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四个自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基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一重要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从“四个自信”的新结构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深入探索和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阐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性质和力量。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前提。

1.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宣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核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道路自信的基础。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我们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范畴,这是理论自信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开拓、理论创新与制度构建同步展开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制度自信的根基。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已有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并且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功能、源流传承、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强基固本、引领激励的作用,达到了文化自觉的新境界。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应势而出。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反映了实践和认识的进展。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国家的精神世界、社会的精神标识、人民的精神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文化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新时代,中国梦更加需要文化的激励和支持,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层底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面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复杂局面,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斗争、多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抵御挑战,在更为根本、更为普遍、更为重要的意义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础。在“三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存在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影响道路自信、贯通理论自信、支撑制度自信,支持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党对文化的本源性、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更加自觉。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领域更加坚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2.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深厚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道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道路自信这些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都包含着文化渊源和文化基础,内含着文化自信,而且更为广泛和深厚。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引领的,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崇高价值追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伟大民族精神为底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走出一条强国裕民之路。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源的,自强不息、大同和谐、集体意识等,构成这条道路的文化基因。

理论自信基于文化自信。理论内在于实践和文化之中,理论是实践和文化的产物,理论自信就是一种实践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文化自信,表明要用更为开阔的眼界看待理论与文化的关系,认识理论自信的根源。理论自信内含着理论所秉承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理论自信需要价值观自信的支持,价值观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我们讲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理论自信的表现,而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根本的还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彰显的文化精神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理论自信需要相宜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就是这样的文化条件。有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才能建立起来。在提出理论自信之后,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既是理论自信的逻辑要求,也是理论自信的确立要求。

制度自信的灵魂是文化自信。制度是一定生产力的产物,也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制度自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顺应时代潮流的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制度自信,既是对制度效果的自信,也是对制度理念的自信。制度理念是一种文化,是制度自信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财富创造者,理应成为国家主人的制度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的制度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制度理念。

3.文化自信创新文化理论

文化自信的提出,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互依存。这是从社会结构、社会领域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持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而得出的宝贵认识,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中,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并列,并且有着更为重要的功能,这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不矛盾,而是在更为基础的意义上,在从基本领域到基本结构的过渡深化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也就是本体的定位。由此,文化自信也具有本体的意义,而不是附属的、派生的意义。

提出文化自信,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的认识。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在传承有着五千年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和主流的传统文化,包含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吸纳各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营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文化自信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业,而且创造了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创造了感召人民群众、凝聚党心军心、激励奋斗不止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即使岁月流逝,走在新的长征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有那样一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新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潮流相一致,与人民群众同心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标志和主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文化自觉达到新高度、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性跃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

1.从“两手抓”“三大领域”到“四个坚持”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五大提出党的基本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将文化建设作为三大领域的有机构成。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社会建设纳入其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许多精辟论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等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作出了新的论述,在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层面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并列,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构成部分。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愈益重要的历史趋势,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深入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

2.“四个坚持”的形成逻辑

“四个坚持”的提出,使我们以新的高度和维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探索“三大规律”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物。自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寻找民族救亡图存之道,就是在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碰撞中,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作出选择。“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也推动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人士,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救国真理,把社会主义作为救国之道,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劳苦大众支持民主革命、拥护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社会主义理想上的显著成效,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均贫富”等思想理念的长期影响,培育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成为推翻封建土地私有制、官僚资本私有制的精神动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多种思潮登场、多种力量较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一次思想解放、精神觉醒、文化跃升,是从当代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对立又学习的相互关系中,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从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中,来开拓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理论逻辑,都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新的定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之一,既内在于又独立于道路,更加彰显与发挥文化对道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实质上就是明确了作为思想文化精髓的理论的价值。道路选择形成理论,道路建立需要理论,道路拓展深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史。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与道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要素。理论标识文化、塑造文化,同时理论从属于文化,文化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更为广阔的领域、更为深层的内涵。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文化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的问题,也就相应提了出来。理论的自洽性要求、实践的协调性要求,促使进一步区分理论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独立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继道路、理论体系之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认识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内在于道路和理论体系之中,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制度源于文化,一定的文化酝酿一定的制度;制度内含文化,制度本身就代表一定的文化,没有仅有法规、不含文化的无灵魂的制度;制度生成文化,一定的制度又是催生一定文化的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密不可分,凝聚而成制度文化。制度理念、制度价值、制度伦理、制度信仰、制度精神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或传递的文化。比如,制度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理念,制度的优势和效能用什么来检验的准则,制度如何运行、如何完善的规律性认识,制度形象威信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效应,等等。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后,我们党继续拓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从制度到文化,使我们能够从文化的视野来构建制度,从文化的培育来巩固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之一,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源于文化自身的独特性质和重大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巩固、发展和丰富的共同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扎根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之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精神需求,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由社会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所倡导和引导,被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同和践行,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是人类精神的重要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充满着坚忍不拔、正气凛然、奋斗拼搏、不畏牺牲的气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灵魂,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中华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绵延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有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伴随,与可歌可泣的中国历史相印证,与屹立东方的中华儿女相映照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国大地,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命运一同脉动。伟大民族精神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党和人民心中光芒四射的灯塔。始终发扬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够实现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始终发扬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层底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规律。理想信念是在长期实践中砺炼出来的,也是在文化熏陶中升华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浩然正气,革命文化如星空照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立身之本。文化自信是理想之源、信念之基。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准则和导向,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远大理想为人生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廉洁奉公为基本伦理。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作支撑,就顶得住压力、经得住诱惑、抗得住腐蚀。

三、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石

基本结构的拓展,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在“三位一体”的结构中,文化存在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影响道路、贯通理论体系、支撑制度,支持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巩固。我们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维的确立更加自觉,从道路、理论、制度之维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托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更加坚固,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1.“四位一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

“四位一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成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重要位置,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纲。

“四位一体”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四位一体”高度耦合、相互支持,构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框架。道路关系民族前途命运,引领国家发展未来,决定人民地位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理论体系揭示“三大规律”,反映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走向更加成熟定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科学创造,涌流于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位一体”规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表明了“四位一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党的基本方略的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是党的基本方略题中应有之义,彰显和巩固了这个党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基本方略的首要要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四位一体”表明了党的全面领导的主要任务。要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根本问题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扭住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实施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就是坚持党的基本方略的最重要体现。

“四位一体”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固基石。“四位一体”的提出,凝结着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凝结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结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新的内涵、新的方式、新的进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新光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用先进文化主导网络舆论阵地,始终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增强、效果彰显。科学把握“四位一体”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必将开创新的宏伟局面,民族复兴必将展现新的光明前景。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四位一体”,道路引领航程,理论科学指导,制度发挥优势,文化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2.坚持“四位一体”是实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道路遵循。“四位一体”的提出,使这一道路遵循更为科学、系统、深刻、有效。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是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坚定不移遵循和贯彻“四位一体”,是实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位一体”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整个过程和全部实践之中,提供了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不偏离正确方向,在改革创新中巩固拓展这条道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梦越来越趋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制高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依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努力提高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照搬西方模式,决不抛弃制度之本,而是要不断完善制度、推进治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扬理想旗帜,强化全党全民族的精神追求、心灵纽带、共同语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根基。坚定“四位一体”,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坚定实践。正是因为坚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人间正道,我们党坚定不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愈益兴旺发达、强盛壮大。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把“四位一体”作为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是坚持“四位一体”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更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能量,提供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文化的力量蕴含于民族之中、民众之中,无比深厚和坚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文化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华文化为中国梦固本强基、扬帆领航。 NRLE7SjsoRDlIgm6KONBZ8mpcWvjLsA7EtKmmz6QBLB3jVXQQ9rtQYUdrXbfSI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