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间的竞争作为另一种限制,解释了为什么退化后的器官通常不会再出现。我们想象一下,有一条生活在洞穴里的鱼,因为处于绝对的黑暗中,眼睛变得毫无用处。结果,视力下降的基因突变不会被淘汰,而改善视力的突变(更加罕见)也不再被选择。在几百或几千代之后,这种鱼就失明了。这就是在地下水系中生活的鱼类视觉退化的原因。它们还有一些其他性状的退化,如色素沉着,但同时也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适应性,如其他感官变得发达。那洞穴鱼能在几千代之后再次恢复视力吗?假如它们时不时地到有光照的区域觅食并在那里待上更长的时间,这是否能让那些视力稍好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食物,从而繁殖视力更好的后代?这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但条件是:视力中等的鱼要想处于优势地位,就不能有视力更好的竞争对手。然而,只要在这些与洞穴相连的海洋、湖泊和河流中存在视力很好的鱼,上述条件就难以实现。洞穴鱼方才感受到光线和阴影的变化,还没来得及看清猎物,就被从远处瞥见它的鳟鱼一口吞下了,更不用说行动快速的白斑狗鱼和其他的捕食者了。显然,由于和同一性状更出色的其他个体存在竞争,退化后的器官无法再次出现。视觉已经退化的洞穴鱼要想进化出视力正常的后代,先得除掉所有地表水中的竞争者,但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不过,如果突然出现一个远离任何大陆的火山岛,这个地方的第一批“移民”将会是几颗被风带来的种子,接着是几只会飞的或者会游的动物,它们将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肆意生长,探索各种可能的形态。在几百万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由这些最初的“移民”演变而来的物种在生态和形态上都会产生分化。因此,在加勒比海的众多海岛上,所有种类的蜥蜴,无论大小、陆栖还是树栖,都是由最早的那种蜥蜴演变而来的。同理还有夏威夷岛上各种各样的蜘蛛、牙买加岛上的地蟹,后者进化出一套独特的行为和生理特点以适应陆地生活,类似的情况还有波利尼西亚和马德拉群岛的某些蜗牛,以及科隆群岛上的燕雀等。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坠落或一次火山爆发引起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彼时占据了绝大部分生态位的恐龙,无论是肉食还是草食,无论体型大还是小,都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当时还低调不起眼的哺乳动物便处于没有任何竞争者的状态,在接下来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它们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以填补空出来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