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绩,客观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极不平凡”四个字,说出了全党8900多万党员、全国13亿人民的深刻感悟、无限感慨,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然与党和国家系列工作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增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工作,其发展巩固必然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面对全球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的强大的全盘控制力与足够的危机应对能力,中国经济展示出的足够的韧性与充分的底蕴,显示出了一个经济大国的作为与担当。中国政府提出“四万亿”政府投资拉动计划,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进而拉动全国经济复苏,让中国率先从经济危机泥潭中走出来,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成绩的取得更多源于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带给中国经济足够的实力与能力。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启动机与领头羊;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进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消费空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应对高发矛盾、多变问题的后盾。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中小企业活力、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镇化水平、国家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推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完备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尤其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之间的角逐,更多是科研实力、人才队伍之间的互相较量。科技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进入了先进国家行列。首先,基础学科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类基因学、纳米材料、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先后让我国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顶尖行列;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突破,国内科研环境的改善与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大批顶尖人才尤其是海归人才回到国内,从事科技研发。以绿色、智能、可持续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科技革命正席卷全球,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完备的经济基础、发达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国际政治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深入,海量化的信息,让人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人们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国家意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新的内容。

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多的共同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进步推动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满足了民众的物质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将更为重视公平与平等,尊重市场价值规律,这将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更新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表面上的“面目可憎”,更为注重尊重客观规律,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赋予一些新的内涵 ;此外,市场经济蕴含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我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基础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二)民主法制建设迈出大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治保障

民主和法制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是广大人民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主法制理念作为上层建筑,都属于人们思想领域的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础的民主理念与法制理念,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青年大学生既要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现状,特别是成就和变革,又要认识到所肩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这一教育的目标是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促使人们形成科学先进的理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民主法制理念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可以实现社会良好有序的运转。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会议,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确立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尤其在基层民主、公民权利、法制建设等方面。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基层民主一直都是我国民主集中制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为强化民主集中制,确保民众参政议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可以在国家制度上做出安排和设计,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保证其运行和落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系列制度框架内予以推行、贯彻和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个基层单位,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也只有与这些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才能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加强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和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各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引导群众支持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普遍建立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沟通协调等机制,依法厘清权责边界,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依规对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开展监督,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作用,推进驻区单位共建共享,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格局,健全覆盖城乡、体系健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基层发展活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积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推进文化教育科技知识普及,促进男女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满足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譬如,随着村委会等基层民主组织的建立,我国民主制度尤其基层地区、偏远地区的民主制度同样得到建立,基层民主进一步得到规范。随着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等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也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多样化途径。与基层民主相同,我国深入探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保证公民能够参政议政,也使得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深入和推进。

(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灵魂

陈序经先生说:“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有了人类,必有文化。文化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时发生。” 在人类产生以后,以“文”化“人”的活动就开始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在同步实施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从来就不是纯物质的存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明显增强,经济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的文化活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极大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灵魂。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更新的新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组织结构调整到文化机构所有制格局扩展,从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到文化生产和消费格局拓展,从专注国内文化发展到全面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塑型,无论是宏观体制还是微观机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当然,在文化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上出现的需求短缺与低端过剩的“并存”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的“间歇期”现象;一些文化企事业在发展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而出现的盲从性和滞后性;一些文化企业在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经常面对顾此失彼、难以兼顾的困扰,等等。 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空间。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方针,为党和国家早期发展文化事业提供了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论断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点,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首位,必须时刻坚持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在满足核心环节的前提下探索体制改革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以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赋予自身更多时代气息,更接地气、有人情味,进而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增强人们的自信与认同。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000多个,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 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提升百姓获得感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近年来,党和国家时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魂”。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和民族观念,确保正确的思想方向。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成效明显,“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深入推进,开遍全球的孔子学院、中餐馆等中国元素都成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被世界认可的标志。尤其是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向全世界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国文字的窗口,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了解中国。汉字用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征服了许多外国友人,让他们在学习文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推动双方友谊升温,增强民众自信、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社会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必须广泛依靠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无产阶级革命区别于其他阶级革命的标志之一。置身在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发展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力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是党和国家,这两方面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致力于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显著增强,提升了人们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供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需要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需要真心诚意地拜人民为师,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变革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当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需要我党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参与,需要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部人民的奋斗史和探索史,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民生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小康社会初步建成,这是我国人民群众力量壮大的重要原因,新的发展机遇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热情度,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来源与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信心来源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在充分参与发展的同时,有效共享发展成果。为此,应当履行好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成覆盖全民、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问题;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习近平同志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越来越自信,前途越来越光明,中国从未如此接近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种自信带给民众信赖,同样这份信赖推动国家前进、社会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目标和潜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主体、改革动力、改革路径、改革方法等作了系统阐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 ,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更充足、中心更清晰、方法更科学。其一,为何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改革启动不易,善作善成更难。多少改革一开始轰轰烈烈,结局却事与愿违。当前,我们要顺利通过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立场,科学确定改革的总目标,在改革总目标的统领下统筹推进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其二,为谁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充分体现。鉴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这个政治立场,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其三,怎么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努力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有生命和温度的,但这种生命温度必然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既可以上情下达,也能够下情上达,共同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生态底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象是具体的人,作用方法是特定教学手段,作用环境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与生态,这些形成了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的大环境和大系统。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存在于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中,是一个大社会系统下的小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可以清楚看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生态基础。而这种生态基础,一方面,既可以是生态文明中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助力生态文明责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指生态思维,即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生态协调整合,或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础,还应该聚焦技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技术可以改变人类生活,但技术本身是不带善恶之分,最终决定技术走向的还是运用技术的人。 诚然,决定技术作用于社会效果的还是作为主观能动因素存在的人,人如何运用技术、发挥技术效能,决定技术是正向作用于社会,还是负向作用于社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生态基础层面与技术相联系,技术本身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教育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等等。

在现代化、工业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让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迫使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回答。“生态文明”的提出,无疑是对这一问题最深入、最现实的战略思考和有效破解,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民族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随着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不断加快,重新认识和构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策略,不仅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关系中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自然要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变革,以从理论到制度、从制度到实践的进步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譬如,习近平同志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近五年来,党和国家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信心和方向。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由此,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这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建立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态化发展趋向,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满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以及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苏联生态学家B.A.罗西认为,应该把生态学原则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全部范围中。生态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它还应当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一些学科,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现代生态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 。从生态学的发展可以看出,用生态学的原理对人、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和关系进行研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态化或者是系统化思维。这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履行传承或引领生态文明观念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生态关联。譬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动态有机体,与社会大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生态圈产生各种作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生态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由众多社会因素构成的、发生着广泛联系并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之中,而其本身又构成一种生态系统,同时这种生态系统又随时随地地与教育系统其他要素大量发生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追求着本系统运作的优化状态,更关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办学实践的重要活动,将生态文明观念有效渗透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途径之中,使每个途径以及每个途径中的所有分子,都被赋予生态文明观念的底蕴,都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自觉,从而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做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贡献。 m/O4YgpOxm88p3fLlZZH6nRUd/pWflfqsGcCgQ1b3VSHUV5Z/Z6NdIWDbY0yDx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