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千辛万苦

为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开启了前后30多年的艰苦工作。

首先是读万卷书。李时珍查阅了800多本古医书,包括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等,归纳总结所有书中合理的部分,剔除其中的谬误之处,做到既继承又发扬。李时珍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不拘泥于医学著作,而是试图从各种资料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甚至从屈原等人的诗中获得灵感,最终达到准确区分不同药材的目的。

其次是行万里路。令李时珍最头疼的是,不同古书中前后矛盾的内容无法辨别真伪。在父亲启发下,李时珍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是静态的,观察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眼观耳闻才能补其不足。李时珍在徒弟和儿子的陪同下开始了漫长的药物考察历程,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足迹遍及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和广东等地。李时珍遍访民间名医,向他们虚心请教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他还四处搜寻民间处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每到一处,都会谦卑地向当地人求助,他们中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和狩猎的,李时珍从而得到书本中没有的大量知识,比如通过种菜老农的介绍和实物观察,李时珍学会了如何真正辨别几种药用蔬菜的真伪。

李时珍在走访过程中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环境,有时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还常常会冒着生命危险,比如不畏风险近距离观察毒蛇的形状,这样可以在后来的《本草纲目》中精准描述出这种蛇的外观。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毕竟部分药物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地,未知风险随时都会发生。通过这样操作,他最终修改和纠正了古书中关于药材的诸多错误。

最后是持之以恒。在完成书本知识整理和野外考察资料收集的同时,李时珍迎来最大挑战,那就是正式开始写书。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是个人行为,并非官方组织的共同编纂,因此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不存在分工协作的可能,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除了文字,还要配备大量图片,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全靠记忆和手绘,李时珍并非专业画家,个中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他的计划是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因为有时候单纯的文字叙述会让人产生主观偏见,容易引起误解,甚至以讹传讹,辅之以图片就会客观和准确许多。但此举方便了他人,却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本草纲目部分原文

1578年,也就是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六年,时年61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书稿完毕,李时珍走出书房时,朋友看到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消瘦了太多,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冠不整下堂来”。然而,李时珍对初稿仍不满意,在随后的10年间又进行了三次大修改,直到1588年才正式编订完成。

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来,那就是文稿的出版。李时珍来到南京,试图说服一家官方印刷商出版《本草纲目》,遗憾的是遭到拒绝。随后,李时珍来到江苏太仓拜访自己的老朋友、文坛泰斗王世贞,获得后者写序的承诺。不久,《本草纲目》被一个小的私人印刷厂看重并同意出版,尽管李时珍知道印刷质量会大打折扣,但对一位古稀老人而言,他已没有其他选择。 Y8sPqnyIlG+9l4ABMCp5kYZuu9fkbZ4X/TuOQb8e6xvPqFBwvXtwvHx1blSQdX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