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生平与创作

当简·奥斯丁的兄弟们在伦敦的生意场发财、在海上追求战功和荣誉、在庄园上作威作福,或在教会里混日子的时候,简和姐姐卡桑德拉都在做什么呢?从书信看来,姐妹俩虽然没有什么“事业”可言,可是一天一天的日子过得也很充实、很忙碌。她们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访亲会友;当时乡村的交通不甚发达,因此串亲戚一去就要住几天,甚至几个月。她们姐妹俩还轮流去伦敦在哥嫂亨利和伊莱莎家做客,逛商店、买衣料、看戏、看画展、参观博物馆,简在信中津津乐道地描写了她在伦敦的乐趣。此外,在哥哥爱德华继承了庄园之后,她们姐妹俩还时常到爱德华家里做客,一去就是几个月。那里有宽敞的房间,暖融融的壁火,简不但住得舒服,而且享受了在家中难得的“隐私”权。当然,这些活动也不都是图清闲。有时候,亲戚家妇女生孩子,或办丧事,姐妹俩也去帮忙。不过,这种时候,总是姐姐卡桑德拉出马的时候多,如爱德华的妻子在生第十个孩子时不幸去世,就是卡桑德拉去照应一群没有娘的孩子。后来,詹姆士的妻子去世,她们把孩子接回家来,简姑妈最会讲故事、哄孩子。

简·奥斯丁是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家庭环境里开始写作的。

奥斯丁全家都有写作的“基因”,老乔治·奥斯丁是牧师,在牛津读书时就舞文弄墨,何况后来当了牧师还要经常写布道词。简·奥斯丁的母亲是书香门第,虽然婚后在家照料七个孩子和自家的农场,但是跟亲戚朋友通信或给孩子们写信还常用打油诗形式,颇有幽默情趣。简·奥斯丁的大哥詹姆士和四哥亨利在牛津大学时候联合办过一个文艺刊物。每逢节假日,全家还经常在自家农场的大草料库里举行业余戏剧演出。此外,当时的流通图书馆遍布全国,奥斯丁姐妹和她们的亲戚朋友家的女士们都喜欢看小说,正如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的,“我们全家都看小说,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时恐怖小说和感伤小说非常流行,简·奥斯丁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写作的,早期习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写给家里人传阅,消遣取乐的。

简·奥斯丁的一个侄女回忆简姑妈在肖顿村期间写作的情况,说简总是第一个起床,弹一会儿琴,然后为她们母女三人准备早饭——早饭是她的任务,其他家务都是她大姐卡桑德拉的责任范围。饭后,简陪陪母亲,然后就坐下来悄悄地写作,一旦有外人进来,她就赶快收起稿子,尽女主人之道。传说那间屋的门一开,门轴就吱扭作响,简·奥斯丁执意不给它加油,留着做个“警报器”。但是有时候她又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待得好好的,她会突然跳起来,跑到屋子的另一头写下点什么,自己咯咯地笑。显然是灵感来了。

简和她姐姐只上过两三年的住宿学校。她的教育,正如她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所说的那样,是靠读家里的藏书;除了流行小说,英国的文学名著她也都熟悉。在当时,这多半是女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做姑娘时简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因此她的早期作品多半也是在热热闹闹的家庭环境里偷空悄悄写下来的。从现在的资料看来,简·奥斯丁十二三岁,即1787年间,开始动笔,写的多为滑稽、夸张之作,在家庭小圈子里传阅。这个阶段持续到1793年左右,即简十八岁的时候。这些作品现在已出版,共有三册之多,最长的一篇是滑稽模拟小说《爱情与友谊》。

1793或1794年间,即简·奥斯丁十八九岁的时候,她写下了她第一部重要作品,即中篇《苏珊夫人》。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特点,对人物心里的把握以及奥斯丁式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书信体的形式便于人物自我暴露,这也是《苏珊夫人》最妙的地方。

1796年(或许更早些),即简·奥斯丁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她写下了长篇《埃丽诺与玛丽安》,还是书信体,在家人当中传阅。这部稿子奥斯丁于1809至1810年间进行修改,1811年以《理智与情感》的新标题出版。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匿名。顺便要交代一下,奥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发表的。

1797年,奥斯丁完成了《初次印象》的初稿。1809至1810年间一旦《理智与情感》(原《埃丽诺与玛丽安》)定稿,奥斯丁便动手修改《初次印象》,重新定名为《傲慢与偏见》。该书1812年定稿,1813年年初出版。由于深受读者欢迎,年底又进行再版。

1798年至1799年间,奥斯丁写《苏珊》(非《苏珊夫人》),后来在修订中改名为《嘉瑟琳》,这部稿子曾被一位出版者买下,但是没有如约予以出版。1816年奥斯丁对这部旧稿进行修改,1818年在奥斯丁逝世一年以后才以《诺桑觉寺》的标题第一次发表。

1804年,奥斯丁动手写《华生一家》,但是始终没有完成。简·奥斯丁的父亲于1801年把教职和住房都让给长子詹姆士,自己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史蒂文顿村,离开在汉卜夏郡的亲戚朋友,带着老妻和两个未出嫁的女儿定居旅游疗养胜地的巴思城。这个消息来得如此突然,据传,简·奥斯丁当场昏倒。无论真的晕倒过与否,总之,这次的搬迁对于奥斯丁的情绪是很大的打击,自然破坏了她的创作。何况他们一家收入大减,生活不定。1805年老奥斯丁去世,少了他的一份退休的收入,母女三人生活更加艰难。直到1808年,他们过继出去的儿子爱德华把她们娘儿仨安顿在他自己地产上的一幢房子里,这便是现代奥斯丁迷们朝圣的“肖顿屋”。总之,1801年至1808年的变迁对奥斯丁的写作是一个干扰,造成了一个时期的中断。

1808年以后,奥斯丁的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成熟、更旺盛的时期。她早期的几部稿子是这时修订的。

1811年,奥斯丁开始了《曼斯菲尔德庄园》,1813年定稿,1814年很顺利地出版了。事情很明显,《理智与情感》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接下来的《傲慢与偏见》获得巨大成功,于是奥斯丁的下一部作品就比较容易得到出版。不仅如此,英国当时的摄政王(即后来臭名昭著的乔治四世)赏识奥斯丁的小说,他的每个住处都摆放一套她的作品。当时已经出版的只有《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两种。摄政王通过自己的图书总管克拉克先生向奥斯丁表示,希望她的下一部作品献给他,这一位大人物从来没有怀疑过,有谁会得到他的赏识而不受宠若惊。简·奥斯丁着实为难了一阵,最后不得不谨慎措辞,对付出一个低调的“献辞”。

1815年3月,奥斯丁完成了《爱玛》,当年年底出版,封页上标着1816年版。《劝导》是奥斯丁在完成《爱玛》后于8月8日开始的,于次年8月完成,最后的结尾有两个版本。

1817年春,奥斯丁开始了她的最有“现代意识”的《沙地屯》的创作,可惜,疾病于同年7月18日夺去了作者的生命。她最后的一句话是“除了死亡,我什么也不需要了”。在面临上帝的时刻,她把创作的欢乐与苦恼都置之度外,因此我们后世也永远无法知道《沙地屯》,这个建立在沙堆上的金钱梦,将如何结束。

《劝导》和《诺桑觉寺》于1818年合集出版,标题多半是奥斯丁的哥哥亨利加的。该书第一次署作者简·奥斯丁的真名,并附有亨利·奥斯丁为他妹妹写的“作者传略”。

从以上简单的年表可以看出奥斯丁的写作习惯。她总是在初稿上反复修改,像《傲慢与偏见》竟可以搁下十年再拿起来修改。她常常是把新稿的起草和旧稿的修改、定稿等多项工作交叉进行,反复润色,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在“二寸的象牙片上细细地描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W7NCp/GKn43QsGmJjJgh07ZcuCIH9kxDIghXCDhQMYynSs0nJGL7bTpHO/865Y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