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志

最励志的本草,食之益智,赠则明志

出自《本草图谱》。

我最初是通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得知有远志这一味中药材的。书中提到,心怀隐居东山之志的谢安曾多次拒绝朝廷出仕的邀请,后来碍于一代枭雄桓温的再三相邀,才终于出山当了桓温的司马。一天,有人给桓温送了一些草药,其中就有远志。桓温便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即这种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会有两个名字呢?谢安闭口不答。这时,在座的另一位素以生性诙谐著称的名士郝隆回答说:“隐居山中时叫作远志,出山后便成了小草。”显然是在调侃谢安晚节不保,屈就朝廷一事。桓温爱才心切,怕谢安面子上过不去,赶紧圆场说:“郝参军这个失言却不算坏,话也说得极有意趣。”

我当时折服于刘义庆通过寥寥数语,便将三人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哪里还有心去深究远志的前世今生。

某一次五一假期,我和家人去丫髻山游玩。在沿阶登顶的途中,我偶然瞥见在向阳的贫瘠风化土上,几丛不过10多厘米高的植物开着细碎的蓝紫色小花,煞是好看。我稍作停留,站在一旁向来往的游人请教它的名字,但路人都在赶路,无人顾得上回答我。我只得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并趁机一路继续询问。在半山腰处,终于有一位游人不吝赐教,说这是“阮志”,山上多的是。“阮志”?我的大脑里怎么也搜索不到这么一种植物。

野外远志

直到我抵达金顶,扶栏远眺,我仍在想“阮志”。清风中,我猛然想起平谷和蓟县一带的口音特点,猜测半路上那位中年男子所说的“阮志”,会不会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远志。于是,我立刻拿出手机查询了一番,果然证实了我的猜想。

回家后,我补了功课,这才知道郝隆一语双关的由来:作为中药材,远志指的是这种植物的根;而发苗长出的枝叶又被称作小草;小草虽然也可益智,却不具远志的祛痰功效。显然,东晋时期的人们对远志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北宋的《本草图经》强调:“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

古人处世,相较于今人含蓄了许多,但也不乏妙趣,比如汉唐时期别离时的赠柳旧俗,也常借用某一事物名称的谐音,表达自己的心志。相传,姜维诈降期间,曾遣人给母亲捎去远志、当归以明心志。这便是“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一名言的由来。据载,此类习俗在魏晋时期已颇为盛行,召唤出行在外的人回归时会寄送当归,若收到者自觉大业未竟,拒绝返回,则回寄远志。晚清时期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因屡次建议清廷抵制鸦片遭拒,自觉报国无门,借用远志、小草之异,奋笔写下诗句“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远志花开

远志是有名的益智良药,唐以前多用来提高人的记忆能力。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中说:“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记而不忘。”药王孙思邈更是将远志列为益智方药的首位。而关于远志的强肾功效,抱朴子说得比较委婉含混。但成书年代不明的《药性论》,则很明确地对远志的这一功效进行了描述,称其“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到了明初的李时珍,他则认为远志可以使人“强志”“益精”,这些都与人的肾脏息息相关,这便让男人们在呵护体内的那两块椭圆形脏器 (肾脏) 时,时常想起远志,久而久之,有人便将其视若壮阳之物。

现在,远志益智安神、抑菌抗癌、降压、催眠等功效正逐渐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但远志是否具有壮阳的功效,现代医学似乎还无法确证,仅发现远志的有效成分对雄性动物的生殖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至于二者间是否有何内在联系,尚不得知。

出自《金石昆虫草木状》。

像远志这样拥有现代感十足且意蕴深远的“花语”的植物,在本草中并不多见。远志耐旱、不喜湿,只需选择排水性良好的植料,控制浇水量即可保持生长。一旦过了苗期,不需要多么细心养护,也能茁壮成长。远志丛生的枝干,仅十几厘米高;其细细的叶子互生,长不过1~4厘米。配上山石或枯木,这么矮小的一丛远志,也便有了玉树临风的仪态。等到5月,远志进入花期,2~14厘米长的总状花序便会从枝头冒出,探出蓝紫色的花。在随后的两个月内,花朵的顶端会慢慢开满淡紫色的花丝,状若朋克的夸张发型。这应该是为了提高传粉概率而进化的结果,但却为养花人提供了为之一振的视觉效果。

本草小百科

总状花序

无限花序的一种。其特点是花轴不分枝、较长,自下而上依次有许多有柄小花,开花顺序也由下而上,如白菜、紫藤等。

医案 远志

薛立斋治一妇人,因怒耳下肿痛,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黄芩四剂而愈。尝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气血药,及饮远志酒,(远志一味末之,酒一盏调,澄清饮之,以渣敷,先宜泔浸患处。治女人乳疽尤效。)其肿自消。若无脓者亦自溃,不戒忿怒者难治。

《续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琇编,原六十卷。分三百四十五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

一老妇每作先饮食不进,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泻,或小便不利,余以为肝脾之证,用逍遥散加山栀、茯神、远志、木香而愈。后郁结吐紫血,每作先倦怠烦热,以前药加炒黑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顿愈。复因怒吐赤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脱也,法当补气。乃用人参一两,苓、术、当归各三钱,陈皮、炮黑干姜各二钱,炙甘草、木香各一钱,一剂顿止。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而痊。

《证治准绳》,明代王肯堂著,共百二十卷。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 wNjw4L/hpMXQ42GBKDk2xlj/k3l1ImwSdIV0FnqEP4x01Heno64spqnnZv4skV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