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对两类物种的很多标志性性状都产生了影响,包括眼睛的位置、体型的大小、对移动的感知和敏锐度、发出警报信号的能力、决定进攻还是逃跑的临界距离、用于奔跑的肌肉组织、自切(自行断离身体某个部位的能力,如蜥蜴断尾逃跑)、羽毛的易脱落性和比较鲜艳的外观等。它甚至还会影响动物的嗅觉或大脑的发达程度,有一项研究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这项研究表明,在鸟类中,被猎人击中的鸟的脑小于成功逃脱的鸟的脑。因此,生物的存在离不开捕食者和猎物的互相牵制,尤其是大部分物种既是捕食者又是猎物。
一些化石也留下了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痕迹。例如,为了应对捕食者的攻击,软体动物的外壳厚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它们频繁发展此类防御手段的时期,正是其捕食者螃蟹改变钳子大小的时期。与此同时,在距今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自我保护技能衍生出掘洞这样新的分类单元。
不过,与其在此列举捕食者为了捕猎做出的种种改变,抑或猎物采取的相应躲避措施,不如来看看是哪些因素导致它们做出改变。从寻找和发现猎物到捕捉、杀死和消化猎物,只有理解各种因素在狩猎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