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青海以东黄河的大势

东周的河变究从哪一地点决徙,第五、第六两节还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在进行讨论之前,最好略说一下整个黄河,尤其是黄河下游的水文大势。因为这种认识,对于我们的尝试决定,是有很大帮助的。据近世估计,黄河干流自发源处起至海口止,全长四千八百四十五公里。发源处的河床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东北流至青海、甘肃之交,从左岸汇入的有湟河、大通、庄浪等水,从右岸汇入的有保安、大夏、洮河等水。在甘肃皋兰,海拔落至一千五百米。东北经中卫,河谷狭峭,中卫以下,构成渐宽缓之宁夏河谷,海拔一千一百米,北入绥远为河套,沿岸地形平缓迂回,东至包头城南,海拔一千米。再东而南折,行秦、晋之间,又入峡谷,直南至吉县、宜川,降至海拔四百米;各水纷纷来会,最著的是山西之汾,陕西之渭、洛。到潼关后,急折向东,流过陕县,出砥柱,更降至二百米。孟县、汜水以下,千里平原,常称作华北平原,高度在海拔一百米之内;其中十分之九 (如北纬四十度以南,京汉铁路以东及豫东、鲁西黄河故道沿岸) ,均五十米以下。平原中之水,在黄河北边的有河北水系,如永定河、子牙河等,源出察、晋高原,汇于天津为海河,流入渤海;在黄河南边的有淮河水系,其北支如颍、茨、淝、涡、浍、濉等均源出豫东北部。 [1] 但黄河泛滥之势,北可以侵入河北水系,南可以侵入淮河水系,它的历史最为凌乱,南、北两系很受它的影响。在西汉以前,它的真相究竟怎样,直至最近,还没有人作过较系统的、较正确的阐明,本节的写成,就是向着这个目标试作迈进。

再论到黄河出海所取的途径,则明末顾一柔《山居赘论》说:“大河之流,自汉至今,迁移变异,不可胜纪,然孟津以西则禹迹具存,以海为壑则千古不易也。自孟津而东,由北道以趋于海,则澶、滑其必出之途;由南道以趋于海,则曹、单其必经之地。冲澶、滑必由阳武之北而出汲县、胙城之间;冲曹、单必由阳武之南而出封丘、兰阳之下,此河变之诧始也。由澶、滑而极之,或出大名,历邢、冀、道沧、瀛以入海;或历濮、范,趋博、济,从滨、棣以入海。由曹、单而极之,或溢巨野,浮济、郓 (谓济宁、东平) ,挟汶、济以入海;或经丰、沛,出徐、邳,夺淮、泗以入海,此其究竟也。要以北不出漳、卫,南不出长淮,中间数百千里,皆其纵横縻烂之区矣。” [2] 已活画出一个河幅冲积的三角形。又《河防杂说》称,由宿迁至清河黄、淮交会处,迤北之地,宿迁、桃源、清河三县各占一部,沭阳、海州则全在其中,“此各州县地亩原极卑洼,非地洼也,河高而只觉其洼也;故每遇堤工溃决一次,则民地亦渐渐淤高” [3] 。从这一段话来看,冀、豫大平原系怎样层累淤积,更涌现在我们眼前。

黄河出海,本以往东直走最为捷径,可是这条路恰被现在的山东半岛各山当头挡着。《康熙东华录》二十一在“六十年四月”下记清帝说:“山东登、莱诸山之脉,自关东来,结为泰山,是为北干分支之一,在黄河之东。 [4] 而黄河之西,山脉自终南、太一南届淮、汝,为中干分支之一。黄河行乎两支之中,故昔时河自天津入海,以后渐徙而南,至淮安入海;而登州以上,马谷山以下,从无黄河之迹者,山脉限之也。”又《河防杂说》称:“自宿迁县城西北起,一带连山,约行九百里,至山东历城县地,始见平阳。再西北二百里,至德州城南,名黄河涯,乃宋朝以前老黄河故道也。黄河北行则必过历城西北,南行则必出宿迁东南,然后有归海之路。” [5] 那都见得黄河海口,受到自然条件所束缚,如山东方面有些不利,南或北是必受影响的。

这种情况,近世的科学解释,也差不多一样。如李协说:“自孟津以下,北薄天津,南犯淮阴,数千里之面积,适如河口之三角洲,河道奔突荡宕,如汊港更番。”“观黄河者,须知孟津——天津——淮阴三角形,直可以三角形视之。鲁地山岭,其海岛也,则此三角形面积中,俱黄、淮诸流淤积而成也。其所以淤积如是之广者,迁徙之功也。” [6] 简单说一句,冀、豫平原就是黄河的冲积平原,也就是积累无量的黄河泥沙而构成的三角洲。关于此事,张含英更有详尽的解释,他说:“黄河下游豫、冀、鲁及苏之北部,莫非黄河淤积而成。换言之,即千万年前,黄河曾漫流于此大平原者,不知其几千百次也。故地势平坦,一有冲决,任何处皆可作为河道。”“黄河既携此多量泥沙,东出峡谷,骤抵平原,流缓沙沉,逐渐淤淀,遂致海日益退,陆日益增,于是下游之大平原成焉。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之估计,此大平原为七千四百年所积成,在此以前,泰山不过为海中之一孤岛。……且在下游,凡有黄壤冲积之处,皆曾经黄流所波及,亦皆为黄河之领土。” [7] 大抵荒古时代,黄河的河口还在今开封附近,平原一天一天地冲积,河口便一天一天地往东。据张氏估计:“流入海中之泥沙 (每年约二五五,〇〇〇,〇〇〇立方公尺) ,设其为潮溜之冲刷而漂流于沿岸各处者为百分之三十,则淤积于河口者,每年为一七八,五〇〇,〇〇〇立方公尺。若海岸之水平均深度为六公尺,黄河三角洲长为六十五公里,则海岸每年平均可前进四〇三公尺。即约二年又六个月,可使长六十五公里之海岸进海中一公里。” [8] 今姑无论那些计算是否近于真确,海岸推进颇速则是一件无可疑的事 (自黄河改道由利津入海以来,七八十年间,淤出新地近三百万亩 [9]

尧舜之世,洪水茫茫,幸得大禹治水,把黄河引上轨道,自此平安无事,直至周定王五年才发生第一次河徙。往日正统派无论经学家或史学家,几乎都抱着这一贯的见解,所以定王五年以前黄河是怎么样子?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现在可不同了:由近年学者们的研究,晓得我国在有史时期未尝闹过洪水大乱子,更没有大禹治水那一回事,而我在前一节里面,又断定《禹贡》记下的河道就是东周河徙以后一个时期的河道,然则东周黄河未徙以前的状况,当然有点不同。地球不知形成了几千万年,自地壳表面结成水点之后,黄河时时刻刻在东流着,在有史的三千余年一个短短时期之中,大大小小,黄河下游已不知闹过多少乱子,我们据今推古,能够相信东周以前黄河总循着一条路来出海么? EOIWjMsY8K//Ezh0+cFbGsBq04ELK9avvNOcYd96zusIGjzWScStj3h7AC5/D98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