卷四九〇《高昌传》。引文中之“羊”,《挥麈前录》卷四作“牛”,今参据《说郛》 五六王延德《高昌行纪》,似应以“羊”为准。 a0mqDtq4o4+tDX3UZI7gI4Ffu6nXNOW510eWdS5zkY8bCeFv5HDRyu2bxVhtxQ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