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序言

本书包含了追踪从基因出发,通过心灵到文化的一路发育的最初尝试。许多人都在寻找一统生物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圣杯。在最近这些年,当代作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结合,而我们也已经开始付诸努力,确信发现其本性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个体发育,尤其是后成规则的形式,可以看作在基因与文化发育路径的中途装配心灵的“分子单位”。

为什么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问题很少有人问津?主要原因与一个显著的事实有关,即社会生物学还既不能正确考量人类心灵,也不能正确考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从DNA蓝图开始,经由各级后成阶段到文化,再回到基因重新开始的大循环中,中心环节——个体心灵的发育——被大大地忽视了。这一缺环,而非内在的认识论困境或想象中的政治风险,才是导致围绕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困惑与争议的根源所在。

为尝试发展出一套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我们用心考察了基因经由心灵到达文化的每一个步骤,开发出明确的模型来在从个体精神发育到文化,以及从文化到遗传进化之间建立关联。不可避免地,我们在此前相对独立的几个领域中提取了各种观念与数据,诸如种群遗传学、文化人类学与数理物理学。我们自己原初的研究兴趣就部分地涵盖了这些学科。我们当中的一位(拉姆斯登)是物理学家,而他将他的研究拓展到了理论生物学。另一位(威尔逊)是生物学家,对进化与社会系统有特别的兴趣。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养成了持续关注和重视社会理论、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习惯。

我们也毫不犹豫地向其他领域的同行求助。以下人士阅读过部分手稿:巴拉什(David P.Barash)、比彻姆(Gary Beauchamp)、贝尔(Daniel Bell)、邦纳(John T.Bonner)、伯恩斯坦(Marc H.Bornstein)、德沃尔(Irven DeVore)、迪克曼(Mildred Dickemann)、费根(Robert M.Fagen)、格里诺(James G.Greeno)、哈维(Paul Harvey)、赫恩斯坦(Richard J.Herrnstein)、霍尔多布勒(Bert Hölldobler)、休布尔(David H.Hubel)、康纳(Melvin J.Konner)、法伊弗(John Pfeiffer)、伦德尔(J.M.Rendel)与特雷纳(Lynn E.H.Trainor)。提供了其他形式的帮助,尤其是在一些专题上给予我们指导的有:比彻姆、布尔曼(Scott A.Boorman)、科恩(Joel Cohen)、道林(John E.Dowling)、德雷珀(Patricia Draper)、福克斯(Robin Fox)、格林(David M.Green)、霍夫施塔特(Douglas R.Hofstadter)、基利(Robert J.Kiely)、谢林(Thomas C.Schelling)、谢普尔(Joseph Shepher)、特雷尔(John Terrell)、托马斯(Richard F.Thomas)、范登贝格(Pierre van den Berghe)、怀特(Harrison C.White)与威尔伯特(Johannes Wilbert)。霍顿(Kathleen M.Horton)协助我们检索文献,并打出了几版难搞的文稿。明蒂(William Minty)绘制了最初的图表。我们对所有这些伙伴与朋友表示感谢,但是当然绝不会让他们为最终的文本中依然存在的任何错误负责。部分原始研究是在威尔逊主持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为DEB77-27515)的资助下开展的。在合作期间,拉姆斯登获得了一项博士后基金资助和一项NATO博士后基金资助,两项资助都来自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

《基因、心灵与文化》的内容可以非常简单地概括在下文中。一开始,我们考察了社会化的几种可能形式,并指出其中之一——基因—文化传递,最有可能使任一物种获得在人类身上发现的那种先进的文化形式(优文化)。心灵的白板态是不可能持久的,人们可以估算出物种在其进化期间花费在这种状态中,以及通过特化环境来加速摆脱这种状态的平均时间。为了推进我们的分析,我们定义了“文化根”的概念,作为文化进化中基本的传承单位。

在第2章和第3章中,我们综述了目前为止在人类行为发育研究中发现的各种后成规则。这些约束使得个体偏向于为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文化根或文化根集合所同化。我们对此做了一个二分法:初级后成规则,主要通过感觉映象与知觉表现出来;二级后成规则,在记忆存储及回放、评价与决策等后期阶段发挥作用。

在第4章中,我们引进了基因—文化转译的概念,即个体的认知及其对文化根的选择向诸文化模式的转变。认知受后成规则制约,转而由遗传决定。这些规则可以细分为内在偏向以及诸如对社会其他成员所做选择的反应模式的背景依赖参数。在模型中运用这两种因素,我们证明文化模式对于后成规则的微小变动极为敏感。发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数据被援引来分析基因—文化转译的实际情况。

第5章开始我们的进化建模。我们处理了特别容易驾驭的、只依赖内在编程而不受文化模式影响的后成规则。此类模型接近于重要的民族志状况,诸如前几章处理过的兄弟—姐妹乱伦回避与颜色分类等现象。我们为此类系统调查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盛行于进化时间的内在学习偏向的大小。我们证明了,当条件稳定时,存在一种新奇的基因—文化适应性地形,并扩展该模型以覆盖空间、时间以及发育表型中的异质性。

在第6章中,我们转向一个新的观念:后成规则装配了心灵并为信息加工与决策提供渠道。为正确地建模这一机制,我们从当前的实验研究那里撷取了人类认知中关键性的相关特征。文化根被重新定义为关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其遗传适应性更直接地与认知过程相关。运用这些新构想出来的关系,我们建构并分析了这样结合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最初的完整模型。

在第7章中,我们使用与生物地理学中所采用的相类似的模型来考察社会中信息的积累。文化根被视为“拓殖”心灵的实体,会因不使用以至记忆丢失而灭绝。其净效应将创造出各种规模的特定文化,在任何给定的时刻生长、衰落或维持现状。对于心灵占据“文明位”(civilization niche)的可能约束也得到考察。我们用由此得到的理论推论为何优文化能力的起源在迄今为止的进化史上如此之稀少——实际上,只有一次。

最后,在第8章中,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与社会生物学其余部分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得以探究。我们讨论了这些学科将最终允许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可能性。

我们意识到,对某些人来说,完整阅读本书可能会比较吃力,既因为其中的数学口味,也因为其主题不可避免的多学科属性。我们已经努力地严格控制了数学方面的内容,只是在其力量能够促进对关联基因与心灵、文化的机制的洞察,以及表明我们理论的内容之处,才使用它。对于并不希望追究细节的读者们,我们提供了相关段落,用楷体来表示,总结了数学部分的精要内容与结论。这些段落会出现在每个这样的大块数学部分的开头处。我们建议,为了很快有一个总的理解,应首先依次阅读各章的摘要,然后通读第1章,最后再依读者的兴趣,部分或全部地涉猎其他章节。

查尔斯·J.拉姆斯登
爱德华·O.威尔逊 Cia3detbe94O6KXsLgGkWE1peOYjmeYpQiWAhNNZyeXJ9Zg1PMag4pVRTu1r4h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