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沙滩画荻开始,幼年的欧阳修在母亲引导下读书习字

秋天,夕阳下,涢水在随州城外缓缓地流淌,微风拂着岸边的杨柳,一切都是那样地静谧安宁。这时的欧阳修看起来不过三四岁光景,正在沙地上独自玩耍。他用沙子堆起一座小山,又在旁边挖了一条沟渠,然后在“山”上插一些芦苇、荻草……他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一边就像唱歌似的快乐地念着:“天、地、人,上、中、下……”他不时得意地回头看看他的妈妈,好像在说:瞧,我多能干!我会堆小山,我会挖小沟,我会种树,最重要的是,我会念字,还会写呢!

他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虽然苍白瘦弱,却透着一股引人注目的机灵劲儿,让每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他一眼。这些字,是妈妈今天刚教给他的。他们用沙地当纸,用光滑的荻杆做笔,轻轻地,一笔,一笔,再一笔,就写出字来了,而且,每个字都有一个声音,一个意思,他觉得太神奇,太有趣了,所以一学就会。

母亲就在离他大约一丈远的地方,怀中抱着欧阳修那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妹妹。母亲三十上下,一身素净衣裳。在她端庄沉静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忧伤。不过,每当她看着在沙滩上嬉戏的孩子,眼神便显得格外柔和……

说起来,这孩子的出生还颇有几分神异呢。四年前,病魔夺去她不满周岁的长子,她伤心欲绝,日夜悲泣,不能成眠。一天夜里,恍惚间,她见祥光耀眼,一位衣袂蹁跹的仙人驾着五彩的云霓落在床前,将一个满身白色毫毛的男婴送到她的怀中。不久,她便怀孕了。让她无比吃惊的是,怀孕期间,她的全身长出无数白毫,孩子生下来以后,白毫才渐渐脱落。那一年是公元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当时,他们住在绵州( 今四川绵阳 ),丈夫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

欧阳修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寅时降生,给这个一度愁云密布的家庭重又带来了阳光和笑语。他们给孩子取名为修,表字永叔,就是取福寿绵长的意思。

现在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修刚刚满了三周岁,几个月前,父亲欧阳观突然在泰州( 今江苏泰州 )军事判官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身后萧条,家无长物,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得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奔在这里做州府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幼小的欧阳修懵然无知,还不能意识到发生的一切,所有的凄苦和伤痛都深深地压在他母亲的心里。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生长在美丽的江南。郑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到她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有诗书相传。她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丈夫欧阳观比她年长三十。欧阳观四十九岁才中进士,他性情兀傲倔强,长期沉沦下僚,家境也不富有,又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读书时眼睛离书本不过寸许。而且,欧阳观此前曾有过妻室,不知什么原因,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连儿子也让她一并带走。对前妻的怨恨似乎始终没有在他心里平息过。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却将他当下人使唤,至死也没有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初婚的郑氏想必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日渐深入的了解,她发现,欧阳观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慈悲仁孝的心灵。最让夫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处理刑狱案件时极为审慎的态度。

一天晚上,欧阳观在烛光下批阅案卷,有一卷文书让他倍感踌躇,他拿起来看过一遍,刚放下又重新拿起,如此反复再三,不住地唉声叹气。陪侍在侧的郑氏夫人关切地询问,他说:“这是一桩该判死罪的案子,我极想替这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

夫人好奇地问:“犯了死罪的人还可以替他找到活路吗?”

欧阳观说:“首先应该极力替他找免于一死的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中找到被误判重判的人吶!所以,如果不去找一找,为死囚寻找活路,背冤而死的人难免会心怀怨恨。虽然我常常存心为死囚开脱,希望他们能免于一死,但有时也难免有误判错杀,更何况世上还总有那么一些千方百计想置人于死地的人呢!”

欧阳观不仅自己不遗余力地为罪犯“死中求活”,而且常常将这种办案思想教给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轻人。

“像这样一位慈悲忠厚的仁者,老天爷一定会让他后继有人的。”凝视着沙滩上嬉闹的孩子,郑氏在心里默默地说。她将家道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小的儿子身上。

就这样,从沙滩画荻开始,欧阳修在母亲的引导下读书习字。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郑氏夫人,十分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儿子的文化兴趣,不仅辅导他学习童蒙教材,而且鼓励他多多诵读名篇佳作。当时文坛盛行晚唐诗风,文人学士们最喜欢读的是晚唐诗人如郑谷、周朴等人的诗作,以学晚唐诗风而著称的林逋、惠崇等当代隐士、僧人更是名噪一时,以至被雅称为“晚唐体”诗人。他们的诗作虽然气格不高,但构思精巧,多有佳句,平易浅显,特别适合儿童诵习。受此风气的影响,欧阳修在母亲的督促下也认真地揣摩这些作品,许多佳句,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又如:“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等等,直到晚年,依然记忆如新。

家中没有余钱买书,郑氏夫人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一天,她带着儿子去当地孔庙游玩,她惊喜地发现,孔子庙堂的碑文竟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从此,母子俩就常常盘桓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后,宦游千里,足迹所到之处,总会留意金石遗迹,随手著录,并终于撰著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今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eH7wOOtVQ2vk357j/XUertRNvR4D2ot2/NrIeur/ONoX7hSG2OQ8nUHzoT8wnq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