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美感与审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力量作为支撑,这种力量可分为“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两种类型。人类应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尤其是核心力量所在。只有这样,人的活动才具有合理性,不犯战略性、方向性错误,减少耗费,得到大的发展。人类的核心力量有的是先天具有,有的是后天形成;有本能已存在的,也有经过学习、实践、体验得来的。美感和审美就是人类重要的核心力量,其中美感是基础,是审美的前提,也可以说美感是审美之母。没有美感的存在,就没有审美(包括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审美判断)的存在。所以,研究玉美学应高度注意美感和审美的重要性。

1.美感

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句话说出了美感的特殊重要性。美感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为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由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1)美感的根源和本质

美感的根源和本质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研究美感的根源是理解美感本质的理论前提。哲学家费尔巴哈曾比喻说,人照镜子,他看到自己的形体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他的形体完满和美丽形成的一个必然的、自然的结果(段汉明,2010)。美丽的形体是满足于自己的,它必然对自己产生一种喜悦,它必然反映在自身之内。也就是说,人对自己形体的欣赏和快感,是对自我表象的满足而产生的美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命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其有生命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促使我们充满欣然无私愉快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张小波,2011)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和现象(过程)所产生的欢欣和快感即美感。

审美感受或审美愉快不是一种被动的产物,它不同于吃食物时的生理愉快(被动感觉),而是人们主动进行的心理活动,就如人们主动进行的逻辑判断一样。所以康德认为:“愉快在先还是判断在先,是美感与快感区别的关键。”(李敏,2007)也就是说,由愉快而判断对象为美乃是生理快感,只有由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判断)而产生的愉快,才为美感。

美感或审美感受、审美愉快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但这与美感的直觉性并不矛盾,因为这个过程一般不但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而迅速、当下即得,而且也仍然排斥概念认识,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2)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特征是指美感区别于其他情感和感受的特别显著的象征或标志。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感性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直观认识。其特点有三:一是瞬间性,在我们接触审美对象的一瞬间就立即使我们的整个身心投入审美境界之中,做出美的判断;二是顿悟性,即在审美的一瞬间领悟和把握了审美对象的丰富内涵;三是模糊性和多义性,即在审美直觉中,我们所感受、体验和领悟的内容并非像逻辑推理那样明晰和精确,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审美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把主观意识渗透到美感中去,而这种主观意识是在以往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观意识的形成经过了感性认识活动和理论认识活动,这意味着它自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用这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意识去再现、观照、认识新的审美对象,这样形成的美感必然包含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成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第二,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其一,美感活动的范围不能超出人们的感觉范围。审美对象不外是由声、光、色、态、形、味、触等按照审美规律组织的形象系列,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生理机能使审美主体的各种精神因素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愉悦的感受,引起审美快感。超过了人的感觉范围,我们就不能直接感知它们的存在。其二,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尽管性质不同——前者是物质性的,后者是精神性质——但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活动规律。审美快感不同于一般的单纯的生理快感,它是生理与心理快感愉悦的有机统一,实际上也就是美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活动与科学活动、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美感活动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而其他活动都有直接的功利目的。非功利性是美感活动存在的基础。非功利性主要表现在:审美活动之前不存在科学的、道德的和实用的目的;在美感活动之中,美感愉悦与生理的物质需要无关。美感活动的表现形式是非功利性的,但在美感愉悦中潜藏着广泛的社会功利性,既包括精神上的功利性,又包括物质上的功利性,而社会功利性在根本上与个人的正当的功利性是一致的,它满足人的多种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第四,反映和创造的统一。美感活动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反映,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美感活动始终是见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过程。美感活动过程都经历了由物及我、由我及物和物我一体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体现了反映与创造统一的特征。由物及我就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直接反映,首先必须是入目,用感觉器官去感受和反映审美对象,神凝于景和心入于景,这一阶段的主体特征是反映。由我及物也就是移情过程,审美者将原有思想和感情移入审美对象中去,给审美对象注入人的生命,丰富和深化客观对象的审美内涵。王国维1908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称美感的这一特点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也就是审美者的思想感情积极参与进行审美意境再创造的过程,经过移情作用所生成的审美境界已不完全是由审美对象所提供的意境,而是融合了审美者的思想感情的新境界。物我一体也就是审美对象和审美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哪是物、哪是我。经过反映与创造之后所生成的审美境界就是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它超越时空、超越物我、超越生死。

2.审美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王朝闻,2011)。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地体现为它的个体性。每个审美主体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有很大的主观性;此外,审美客体也千差万别,绝对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审美的统一性在于将个体的审美放大到整个社会,其大体认识是一致的,有基本的规范和标准。每个审美客体虽然存在个体差别,但都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们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们又是统一的。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一种人的特殊行为,其他动物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类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类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认为,动物与人一样都可以具有审美感觉,他曾指出:“美感——这种感觉也曾经被宣称为人类专有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性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开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当然也包括本书所要阐述的玉石、玉器及相关艺术。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深层次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认同和赞美的。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顾城曾在他的诗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另一句话则是,“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同于动物,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并由此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和评判的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人们在物质丰富之余填补心灵空虚的需要。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对象进行观照,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历经人生的风浪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地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审美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这里吧!

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精神文化行为之一。审美从极朴素、简单的愉悦这种生理快感开始,伴随有更丰富、更复杂的精神内涵,即人类超生理感官追求的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情感、精神观念的寄托与表达。人类审美活动进入自觉的以艺术创造为核心的时代后,审美意识日益复杂,它日益与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科学、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经济等。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知识积累、人生感悟等,面对内涵丰富、技艺复杂的艺术品,一般而言就很难进入审美状态,而更难轻松地获得美感。为此,加强文化修养、增加知识积累、丰富人生感悟、提高审美能力、知晓审美原理成为我们进入审美殿堂、获得美感的关键。

(1)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薛富兴(2006)将审美能力分为形式感知能力、联想想象力、情感体验力、理性领悟力,意味着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高,审美能力才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说得再彻底一点,只有少部分人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说到“审美能力”,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呢?最有可能想到的是人的着装打扮。走在街上,那些吸引你眼球的帅哥美女们,一定是审美能力较强的,除了漂亮的脸蛋,精致的装扮也是快速抓住行人视线的利器。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扮”,就算外形做了微整,不会穿搭,也拯救不了爱美的心。在讲究“颜值”的年代,审美力绝对是生产力,看看那些“网红”就知道了。普通人也是如此,所谓“三秒钟定律”,快速判断一个人,正是看装扮。其实,只要所见之处,都体现了审美力,如一个城市的街道和市容景象,一个小区的园林设计,一家餐厅的室内装饰……

对个人而言,审美能力体现出来的就是生活的质感!举个例子,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自己穿得很“丑”,然后还照样出门。之所以大众看起来不同,其实就是审美能力不同。也就说,其实他本人对此并不觉知,也就是审美力较低。当然也有人完全不在乎,这另当别论。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生活更有质感,这与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样的花销,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也总有人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怎样提高自己审美能力呢?任何人的审美能力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审美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真伪别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审美能力培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各种艺术作品之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想要提高艺术修养水平,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要想欣赏玉器艺术就需要对玉石、玉器和玉文化之美有深入的了解;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阅读它们、欣赏它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要向那些具有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寻求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助人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培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地欣赏艺术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培养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培养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件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此外,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件优秀艺术作品会对观赏者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培养及提高艺术修养,还可以通过观赏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直接的、感性的审美评价和态度表达,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趣味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由于审美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因此人们的审美能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会产生无穷大的级差。这些能力不但具有各自的指向性,而且在能力的高低、锐钝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在美学上,审美趣味常常被视为主体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取决于主体个性的不同特征。由于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复杂,各人生活的环境、从事的职业、经历的道路、承受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因而就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千差万别的个性给审美趣味打上深刻的印记,也构成了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形象感知的差异:有些人的感知能力偏向综合型,他们的感知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是分析方面能力较弱;有些人的感知能力偏向分析型,其特点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综合方面较差;还有些人的感知能力可能兼具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可称为分析综合型。

第二,内容领悟的差异:不同主体对具体美感对象的关系不同、态度不同,加之感受时的选择方向、敏感程度、注意程度、侧重方面以及记忆和联想的具体内容等,也会有许多差别,因此感受时的领悟和情感反应也就各相歧异。

(3)审美双重性

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韦尔施明确指出,“审美具有感觉和知觉双重性质,在感知的语义因素内部,明显可见一个更进一步的区分,因为感知可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感觉;另一方面为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并不一定在某一时间内只反映一种属性,而是可以同时反映许多种属性,但在感觉中,各种属性之间既无组织又无界限。正如一个人进入到某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虽然这个环境中既有各种声响,又有各种气味,但他分不清哪个声响来自哪种东西,哪种气味散发自哪个物体,对当下的他来说,各种声响和气味只是杂乱无章的一大堆刺激。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例如,看到一块玉石或一件玉器,听到一首歌曲,闻到一种花香,尝到一种美食等,都是由大脑所传达的知觉现象。感觉与主观感受相联系,属情感性质;知觉与客体相联系,属认识性质。审美可以拥有一种享乐主义的意义,表达感觉的快感积累;也包含一种理论方面的意义,表达知觉的观察态度。审美知觉一般更多的是指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涉及连接和对比、和谐与联系、反向的支撑以及类比,审美知觉关注它们的协调和完成,发生在冥想的形式之中。一种设计的结构之所以被认为是美的,是因为在它们内部五花八门的东西奇妙地结合起来构成和谐,彼此协调有致。日常生活中的尖锐冲突、互不协调的东西,似乎自然而然就凭借审美的节律合为一体了。从基本感性向审美感性的转移,同时也是从矛盾向包容、从冲突向和谐、从分歧向协调的转移(薛富兴,2006)。

(4)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指人对客观对象呈现出的美的主观反映,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并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丰富和完善。它具有民族性特征,在阶级社会里受阶级意识形态制约,因而除存在一些共同的审美心理外,还表现出许多差异性特征。感知、联想、情感和理解称为审美心理要素。动态地看,现实的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感知、联想、情感和理解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相继发挥作用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主要包括审美期望、审美实现和审美弥散三个阶段。

第一,审美期望阶段:是审美主体产生获得审美享受愿望的阶段。美学家格特沙克称之为“留心”,美学家闵斯特贝尔格称之为“留心加注意”。这一阶段包含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是实现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

第二,审美实现阶段: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进行审美信息交流的阶段。审美实现包括三个心理层次,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这三个心理层次的发展是由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对应的审美场的运动规律决定的,表现为三个心理层次的系统性综合运动。该阶段普遍的审美心理规律有二:其一是客体审美信息变量能否和主体产生和谐的同构,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包含的形式、结构和含义三重信息的理解程度有直接的正相关;其二是审美主体对形式美的审美感觉力大,对客体整体结构的审美知觉力次之,发现形象蕴含信息的审美理解力和批判力更次之。

第三,审美弥散阶段:是审美主体实现与审美客体同构,并产生强烈而有扩展性的审美情感体验的阶段,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这种审美情感呈现一种持续的、广泛的扩散状态,并由此形成审美愉悦的心境。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此时的审美情感不具特指性;二是具有调动性、持久性。

(5)想象与情感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想象是审美的中介和载体,是审美的关键,是艺术的花朵,是包括玉器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生命的源泉。离开想象谈艺术,就如同不开花的玫瑰,只能看到它的绿叶,却永远闻不到它的芳香。

在玉器艺术品的创作中,优秀琢玉人的想象力就像一匹狂奔的野马。他无拘无束地在众多的玉器材料中搜索、寻觅、捕捉。原材料的质地、颜色、瑕疵、纹路、形态在他眼前浮来、晃去,就像儿时仰头观赏夕阳西下时那五彩缤纷、刹那间多变的风云,一会儿像飞龙翻滚,一会儿似灵猴嬉闹,一会儿如淑女窈窕,一会儿若关羽夜读。那种环境变幻给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随意捕捉,尽情遐想。在创作的想象发展过程中,各种形象分析可以自觉、自由地加以调整,当发现某种想象结果不够恰当时,完全可以通过再想象加以改变,最后确定一个最佳创作方案。美学家朱光潜说:“灵感主要就是在我们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的现象说怪不怪,它就是一个创作者由于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各种问题具象早已超越自己想象在他心中凝聚,在某种特定时候开始爆发出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给别人,而别人被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情感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艺术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它应该做到以情动人。艺术欣赏是一种接受感染的活动,它需要情感体验。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情感一直贯穿始终,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让人感到它的流动和沸腾。 HjmUX7jsKKFz7O6U77BBohhvFa32qE0nt8BBWYFnHiHwVJ4ZvyGiMvpQ/EKIqh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