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铸中华
炎黄传说龙图腾
在文字出现以前,没有“历史”的记录,历史流传多是靠口耳相传。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会有夸大其词、张冠李戴,甚至添油加醋的内容。所以,文字出现前的“历史”并非完全可靠的信史,史学界称其为“古史传说”。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核心是三皇五帝。
三皇是哪三个人?有很多种说法。入围的人物有: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人在树上建巢为居的有巢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人物都有超凡的能力,教会了人们很多生活的技能。实际上,这些技能都是原始人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而来的,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功劳。所以,三皇在真实历史中可能并不存在,只是后人将集体智慧集中附会到一个英雄人物身上罢了。像这样神化出来的英雄,能让后人产生对祖先的崇拜之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关于五帝的名称,说法相对固定。根据《史记》的记载,有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五帝中,黄帝的影响力最大。黄帝姓姬( 一说姓公孙 ),号轩辕氏,他本是一个父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的人都姓姬,因为他们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姬水附近。离姬水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姜水。这里生活着一个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姓,多以生活区域的江河来命名。同一个姓的人,生活在同一个部落,有着共同的祖先,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实际上,姓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族号。如果再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姬和姜这两个姓里都有“女”字。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氏族都是母系氏族,女性地位高,所以姓中常常带有“女”字。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无一例外。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人口大量增加。慢慢地,一个部落住不了这么多人了,有的家庭便会脱离,独立门户单过。他们独立出去后,还会保留原来的姓,但为了加以区分,便会给自己再定一个“氏”。一般来说,能出去独立、出去单过的家庭都是比较有实力的。所以,有氏的家庭,多是贵族。姓和氏,就是古代人的“基因身份证”,能看出自己的血统。当婚姻制度产生之后,姓氏还成了婚配的一项判断依据。因为同姓的人是亲族,所以不能通婚,因而自古便有“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炎、黄是两个异姓的邻居部落,推测他们会彼此长期通婚。可是一山不容二虎,为了争夺地区的领导权,两个部落经常发生矛盾。最终,两大部落在阪泉打了一仗,黄帝胜利,炎帝归顺。两个部落结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以“炎黄”为联盟的名号。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因此,炎、黄二帝被后世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为了神化黄帝,后人将许多伟大发明归功于他,比如制作衣裳、制造舟车、制定历法。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黄帝的手下仓颉发明了汉字,史称“仓颉造字”。他的另一个手下伶伦制定了音律,发明了笛子;后世从事音乐、戏曲职业的人都被称为“伶人”。
炎黄部落联盟生活的黄河中游,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域。离这里不远的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一带,在当时属于东夷地区,那里还生活着一个由九黎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其首领叫蚩尤。相传蚩尤有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据推测,这“81个兄弟”应该指的是其部落联盟中81个氏族的酋长。蚩尤部落联盟也谋求向中原地区发展,便与炎黄部落联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经过反复较量,蚩尤在逐鹿之野被炎黄部落击败,其部落也被炎黄部落吞并。融合了蚩尤部落之后,炎黄部落又向南发展,势力到达江汉流域,即今天的湖北一带。在这里,炎黄又遇上了南方的苗蛮部落。所谓苗蛮,是对史前时代南方诸民族的泛称。炎黄部落与苗蛮部落又发生了剧烈冲突,战争持续了好几代人。最终,炎黄部落取得了胜利。炎黄传说对应的考古学分期,应该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是多点开花的,多地皆有分布。这也印证了“炎黄部落曾不断融合与扩大”这一说法的合理性。
黄帝战蚩尤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一场大战
在迈入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地上的各部族长期交往,角逐,融合,最终汇聚出了海纳百川的华夏民族。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特点,形象地体现在华夏民族的龙图腾上。龙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其形象特点是“九似”——驼头、鹿角、蛇颈、鱼鳞、鹰爪、鱼尾等多种元素杂糅。这种复合型图腾,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图腾中不曾见过。我们可以推测,华夏民族在融合过程中,每融合一个部落,就会吸收这个部落图腾的局部元素,最终形成了混合型的龙图腾。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华夏民族海纳百川,这种民族性格与基因正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我们不仅是炎黄子孙,也是东夷儿女,还是苗蛮后代。让我们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先民致敬,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