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猎物还是捕食者,合作都能大大改变成本和收益的比例。合作进攻可以降低捕食者受伤的风险。集体狩猎常见于海豚、鬣狗或狮子这样的哺乳动物,在鸟类、鱼类和节肢动物中也很普遍。当然,合作意味着共享战利品。因此,一个庞大的团体有更多的机会捕获猎物,但每个个体分到的份额也可能变少。当捕猎者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合作进攻带来的收益会因为过高的分享成本而降低。对此,这些集体狩猎的团体会调整到最佳规模,既能够最大化狩猎的成功率,每位猎手分到的份额又不至于过少。同样地,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捕食者的精打细算。一些电鳗会成群结队地狩猎,但团队的规模也受制于休猎期间周围环境中庇护场所的数量。不同物种也会进行合作狩猎,如某些章鱼和鱼会定时相聚,互相利用彼此的身体特征和狩猎技巧以尽可能提高成功率。
至于猎物,它们会在发现捕食者时相互提醒。在燕子或者旱獭的种群内,个体会在发现捕食者时发出警报声通知同类,但这一行为对于警报发出者来说很危险,因为它同时向捕食者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不过,承担这种风险并非全然是利他行为,受益于此的个体通常是它的亲友(见第八章)。但其中总有机会主义者,如华丽琴鸟( Menura novaehollandiae )中的雄鸟会故意发出警报声,让其他同类误以为有捕食者出现或有其他危险。它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让雌鸟在交配时停留更长时间,或是留住那些因为对雄性不满意而不考虑交配的雌鸟。还有研究表明,山雀有时也会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发出警报声,从而吓跑正在进食的同类或者麻雀,然后坐享其成。
猎物的团队合作还能迷惑捕食者,或让群体的规模看起来大得多。为了寻求保护,不同种的猎物也会合作:糠虾( Mysidacea )就给自己找来更强壮的奠眶锯雀鲷( Stegastes diencaeus )当“保镖”。作为交换,它们的排泄物为奠眶锯雀鲷所食用的藻类提供了优质肥料。但有时,提供保护的对象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例如,保护小嘴乌鸦( Corvus corone )雏鸟的就是一个“鸠占鹊巢”者:大斑凤头鹃( Clamator glandarius )雏鸟占用鸟巢,释放一种能赶跑捕食者的气味。不过,只有当这片区域有很多捕食者且小嘴乌鸦的雏鸟还在鸟巢内时,这位小小入侵者提供的保护才算有效。而且,不同物种联合对抗捕食者的做法并非都是真心合作,有时反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操控。所谓的“保镖”可能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操控的个体。瓢虫茧蜂( Dinocampus coccinellae )会把虫卵和一种神经麻痹性病毒一起注射到瓢虫体内,虫卵在瓢虫体内变成幼虫,并以瓢虫的内脏为食,之后幼虫会爬出尚有余息的瓢虫,在外面结成茧,但被麻痹的瓢虫会原地守在虫茧顶部,跳动着保护虫茧,就像一个活盾牌。日本紫灰蝶( Narathu ra japonica )的幼虫也以类似的方式操控了蚂蚁,科学家发现,这些幼虫的分泌物不仅有营养,而且像毒药一样能让蚂蚁上瘾,引诱蚂蚁不惜离开蚁巢成为灰蝶的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