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门冬

抱朴子的仙药

出自《庶物类纂图翼》。

《山海经·中山经》中两次提到“虋(mén)冬”这种植物,有的版本也写为“亹(mén)冬”。“亹”是“虋”的异体字,而虋冬,正是后人所称的天门冬。

天门冬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其“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其中所言“三虫”,指的是蛔虫、姜片虫、蛲虫;而“伏尸”则是中医术语,指潜伏在人体五脏内的各种病症。《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的下限为东汉,说明至少在东汉之前,中国先民对天门冬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但天门冬得以发扬光大,可能要归功于东晋时期的一位奇人——抱朴子葛洪。

葛洪 (284—364) ,世称小仙翁。16岁拜三国著名方士郑隐为师,并熟读经书,修习方术,20岁出仕,一介书生却当上了将兵都尉。此后10年间,葛洪战功卓著,却不喜邀功,反而曾两度前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无非因为天下动荡,葛洪又想起早年对成仙的渴慕。后来,在参军任上,葛洪再度投戈解甲,弃绝世务,投在晋代名士鲍靓门下,继续潜心道术。因深得老师器重赏识,得与其女鲍姑成婚,并学到了老师的一身绝技。

如果葛洪仅仅是个道学家,那他对天门冬功效的描述,可能也只是道家追求修道成仙的妄想而已。但葛洪在归隐山林后,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百卷医药学巨著《玉函方》。因《玉函方》卷帙浩繁,随身携带多有不便,葛洪便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成《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意为卷帙不多,可悬于肘后携带。不知古人为何要将随身之物悬于肘后携带,思来想去,盖因古人出行,往往将随身物品裹进包袱挎在肩上,这样物品的位置恰好在肘后。

《葛洪炼丹图》立轴绢本(明)李芳绘

《肘后方》里五次提到天门冬。葛洪在分别记述天门冬用于治疗“发癫狂病”“呼吸喘息”“补肾养颜”“绝粮失食饥惫欲死”等症之后,还言之凿凿地指出:“天门冬,忌鲤鱼。”其翔实而严谨的程度,不得不令人对他在《仙药》中关于天门冬的记录刮目相看。现在想来,可能是葛洪在问道求仙时受到了《列仙传》的影响——该书称:“赤松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可谓助人返老还童的一剂神药。后来的道家著述,或与葛洪的推波助澜有关。如《修真秘旨》:“神仙服天门冬,一百日后怡泰和颜,羸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身走如飞。”若按书中说法,天门冬不仅美容驻颜,还可改善体质,使人身轻如燕,这完全可与武林传说中轻功的至高境界一较高下。岂不就是虚无缥缈的仙药?!

有趣的是,现代医学证明,天门冬的神奇功效并非只是传说。天门冬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天门冬氨酸,又称天冬氨酸,这是一种α-氨基酸,其L-异构物是20种精氨酸之一。也就是说,天冬氨酸是蛋白质的构成单位,对人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此外,天冬氨酸有助于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并对心肌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还有助于增强肝脏功能,消除疲劳。不仅如此,天冬氨酸还具有调节脑和神经的代谢功能。故而,天冬氨酸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虽然葛洪没有通过现代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到天门冬的各项功效,却也基本上掌握了它的药性。能在1600多年前做到这一点,不是神人,也胜似神人了。

在葛洪之后,天门冬进入文人雅士的视野。杜甫曾在题为《巳上人茅斋》的诗中吟咏道:“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其中的“天棘”,便来自天门冬的别称“颠棘”。天门冬入诗,杜甫只是开了个头。入宋以后,天门冬又因王安石而被首次纳入药名诗,理学家朱熹也曾作题为《杂记草木九首·天门冬》的五言绝句。而在苏轼看来,仅拿几行附庸风雅的诗词歌之咏之,显然是辜负了天门冬。

与葛洪相仿,苏东坡也是20岁出仕,出仕后同样经历了两次辞官返乡。不过苏东坡的两度辞官都是为了回家守孝,朝廷里还挂着职,并不彻底。在出仕后漫长的40多年岁月里,苏东坡的余生始终在宦海里沉浮,且遭贬时期远超得意之时。苏东坡当红之际,曾官至“判登闻鼓院”,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到黄州,之后仕途起起落落,最后竟被发配到了天远地荒的海南儋州。

天门冬开花

苏东坡初到儋州时,尚有公房蔽身,但后来便被地方官逐出,他不得不自己动手搭建茅屋,并称住所为“桄榔庵”。他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聊以自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东坡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达到了极致。他帮助当地人种田、筑路修桥、挖井改善饮水方式,还兴办学堂教书育人。当然,还有饮酒、赋诗、作文。从苏东坡传于后世的诗词作品中不难看出,此君向有自酿美酒的习惯,酿造过的酒有其经常沾沾自喜的蜜酒、桂酒、松酒、真一酒等。但苏东坡一生中最后自酿且喜不自胜的,是天门冬酒。1100年,苏东坡在临终的前一年,亲手酿制了天门冬酒。待到酒熟,禁不住“且漉且尝”,终至大醉。遂即兴赋诗《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 (二首) 。其一云:

自拨床头一瓮云,

幽人先已醉浓芬。
天门冬熟新年喜,

曲米春香并舍闻。
菜圃渐疏花漠漠,

竹扉斜掩雨纷纷。
拥裘睡觉知何处,

吹面东风散缬纹。

拔掉酒瓮的盖子,自诩为隐者的东坡居士未饮先醉,乃至无暇旁顾菜园里蔬果花开、户外细雨霏霏;喝醉了酒,合衣而卧,浑然不觉此身何处,倒是和缓的东风吹散了满脸皱纹……其情其景,跃然纸上。

苏东坡像

《山居要录》是唐人王旻所作《山居要术》的传抄本,在传抄的过程中,也不知何人,加入了苏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天门冬煎五升米,须淘讫晒干,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勤看,勿令热,秋冬十日熟。”民间常有人据此认为,天门冬酒为苏东坡首创。但实际上,关于天门冬酒功效、酿造及服用反馈的相关记载,最早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天门冬酒:通治五脏六腑大风洞泄虚弱,五劳七伤,症结滞气,冷热诸风,癫痫恶疾,耳聋头风,四肢拘挛,猥退历节,万病皆主之。久服身轻延年,齿落更生,发白更黑。”可见人们普遍认为苏东坡发明了天门冬酒,不过是由于它因苏东坡而声名远播。

天门冬如此之好,可配药吃、酿酒喝,仍难以满足国人寻求健康长寿的愿望,于是便有了天门冬饼、天门冬养颜膏。然而,在众多的天门冬衍生产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俗称“人造糖”的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从天门氨酸中提取,比蔗糖甜约200倍的非碳水化合物类增甜剂。1965年,美国一家公司的科学家在合成抑制溃疡药物时,无意中发现了阿斯巴甜。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发现阿斯巴甜比一蔗糖的热量更少,因此被广蔗糖的替代品。我们日常食用的碳酸饮料、糖果蜜饯、乳制品、果冻、咖啡、口香糖、糕饼等食品,几乎都有这种神奇物质的身影。不过,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争论始终未曾中断。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球仍有超过10亿人口在摄取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

天门冬果实

樊霞 摄

天门冬

樊霞 摄

出自《金石昆虫草木状》。

天门冬如此神奇,也有人拿来盆栽,既可作为室内观赏绿植,又可方便随时照方配药服用。天门冬,线形叶片,枝条长而柔软,夏季开白色小花,浓香扑鼻;细细的花丝上端,顶着一粒小小的橙红色花药,蓬松的绿叶陪衬下,相映成趣。花后结出圆球形小果,由绿变红,最久可在枝头挂到初冬;红果绿叶,如梦似幻。

近年来,随着家庭园艺领域的拓展,天门冬有时也和康乃馨相配,变成插花作品,远看花色娇艳,趋近则有花香扑鼻。当然,随着爱好者队伍逐渐壮大,也有人从非洲引进狐尾天门冬以及同为天门冬科植物的“蓬莱松”在市场上推广。不过,就我的经验,最适合驯化盆栽的,是原生于中国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的玉带天门冬。与天门冬经常呈倒伏状不同,玉带天门冬的茎可以直立,开黄绿色的小花,同样香飘四溢,结红色果实。

本草小百科

药名诗

始于南朝齐时,是将中药名称巧妙地引入诗中,利用其谐音或隐喻连缀而成的诗篇。药名诗中的中药,通常与其功效无关,而更侧重于隐喻所指。

天门冬科

天门冬科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偶有乔木或灌木状品种。如果所开花序为伞形花序,则其地下茎为球茎,而且也没有葱、蒜的气味,易于和石蒜科植物区别。天门冬科原本被归于百合科,2003年从百合科中独立出来,被单列为一个科。

天门冬与麦门冬的异同

天门冬和麦门冬的根茎都是纺锤形的,但其植物性状存在明显的区别:天门冬的茎枝上长有尖刺,麦门冬却没有;天门冬的浆果熟后为红色,而麦门冬的浆果熟后为蓝紫色;天门冬的叶子生于茎节,但麦门冬的叶子生于基部。从功效上讲,天门冬清肺热的作用胜过麦门冬,而麦门冬养胃生津的作用更加突出。

医案 天门冬

《古今医案按》,清代俞震(1709—1799)著。俞震,字东扶,号惺斋,浙江嘉善人,清医学家、诗人。此书共十卷。选择历代名医医案加以按语。

村庄一妇,年五十余,久嗽咯脓血,日轻夜重。诊之,脉皆细濡而滑。曰:此肺痿也。平日所服人参清肺饮、知母茯苓汤等剂,皆犯人参、半夏。一助肺中伏火,一燥肺之津液,故病益加。乃以天麦门冬、阿胶、贝母为君,知母、生地、紫菀、山栀为臣,桑白皮、马兜铃为佐,款冬花、归身、甜葶苈、桔梗、甘草为使,五剂而安。 uoLB45WjRAkhAtIWINi5c+bHCXYtxZaCYbEMZt138etegg6VccFh4UXXI0rm/u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