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当时,表兄文同( 字与可 )和苏轼同在馆阁任职,见苏轼一再上书议论朝政,平时与朋友、来客闲坐聊天,也往往指陈时事,言多讥讽,很为他担心。文同本人性格沉静稳重,超然澹泊,从不轻易论人长短,身在京师,对于当前士大夫普遍关注的变法大事,他也不置一词,保持中立。公余之暇,一心沉浸在绘画艺术之中。他善画墨竹,开创了绘画史上著名的“文湖州竹派”( 他曾任湖州太守,世称文湖州 )。他和苏轼既是表亲,更是情趣相投的朋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他们深厚友谊的最初基石。文同比苏轼年长许多,阅尽人世沧桑,他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苏轼言语谨慎,可苏轼就是做不到。文同也知他天性如此,难以改变。每逢休假日,总是邀请苏轼和他一道写字作画,一则希望艺术能转移苏轼对于政事的关注,二则也可以让这位胸无城府的老弟少一些机会,在不相干的人面前掏肝吐肺地发表不合时宜的见解。

文同以画竹名家,而苏轼最爱的也是竹,他曾说: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於潜僧绿筠轩》)

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庭院里种上一丛丛修竹,他喜欢聆听风过疏竹时沙沙的声响,喜欢看月色盈庭时那有如水中藻荇一般交相横陈的婆娑竹影,这些极自然、极美妙的音乐和图画,曾无数次陶冶他的性情,启迪他的灵感。在他看来,竹还不仅于此,它更是一种高风亮节的象征:

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怪石嶙峋的样子)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墨君堂记》)

苏轼曾经多次在诗文中以竹来比喻文同的品德,赞美他的高洁和超俗。而文同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称赞,他一生以竹为师,以竹为友,朝朝暮暮游憩于竹林间,对于竹的了解和揣摩,早已透过外形的牢笼,深入到精神、气质和风神。他画竹,并不仅仅是以笔画,而是以心画,以他的整个的人格和气质在画,所以他的一幅墨竹当时就已价值千金,人人争相收藏,视为瑰宝。他教苏轼画竹,重在写形取意,平时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执笔之前“先得成竹于胸中”,凝神默想,仿佛就在眼前,这时“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画出来的墨竹便可以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苏轼遵循文同的指点,绘画水平长进很快,后来成为“文湖州竹派”的重要成员。但他兴趣广泛,不能像文同一样勤学苦练,所以他的画和文同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文同不仅善于绘画,而且长于书法,无论是行书、草书、篆书、隶书,都有过人之处。如果说苏轼在绘画方面略输风采,那么在书法上却无愧于文同。事实上,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排名第一。( 其他三位是黄庭坚、米芾、蔡襄。 )他曾经师法王羲之、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古代书法大家,综合各家书法的个性特点,融进自己学书的体会、知识教养、性情品格,从而自成一家。对于书法理论,苏轼也有其独到见解。他曾说: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子由论书》)

和绘画一样,他所追求的仍然是神和意。苏轼和文同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技艺。 K+ToKibNzLA65QpS6j+ueRipvjVNw7gsAIwj93OjpME1d2Cqh5TJEd5Q6RZx+XA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