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后,达官显贵的生活方式逐渐欧化,暑期到海滨消夏的越来越多。从1893年,北戴河海滨始有外国人居住。最早是英国工程师金达,他为筑津榆铁路勘测路线,来到金山嘴一带,发现此处沙软潮平,气候宜人,实为宝地。于是,纵容铁路职员在此购地,又在津京一带大肆宣传,致使各国传教士及各种人物纷纷来海滨购地盖房。
1924年张学良、黎元洪、朱启钤等在北戴河
至1917年,北戴河海滨已有六十个国家的外籍人员建的房舍百余所。每年来避暑的外籍人员近千人。这些外籍人员在海滨以宗教名义结成团伙,又通过领事裁判权,以各种名义侵吞当地人民土地,还插手本区内中国居民的民事纠纷,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这些举措,充分暴露了外国侵略者企图霸占北戴河海滨的野心。
1916年,朱启钤第一次来到北戴河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于1918年开始号召在北戴河避暑的中国上层人士创办地方自治公益会,朱任会长。
莲蓬医院
邮政局
公益会的成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它有效地控制了帝国主义分子企图霸占海滨的野心,限制了石岭会、东山会等教会组织向西山一带的扩张,当时东山为外籍人员聚居地,西山为我国民众聚居地;代表了部分爱国志士自主自强的心愿。公益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北戴河海滨的开发建设自此有了统一的管理、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划,是北戴河繁荣昌盛的开端。难能可贵的是,朱创办地方自治公益会时,正值列强瓜分、军阀混战、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际。他在这个时期及时地创办公益会,是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朴素的民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的。
1929年朱启钤在北戴河莲峰山观音寺
公益会自1919年至1932年间在朱启钤领导下做了以下八件大事:
一、聚义募捐助。当时北洋政府没有任何财政拨款。没有经费,开发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朱为此费尽苦心,四处奔走,极力筹措,才算解决了经费问题。
二、筑路建桥。朱启钤领导该会在北戴河开辟了三十六条干支道路,长达四十四华里之多。修筑桥梁涵洞一百六十余座,路旁绿化植树。当然,修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海滨建设最初没有统一的规则,修路难免碰到私人房舍及庭院;所以,还要“百费唇舌,类似苦行头陀,沿门托钵”,取得通情达理者之支持。
三、设立医院。
四、兴办教育。
五、开辟莲花石公园。
六、引进树种,修建苗圃。为了绿化道路、市街和公园,朱又引进了十几种优良树种,经六七年的培植,植树十万余株。每年夏季,朱必亲自带领民工植树,十几年如一日。这种苦干的精神令人钦佩,特别是他能长期与民工同劳动,这在社会上层人士中是罕见的。
七、整修名胜古迹。
八、对海滨实行管理。公益会对海滨的管理涉及面很广,可以说包括了城市规划、交通、市镇卫生、公安、外交、建筑环境艺术等诸多方面。如保护华人不受侵略者欺凌,不许机动车驶入海滨,不许酗酒,统一建筑风格,统一绿篱树种等等,均有详尽的规定。
可以说,朱启钤在开发北戴河海滨方面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起召集,即创办人的作用。第二、组织领导与实施建设的作用,他在1918年至1927年间任实职会长期间,政绩卓著,特别是前五年。第三、起到了保护中国主权,抵制外国人的影响作用;达到了开发海滨、建设海滨、繁荣海滨的效果。特别对于保护西山一带免遭外国人侵蚀,并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片繁华的避暑胜地而贡献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