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新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矛盾的根源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矛盾,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突出中心:坚决维护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学界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路径与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不乏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党中央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其中就包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并将其写入党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基本方略,对于促进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我国飞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根本保证。坚持党领导一切,必然包括党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我们仍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存在的矛盾追根究源,进一步解决矛盾。“党是领导一切的”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毛泽东曾说:“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 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 。所以,坚决维护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将有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的大浪潮中维护社会稳定。同样,“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政治界定,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家政权、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国家政权归谁领导、国家领导权由谁掌握这一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也要紧紧以党为中心,服从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认识,这也就要求我们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他对此提出了两个“认识”:第一个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个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政治角度去充分理解这两个“认识”,了解社会矛盾并在党的领导下解决矛盾。面对新时代的诸多问题,要做到服从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必须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从党的角度出发。这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仅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目标任务、理念方略、政策主张、思路举措,还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所以,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始终从党的角度和认识出发,在增强学理分析、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建构等方面进行深化,这样才能不偏离党的领导是一切和党领导一切的社会发展的主线。

(二)夯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成本质,蕴含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发展进化过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成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过程。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支撑,也需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的报告,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新”。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新时代。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文化建设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一切先进优秀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诚然,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厚底蕴和灵魂,用科学理论引领思想文化建设,才能凝聚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平稳持续推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同样,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是我们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容置疑的文化立场。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和融合,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精神,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坚持为我所用、学以致用,主动用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除了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把其发展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还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文明。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论,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根”和“魂”。这些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涵养和精神支撑。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特质。在这样一片文化底蕴丰富的沃土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会有非常辉煌的明天。同时,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而不是把所有传统文化一概都当作落后,对所有的封建文化加以取缔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出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接轨,不断推陈出新,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滋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如何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成为重要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鉴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各方面,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以及学习、生活、实践各方面。当然,思想文化建设还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也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有序健康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保障。总而言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三)激活动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人民对美好事物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得到扩大,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伴随时代的一种必须存在的“美好事物”,也需要不断得到扩大需求,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能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以往较长时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相比,十九大报告用“美好生活”取代“物质文化”,这不仅表现为人民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层次的不断提高,还表现为需求范围不断拓宽,结构也不断地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属性在已经发生的基础上不断持续的深刻变化,即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需求,还应进一步发展为关注公共需求。在认识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这些都是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深化以职能为导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一种优质需求,可以带来健康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自然也要与当前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而且人民从关注个人的需求转到关注公共需求。

其一,注重“公平与效率并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公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十九大报告重新确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的转换,意味着价值取向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效率优先,同时兼顾公平,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现在,经济这块蛋糕不断做大之后,如何更好地分配便成为目前的一个主要问题。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消失了,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以“思想问题、是非的辨别问题”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面对着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并重”,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实现平衡、充分式发展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问题有助于减少思想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拓展解决思想问题的思路,是思想政治教育同经济业务工作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多元化需求更为明显。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具有“动态性”“提升性”和“延展性”等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更加趋于复杂化。多元化需求在新时代社会中更多地被需要,需求结构要素更为丰富,在这种多元化需求中,不仅仅是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对情感的归属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健康、娱乐休闲的需求,还有公共服务需求,等等。二是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不断提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三是范围不断扩大。过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逐渐扩大为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全方位的诉求。譬如,大数据时代,人民群众理论需求呈现出产生角度多、表达维度广、转换速度快、满足精度高、主流辨度难、分化程度大等复杂多变的特征。 这在本质上其实是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具体表现,这意味着对需求的满足提出了更高、更多维、难度更大的要求。

其三,需求方向更为精确。从供给侧看需求侧,“不平衡”和“不充分”分别对应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和水平不够高的问题,二者本质上都属于供求不契合、不对应的问题。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求不匹配,尤其是因物质匮乏而导致的单一矛盾,被因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步发展而导致的多元矛盾所取代。社会需求总体上得不到充分满足很可能会产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必然会阻挡社会发展的脚步。显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社会矛盾。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发展要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鉴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无依附的孤立存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境遇、生活实践、生活期待建立关联,即与大学生美好生活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互通性。

其四,大学生成需求主力。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的主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责任、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新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能够更好地从我国现实出发,具备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系列问题,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努力学习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全面发展,提升自身。此外,需求离不开供给,否则所有的需求都将成为一纸空谈;供给也离不开需求,如果没有了需求,供给的存在也将毫无价值和意义。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维护党、解决社会矛盾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单一地从需求侧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还要看到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使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四)把握重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

当今社会,教育工作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存在,互相成就共生,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刺激供给。二者就像硬币的两面,互相配合又相互统一。当然,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二者互相共生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注重优化供给侧,因为供给侧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把握重点,以不断解决新的社会矛盾为主要目标,符合新时代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也决定了其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面对我国进入全面深入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急需改变、思潮多元化等问题和挑战。从全局来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输入供给侧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化开展。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央明确指出,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鉴于此,党和国家要具有针对性地解决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口,解决供给侧的过于单一、针对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一,从“过于单一”转向“丰富多彩”。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侧与供给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在这种失衡状态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调,教育方法也过于单一,学起来比较枯燥。然而,一味地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段时间内又将重心逐渐转移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就又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迎合广大学生的需求,又需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规律,动态平衡中实现内容上的厚重精彩、方法上的灵活多样。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决策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等系列方法看似是各自独立的,但在科学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各系列方法将不断增加、综合,另一方面它们能成为一种互动着的作用体和从多个角度深刻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鉴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科学地综合使各种方法,使其能在服从目的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组合,进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二,从“客体思维”转向“主体思维”。毋庸置疑,真正的学习发生,与占有外部知识的机会多少有关,但从内部要素来讲,更与学习者自己的动机和坚持学习有关。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MOOC铺天盖地,但真正学完的10%都不到。 这个现象再次说明:进入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本质规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思想道德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人应当始终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成为历史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人作为主体,其本身就含有主动、自主的意思。自主性是与自律性、独立性相近的,而与他律性、依赖性相对立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对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因此,主体思维方式强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主体的真实需求和内在感受为导向,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多样性,通过双向互动,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其三,从“优化增量”到“盘活存量”。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好供给端的质量。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综合立体的供给内容体系,比如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这样多方面教育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才能够提供更系统的供给端教育服务,达到塑造和鉴定学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各个层面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不够,就不会产生好的教育“产品”,重复投入、低端化、同质化以及脱离学生实际等教育“产品”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等。所以,要优化资源结构,调整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打造教育“产品”的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化,就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此外,要从人力资源的核心,即人的智能开发上提高人的质量。譬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学生作为人的质量。要使人的质量得到提升,就必须对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对人的认识最关键的是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在对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认识、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认识等全面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的思想层面的全面认识。

其四,从“单项着手”到“系统推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关的应对之策,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系统全面推进。首先是要实现尊重学生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努力在高校中形成“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良好育人氛围 ,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其次,要针对目前供需不匹配的现状,针对学生的多方面的需要,从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供需平衡。在供需结合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进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兴趣为出发点汲取更多知识,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一个平衡。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呈现由最初强调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到现在一些学者提倡人学研究范式的显著特征,结合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与人学研究范式相统一的科学研究范式。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教师、政工人员等专职宣传工作人员组成的单一模式,建立一支由党委领导下的各级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工作者、文艺宣传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等全员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其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

总而言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要否定需求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不是一味满足学生的自然需求,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供需模式,实现高校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努力为学生需求提供具有引领性、有效性以及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模式,也即“科学的供给”,从而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调平衡和良性的互动,持续不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最终目的。 KymyPknI3JGkr8RNaFDC3f1DT0wPzdxve7Ar78qoIYTGVCg072sPJnpRskAvQq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