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进化史上那只没毛的水猿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正在对其他欧洲国家展开无休无止的狂轰滥炸之时,一位德国病理学家却在认真思考人体进化的问题。可能希特勒对进化论比较感兴趣,上有好焉,下必附焉,这位病理学家贸然提出了“水猿理论”,但他的专业实在与人体进化相差太远,而且那时战火连天,很多学者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哪有兴趣考虑人类的皮肤问题,所以这个理论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时间到了1960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哈迪(Alister Hardy)再次对人类体毛脱落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重新翻出水猿理论。哈迪是颇有成就的正统学者,曾被英王封为爵士,他提出的理论应该值得了解一下。

水猿理论的要点是:很久以前,大约在800万年前到400万年前,非洲东北部由于海平面升高,大片土地被淹没,剧烈的环境变化产生了强大的进化压力,那里的古猿为了生存,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适应了海中生活。当然,这批水猿并没有永远生活在水里,否则它们将会进化成别的水生动物。约在400万年前,海平面下降,被淹没的土地重新显露,水猿得以回到陆地上生活,并逐渐演化为真正的人类。正是这段水中生活的经历,导致水猿体毛脱落,并用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保存热量。

这一理论乍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它似乎很好地解释了人类流线型的身体和直立行走的姿态,在水中练习直立行走肯定容易得多。黑猩猩只要进到深水中就“无法自拔”,根本浮不起来;人类却可以浮起来,只要不瞎折腾,一般淹不死,这应该是适应水中生活的重要表现。至于身体无毛,则是为了减少在水中活动的阻力,从而降低游泳时的能量消耗。由于头部需要时常露出水面换气,所以保住了头发。

水猿理论还解释了人类奇特的汗毛走向。我们背上的汗毛与其他猿类的完全不同,都是一顺水斜斜地指向脊柱,正好像游泳时水流经过背部的路线。人类的皮下脂肪也很独特,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才有较厚的皮下脂肪,猩猩和猴子都没有,它们的皮肤摸起来干巴巴的,一点儿也不柔软。而鲸鱼、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都有皮下脂肪,主要是出于在水下保持体温的需要,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类也是出于相同目的进化出了皮下脂肪。

要是慢慢收集,还可以找到很多符合水猿理论的人体特征,相关专著连篇累牍,让人想不相信都难。

哈迪提出这一理论时颇为认真,但仍然被主流科学界视为胡说八道。在很多学者眼里,这个理论更像充满离奇想象的探险小说。水猿理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并广为人知,得益于另一位英国女人,奇怪的是她并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作家。她喜欢读书,1967年读到了英国著名动物学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名著《裸猿》,书中回顾体毛研究史时提到了水猿理论。女作家大受启发,立即决定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她的科学水平姑且不论,但她的如花文笔却让水猿理论广为人知。

这位女作家名叫摩尔根(Elaine Morgan),她本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对当时很多人类学家贬低女人的进化地位的状况感到非常不满,为此她决定改造水猿理论,以此证明女人与男人在起源上完全平等,甚至是男人为了适应女人而改变了自己。在此基础上,她把这一理论不断放大,不只用于解释体毛问题,还涉及人体进化的诸多领域,比如生殖器官的形成等。但只要对人体性状略作了解,人们就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即试图用单一理论解释人体的复杂性状是狂妄的想法。反驳摩尔根所推崇的水猿理论,人们只需用小小的睾丸举例,就可以把摩尔根堵得哑口无言,更不要说用女性丰满的乳房来举例了。睾丸和乳房这两个附件明显突出于身体之外,游泳时肯定会额外增加水流阻力,是人类不适应水下生活的直接证据。没有任何一只海豚会拖着巨大的睾丸在海面上玩冲浪游戏,否则翻涌的海浪会很快将它的睾丸拍成海鲜肉丸。

但摩尔根不考虑这么多,她依然勤奋不懈,为了发展水猿理论而钻研人类学10余年,然后出版专著总结自己的观点,并运用自己的宣传能力到处演讲,对水猿理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推介。很多人因此而知道了这个错误的理论。但在科学面前,宣传并不能起到颠倒黑白的作用。

摩尔根的努力并没有错,错在她不是真正的动物学家,不是动物学家的意思是,她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动物学知识,导致很多说法看似趣味横生、头头是道且极有逻辑,但在动物学家眼里却到处都是漏洞,以至于错误百出、惨不忍睹。除了她本人,强力推广水猿理论的支持者都不是动物学家,这意味着水猿理论受到了主流学术界的普遍抵制,专家们随便给出的反驳意见就足以让水猿理论捉襟见肘。不妨先看看摩尔根及其支持者给出的系列证据,再看看专家的反驳,或许我们才会理解,原来提出一个理论并加以维护并不容易,就像想把破旧的三轮车改造成敞篷豪华跑车那样难如登天。

摩尔根认为人类脱去体毛是支持水猿理论的重要证据,是典型的适应水下生活的结果,并且引用鲸鱼和海豚为旁证,这些海洋哺乳动物都脱去了体毛并有皮下脂肪。然而这个例证根本站不住脚,无毛性状尽管可以减少水流阻力,却大大加速了体表热量散失,水比空气更容易导热,因而水生动物的热量散失速度远比陆生动物的更快,所以鱼类基本都是冷血动物,它们不需要保持体温。但人类不行,如果长期生活在海水中,必然面临体温迅速降低的困境,这也是所有海洋哺乳动物都要面对的困境。

与摩尔根的设想相反,很多海洋哺乳动物都有一层浓密的体毛,比如海獭。海獭非常重视体毛的作用,出水后会积极整理毛发,下水前还会用力向毛发里吹气,借以提高保暖性能,否则它在水中照样会因冷冻而麻痹。真正无毛的鲸鱼、海豚等反倒是特例,它们都有各自应对低温的策略。比如鲸鱼体形巨大,和大象一样,凡是体形较大的动物都不容易散热,再加上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基本不必担心体温流失。海豚的体形虽然不大,但在海中特别活跃,我们能看到它在一直反复冲浪前进,不断的活动意味着不断的热量供给,为此它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只能轮流休息,它们正是借此保持体温。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古猿在水中生活根本没有优势。根据化石标准,古猿的体重一般不过三四十千克,与海獭差不多,这种体形在海水中维持体温几乎不可能,很快就会被冻个透心凉,那一层皮下脂肪并不足以保命。此外,人类的身体虽然呈现流线型,但与鲸鱼之类的动物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人家已经接近于纺锤形,在水中的阻力被降到最低;而人类的四肢依然突出,加上睾丸、乳房等拖拖拉拉的外挂配件,在水中完全不是海豚的对手。

另一个现象是,凡是彻底失去体毛的海洋哺乳动物,都长年生活在水中,比如鲸鱼,很少有人看到它们在海滩上晒太阳;而有毛的海洋哺乳动物则不然,它们都过着两栖生活,在水中吃饱喝足之后需要上岸休息和繁殖,比如海獭。水猿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饮用海水,为了寻找淡水,它们不得不时常爬上岸来,那意味着人类像海獭一样,完全没有脱掉体毛的道理。

但摩尔根不死心,她开始从现有的猿类那里寻找证据,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玩水,而黑猩猩却很少在水里玩耍,不得已要经过一片水域时,也是小心翼翼、步步谨慎,时时担心水下的危险。而人类则很享受在水中的情形。有些医院提倡孕妇在水中生产,婴儿见水就会游动起来。摩尔根认为,这都是人类曾经在水下生活的重要证据。然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经过特殊训练,随便下水非常危险,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大量溺毙事故,我们在水中并非真的如鱼得水,喝醉酒以后顺长江漂流几十公里纯粹是奇迹。至于孕妇可以在水中分娩,只是因为胎儿在子宫里就处于羊水环境中,他们对游泳并不陌生,刚出生的婴儿不怕呛水是由于肺部还没有打开,他们在子宫中并不需要呼吸。并且已有观察表明,只要条件许可,黑猩猩也喜欢在安静的水塘中嬉戏,尽管它们到了深水区就会沉底,但只要没有鳄鱼,就不会影响它们游戏的激情。对水的喜爱与恐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生物现象,无论人类还是猴子,基本如此。

水猿理论还认为,在水中站立更省力气,所以导致人类直立行走,并为离开大海进入丛林,成为狩猎猿打下了基础。但现实很残酷,现有的水生生物都不方便在陆地上行走,海象、海豹之类的庞然大物,上岸以后就成了沉重的肉坨,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水中练习直立然后上岸行走,虽然可以想象,但全无事实依据,特别是没有化石参考。

还有很多被批倒的证据,比如水猿理论还认为,鼻孔向下也是适应水下生活的性状,那样就不会被灌进海水。这个是当然,要是鼻孔像漏斗一样底儿朝天,确实容易灌水,但那主要是为了防止灌雨水而不是灌海水,世界上没有哪种动物的鼻孔是朝上长的,不能因此证明那全是为了防止灌进海水。人类真要适应水下生活,鼻孔就应该像海豚那样可以自行关闭,事实上没有哪个人能自如地关闭自己的鼻孔,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空气。

另外一个争论来自呼吸。水猿理论认为,人类有自主控制呼吸的能力,即有意识地深吸气和憋气,似乎是为了满足潜水的需要,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没有控制呼吸的能力——或者它们有这个能力,但没有被注意到。

然而,动物学家毫不客气地指出,人类对呼吸的控制只是出于奔跑的需要,长途追击猎物时必须控制呼吸,否则就会出现供氧不足,这一能力完全与潜水无关,只不过偶尔用于潜水而已。就像你的手指可以用来挖鼻孔,有时也可以用来抠脚丫一样。

那么为什么其他灵长类动物没有呼吸控制能力呢?原因也很简单,它们很少长距离奔跑,在密集的丛林中并不需要长途奔跑能力,否则将很快撞死在树干上。黑猩猩整天都在慢吞吞地吃树叶,就算要对猴子发起攻击,速度也不会太快,而且时间不长,大多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根本没有必要控制呼吸,正常的通气就足以保证氧气供应。

另外还有一个强力的反证,鸟类也有控制呼吸的能力,它们在空中长途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变化很大,因而控制呼吸显得非常重要,但并不能据此就认为鸟类也有水下生活的经历,尽管有的鸟儿确实会下水,就像有的人确实会游泳一样。

水猿理论还相信,人类手指之间有着类似蹼的遗迹,那也是对水下生活适应的表现。可是遗传学家对此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那只是一种遗传缺陷,猩猩的手爪上也有这种现象。

还有一个事实被水猿理论视为铁证,就是人体需要碘以及某些必需脂肪酸,而这些养分在陆地食物中很难获得,但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却含量丰富,似乎证明人类曾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可惜这次是地理学家告诉他们错了,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大多是深海鱼类,生活区域与早期人类栖息地相距极远,完全不存在长期食用的问题。深海鱼类也不是普通人能捕捉得到的,人类没法下潜到那种深度。

说到现在,水猿理论基本上一无是处,因为那根本就是错误的理论,虽然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证据,但已没有必要一一列举。所有证据都遭到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但所有这些都没能让这一奇怪的理论彻底消失。还记得那个露西吗?她后来成了水猿理论的救命稻草。根据挖掘结果来看,露西似乎是被淹死的,她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间,与鳄鱼和龟卵混杂在一起,没有被猛兽咬伤的痕迹。这似乎符合水猿理论的预测。

不过,仍然没有多少学者把这一证据当回事儿,不同地层的化石有可能被冲积在一起,某种巧合并不能解释为必然现象。水猿理论要想进一步得到认可,就必须寻找更有力的证据,而不能总是模棱两可,或者一捅就破,以至于千疮百孔、四处漏风,一切都是猜测与想象,最终只能以美人鱼的传说聊以自慰。更不要说它根本无法解释人体的其他性状,比如为何保留一小撮阴毛,那于水下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水猿理论也不是没有优点,它虽然不符合科学逻辑,却很容易理解,也符合人们的日常观察,所以现在仍有很多人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最近,一位法国医学家拓展了这一理论,他严肃地提出,人类不但有过一段水下生活时期,而且祖先就是海豚!可惜的是,他提出的都是早就被推翻的依据,只是他不知道而已。他甚至把人类喜欢吃鱼也当作证据之一,岂不知人类本就是杂食动物,何止是鱼,任何动物落入我们的法眼,只要味道不错,一律在劫难逃。

可仍然有人关心水猿如何抓鱼。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超级捕手,就设想水猿应该是张着大嘴在水面等鱼,一旦有哪条笨鱼撞上嘴来,就毫不客气地一口咬死。他为了科学以身作则,经常泡在水中咬鱼,他从不钓鱼,他认为咬鱼比钓鱼容易得多。

似乎到此为止,所有关于人类体毛脱落的简单或复杂的理论都不太靠谱。难道我们的皮肤会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大谜团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科学家已经有了一套逻辑极为清晰的漂亮解释,只是与广为人知的水猿理论相比,这一理论很少有人知晓罢了。虽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这一理论仍然成为当前最为主流的体毛理论。 7mu/lyJo/9A6k3qMYKpK1M++f2SbWWDMSXhYqf+7XCkvXIWnPt5bf47S4v/tma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