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医之路

李言闻对李时珍的要求极为严格。他要求李时珍不搞特殊,也从学徒做起,并强调选择从医这条路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自小受到熏陶,李时珍比其他人学得快很多,并且极有天分,经过几年打磨,终于在30多岁时成长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医生。

1551年,也就是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三十年,34岁的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获悉此事的楚王朱英裣便请他为自己的儿子治病,李时珍也治好了。楚王因此欣赏李时珍,请他留在府中担任官职,同时兼管良医所。楚王府有许多藏书,工作也比以前行医时要轻松很多,李时珍得以利用宽裕的闲暇时间阅读大量古医书。读着读着,李时珍发现了问题,那就是,不同书中对相同事物的描述异常混乱,说法不一,更有甚者常常以讹传讹,出现一些错误和误导,这对治病救人而言,后果异常严重。恰在此时,朝廷出版了几部医学著作,李时珍便萌生出编纂医书的想法,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得到官方认可(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又可以正本清源,消除医书内容混乱的局面。然而,当李时珍向楚王提起编纂医书的想法时,楚王却表示并无太大兴趣。失望之余,李时珍开始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1556年,李时珍获得一个极佳的机会,那就是进入明朝太医院工作。他认为楚王作为地方人士,意识不到编纂医书的重要性是情有可原的,而作为明朝最高医学殿堂的太医院应该会支持自己的想法。遗憾的是,李时珍的美好愿望再次落空。嘉靖皇帝喜欢的是可令人“长生不老”的方士 ,对李时珍的药学著书毫无兴趣。同时,李时珍在太医院的生活也不太平,他和宫廷御医的理念完全相反,因此经常会产生摩擦。但是,在太医院的工作经历对李时珍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他在太医院的药房里仔细比较和鉴别了各地的药材,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材料 ;他饱览了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获得当时民间的大量相关信息,并看到不少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许多都是李时珍闻所未闻的。同时,李时珍发现了更多书籍中的更多错误,从而更加坚定了编纂《本草纲目》的信心。1558年,在太医院工作一年有余的李时珍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开始坐堂行医,用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东璧堂”。

此后十年,李时珍阅读大量古医书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发现这些书中记载的药材数目繁多,名称多种多样,有时候同一种药材有两三个名称,而有时几种药材又使用同一个名称,混乱程度让人触目惊心。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书里对药效的描述是错误甚至是相反的,致人死亡的毒药居然被标注为延年益寿的仙丹,如被实际应用,后果可想而知。李时珍原本期望编纂《本草纲目》能够得到官方支持,被拒绝后他对此感到越来越急迫,最终决定以个人名义来完成这个巨大挑战。 OJGggxCpOXd7MPc3nHVMYcnpJQTRF7reSUK/cC21QNaeAaPldAQRE4x+0EKdJN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