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也要与之相适应,繁荣发展,构建引领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论,推动中华民族理论思维、人文精神、学术内涵、思想品格的大发展大提升。问题是时代的口号、科学的航标,一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总是和该民族面临的迫切问题、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时代性、根本性决定了该民族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运用这一思想理论解决民族的乃至世界的实践课题的效果,又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水准、功能和价值的检验与证明。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问题为中心。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由此也产生了“言必称希腊”的学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革命现实问题的探索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开辟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方向,这就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理论创新。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良学风:教哲学的不引导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军事学的不引导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战术。他强调,确立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针,废止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文化领域交流的扩大加深,西方思想走进来,国人求学走出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的影响,与百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即使是积极成果、有益滋养,也不能替代取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锋,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人心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回应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中阔步前行。
从准确确定中国问题出发,再到科学回答中国问题,落实到正确解决中国问题,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和鲜明特色。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最为重大的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自强于世界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长治久安,中国人民能否获得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能否履行历史使命。从各个学科、领域、层面、方法回答和解决这一时代课题,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机制。
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证明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成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目标。中国梦可望又可即,可知又可行。要通过系统扎实的研究,充分论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何以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何以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将全党全民族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上。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提供系统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在每一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攻坚期,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真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比如,新发展理念如何融入经济体制、发展方式、经济新常态、发展全局中,国家治理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实现民主政治与权力监督的统一,如何促进社会发育成长、有序运行,如何保证人口、资源、环境,生产、生活、消费的协调可持续,怎样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3.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境界,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理论精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置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大潮之外,要系统研究治国理政的新体系,主要包括为什么要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总道路,怎样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总方略,怎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个总要求,怎样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个总布局,怎样保证国防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这一总安全,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总方法。
4.为解决重大问题、化解深层矛盾、防控各类风险提供有效方案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具有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强大能力和充分信心。同时,现代化的进程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风险共生、愿景和陷阱同在,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社会运行速度越快,失衡的风险越大;社会联系程度越紧,震荡的风险越大;社会复杂性质越强,风险的诱因越多。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一个基本方略就是把决胜全面小康这一奋斗目标与着力防控风险这一底线布局紧密结合起来,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从根本上遏制各种风险隐患,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来保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如何在全面掌握风险成因中防控风险,在有效化解风险振荡中防控风险,在及时中止风险演化中防控风险。
5.为13亿多中国人民提供精神家园
从实践效果看,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都是要改变世界,但科学技术是直接改变自然界,是通过改变自然界而改变社会进而改变人的;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直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是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改变社会进而改变自然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用先进的理想引领人民,坚定人们的崇高信仰,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的道德养成,陶冶提升国人的心灵境界。
6.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思想成果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对内形成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对外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向心力,任重道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
中国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基。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能够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1.立足中国立场解读中国问题
立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同样的中国问题,例如中国道路,基于不同的立场,就会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对立判断。因此,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坚守中国立场。中国立场体现在治国理政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场。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评价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导向。做到研究方向往人民需求聚焦,在学科设置、课题分布、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把与国家发展命脉密切相关、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学科作为主干学科,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课题作为重大课题,把研究资源在统筹兼顾、合理分配的前提下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倾斜。中国立场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2.运用中国智慧解答中国问题
中国智慧包括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融会贯通,在近一个世纪的丰富深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智慧。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要求中高速发展与中高端水平相匹配,强化改革动力与保持社会稳定相协调,破除沉疴积弊与重塑政治生态相结合,纠风反腐提振党心与保障民生凝聚民心相一致,加强党的领导权威与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相统一,大国治理与大国外交相配合,实现奋斗目标与着力防控风险相统筹。解答这些难题,不能生搬硬套他国模式、机械抄用某个准则,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必须运用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的中国智慧。唯有如此,才能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3.坚持中国价值解决中国问题
价值准则是实践方案的底蕴,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坚持中国价值。中国价值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就明确了无论是什么领域、层面的中国问题的解决,都要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都要把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的基本准则、价值的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