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这话如果是别的什么人随便说出来的,张家的四个女儿有没有那么好,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这话从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嘴里说出来,就由不得你不信了。叶先生说话一贯严谨,最重要的是,当时他在张家创办的苏州乐益女校教书,目睹过四位小姐少女时代的风采。

90多年前,在女校遍植白梅和绿柳的凉亭边,浅笑着携手婷婷走过的张家女儿们,还是美丽的二八少女,她们的才学和美丽,让所有见到过她们的人艳羡。

张氏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是女校的校长,依照叶先生的刚直性格,不会妄夸校长家的女儿们。

叶先生真的说中了,娶了这四位小姐的四个男子果然幸福了一辈子。

四姐妹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以民国世家的组合,成为文化界声名卓著的张氏四姐妹,与另一个民国世家的组合,因政治和权力而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张氏四姐妹”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夫婿,都是纯粹的文化人,绝不与政治和权力沾一点边。

事实上,她们系出名门,她们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的淮军将领张树声,张树声后来官至江苏巡抚、贵州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张家是安徽合肥的几大名门望族之一。

说起张树声,历史毕竟有些久远了,今天许多人已经不知道淮军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将领,也不知道清朝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总督大人。但是,许多人应当都知道李鸿章,当年,准确地说是188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老母亲去世,李鸿章回老家奔丧,接替他的那个人就是张树声。

张家在合肥一带原本就是大户人家,张树声这一辈共有兄弟九人,他在兄弟九个中排行老大。

兄弟九个中的老大,处处以身作则给弟弟们做榜样,能文能武、品德高尚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培养提出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境界、人生目标的追求,激励人们做完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张树声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优秀,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品格高尚,在学识上也不输他人。清朝的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才能做廪生,成为廪生之后,便有了政府给的廪米津贴。张树声便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廪生。

合肥距京城遥远,张树声如果仅仅凭着秀才身份,大概下辈子也不会和朝廷搭上关系。机遇很重要,张树声的机遇便是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按理说和张树声也没什么干系,他从来没有想过揭竿而起造皇帝的反。但是,太平军在咸丰三年打到了合肥,农民军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每到一处先拣有钱的富户抢劫。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生活的富人们自发组织地方武装保卫自家的财产,这就是团练。那时候,张树声家属于“入选”的富户。于是,在父亲张荫谷的带领下,张树声兄弟在周公山下的张老圩也召集了一帮人兴办团练。张老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从山上下来的九条水流绕圩而过,流入龙潭河。这是一个风水秀美的地方,圩内有宽阔的内外壕沟,内壕沟上架着两座石拱桥,对外向西开门,通过大吊桥连通着内外。

张树声很有创意地在圩子大门两旁种了两棵法国梧桐,法国梧桐还未成荫的时候,外面田野中耀眼的金黄油菜花已经连成了片。

张树声本来并没有想成为一介武夫,只因办了团练,便一发不可收。他的团练在朝廷已经挂了号,有需要的时候,朝廷一声令下,他这地方武装岂敢不配合?咸丰十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朝廷下旨张树声配合曾国藩攻打太平军并守卫芜湖。因为配合作战立了功,这一次官府没有亏待张树声,给了他一个芜湖知府的头衔。

从芜湖知府起步,张树声不断升迁,他的家族也成为在合肥声名显赫、名震一方的官宦之家。张树声本来没想到自己在政治上能走那么远。毕竟青云直上的后果往往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可他最终也没有摆脱这个定律,给朝廷工作了一辈子,伺候了三任皇上,就因为一个工作失误,到最后落了个革职留任的处分,郁郁寡欢病逝于广州。

从政这碗饭不好吃,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张树声到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意识到中国应当在教育上开放起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他在广东时,就倡导兴办一所比较理想的西学馆,只可惜这所学堂刚刚竣工,他就去世了。

张树声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张华奎也从政了一辈子,只是没走到父亲那么高的位置,一辈子当过的最大官就是四川道员。张华奎的正妻没有生育,他便把希望寄托于小妾,但是小妾也没能给他生出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身为长子,却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张华奎心里的坎儿怎么也迈不过去。无奈之下,年过四十的张华奎从五叔家的堂弟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便是张氏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

张冀牖从小就俊气可爱,张华奎一见到这个孩子就很喜欢。办过继手续那天,张冀牖刚刚出生十八天,凭族裔写立合同是一套庄重的过继程序,程序办完,已经是1889年的秋末,张华奎老来得子,兴奋异常。当时,过继手续上必须要写上孩子的名字,举人出身的张华奎绞尽脑汁为孩子取名绳进。成长期间,又给取了正式名字武龄,名字中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无限希望。张武龄长大后,自己改名叫张冀牖。

人们都说,张冀牖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过继给张华奎,意味着他将来要继承的是万顷良田、万贯家产。

张冀牖过继不到四个月,张华奎在官场上得到升迁,他奉朝廷之命到四川的川东任道台,那时已经岁末,张华奎带着妻儿家小乘船赶赴四川。

四个月的张冀牖在奶妈的怀抱中,乘上了去四川的大船。

船在江中行,逆水行舟一路风浪,据说行船的巨大声响伤害了刚出生四个月的婴儿张冀牖的耳膜,他一生听力不好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船行驶到宜昌,正是1889年12月16日,船在宜昌靠岸休整,张华奎也下了船看岸上的风景,顺便给合肥的弟弟写信报平安,信上,他流露出得子之后的喜悦之情:“年逾四十始知抱子之乐。”

张华奎是个好官员,也是个好父亲,但却寿命不长,1897年,张华奎48岁便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张冀牖方才8岁。

祖父张树声和父亲张华奎对于张冀牖来说,一个是家族神话般的传说,一个是童年时代模糊的记忆。张树声是在张冀牖出生前五年去世的,张华奎是在张冀牖刚记事的年岁去世的,他们走仕途的为官之道,张冀牖未曾见识,更没有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

父亲张华奎给他取的名字中有一个武字,大约是希望他长大后沿袭着祖辈靠武功起家的光荣传统,继续走一条文武双全的仕途路线。但张冀牖对武天生没兴致,他倒是喜欢读书,从小就斯文儒雅。张华奎的妻子年近四十才抱养了这么一个儿子,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性子,他既然不喜欢舞刀弄枪,不喜欢看《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就不强求他,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她要的是让这个孩子健康成长,快快长大成人,然后娶妻生子,续上张家的香火。

张冀牖的成长过程中,无缘再看到祖父和父亲混迹官场的热闹场面。张树声、张华奎逝去后,门前车水马龙的喧嚣骤然淡去。但是,他们积累的家财还在。富庶悠闲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适合静静读书,也适合躺在金山银山上吃喝玩乐,张冀牖选择了前者,他读了很多书。通过读书,他开阔了眼界,也接触了当时最新潮的一些思想。

发展教育,兴办西学馆曾经是祖父张树声晚年的理想,到了张冀牖这一代,他少年时代就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懂得要靠教育来救国,最大的理想就是办一所学校。从张冀牖青年时代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是个儒雅俊朗的男子,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透着浓浓的文化人气质。

张冀牖十五六岁时,父辈张华奎三兄弟都已经故亡了。张冀牖作为张树声的长孙,最重的责任便是传宗接代。

那时,张华奎三兄弟还没有分家,这是一个大家族,张华奎的妻子是这个家族中的当家人,她盼着儿子长大后娶妻生子,她就可以把家族的担子交到儿子肩上,自己便踏踏实实享清福去了。

1905年,张冀牖刚16岁,就开始有人上门提亲了。

作为张家的长子长孙,张冀牖的亲事马虎不得,新娘子不但要美丽贤惠,还要有掌管大家族家事的能力,这样的女子不好找。

在娶妻问题上,少年张冀牖是没有自主权和发言权的,一切都要听从家族长辈的安排。经过不断地筛选,经过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看似很认真的推算,他们选中了一个名叫陆英的女孩。

陆英的家在扬州,依照张家在合肥的名望,在当地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太容易了,不知为什么要到遥远的江苏扬州挑选新娘。据说,陆英的祖籍也是安徽,这桩亲事之所以能成,或许是提亲的亲戚与张家的关系不一般,或许是陆英背后的家族不同寻常,亦或是陆英不是一般的女子,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从年岁上说,陆英比张冀牖大四岁。民国之前,南方一些富裕人家,男小女大的婚姻很普遍,年龄相差大的,甚至会多达十来岁。

这是一桩真正意义上的包办婚姻,张冀牖成亲之前,没见过比自己大四岁的准新娘。虽然那时候照相已经很普遍,但是他有没有见过陆英的照片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怀揣着许多梦想的英俊少年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婚姻大事被家长摆布操纵着,只能默默安慰自己:长辈们费了那么多心血和心思给自己相来的媳妇,不会差到哪里去,听说那个女孩子也是知书达理识文断字的大家闺秀。温柔富贵、风月繁华的扬州自古就盛产美女。“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诗句便立即从他读过的万卷书中跳出来。张冀牖梦中便总会出现一个娉婷、俊秀的俏佳人,张冀牖不知道与自己定亲的那位女子是不是这种理想爱人。 uCeKXKX7s4uhlUIqS9jdPjM78BNVQ+Ca6zimMKq9yVGDS4i3Z2CWDA7xg786Ac5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