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朱启钤脱离政界,从事实业。他在《自撰年谱》中写下:“经营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自食其力。”
1899年中兴煤矿公司创建,创始人张莲芬。矿区位于山东枣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早期煤炭销售全靠人力运送。为发展生产,公司计划新建一大井,并求助铁道部门修筑通往矿区的铁路,但因资金不足,一时难以实现。
朱启钤是中兴公司大股东之一,他深知煤炭对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
1910年,朱任津浦铁路北段总办,鼎力支持协助解决公司贷款并修筑铁路,使公司煤炭顺利销往全国各地。
1915年,公司大井发生特大事故,矿工死伤七百余人,矿井淹没,致使公司亏损十余万元。张莲芬亦因忧致疾去世。朱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被股东推选为董事长。接任后,为摆脱困难,他在天津设立了总公司,拟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公司的生产经营走上正轨;同时,联系南北股东,增加资本,筹建第二大井。
1915年至1917年,公司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兴旺起来。1918年,朱被推选为煤矿公司总经理。
朱启钤是一个杰出的管理人才,在经营上十分重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大胆使用技术专家。
中兴公司旧照
1925年后,军阀混战,公司生产运输不能正常进行,造成1927年停产;加上军阀的敲诈勒索,公司濒临破产。
1928年,朱决定聘用德籍工程师克礼柯
继任总矿师,当时遭到部分职工的强烈反对。因为第一矿井的总矿师即德籍专家,职工们对第一矿井的特大事故,心有余悸。但朱鉴于克礼柯的学识和才能,在非议声四起的情况下,仍大胆使用克礼柯。实践证明,克礼柯上任后所采取并负责实施的煤矿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公司能从濒临倒闭中得以迅速复苏和发展的关键。
到1936年,中兴公司产煤量达到一百七十三万吨,从而走向以煤为主,煤、焦、电、钢铁、农林、铁路和轮船运输为辅的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大企业之路。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公司为不给日本人留下完整的生产矿厂,于是遣散员工,拆迁主要机器设备。在日伪的压力威胁下,公司董事会仍决定坚决不与日伪合作。这充分表现了朱启钤等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日本投降后,经过三年战争,至1948年,矿厂已破坏殆尽。
1952年,中兴煤矿公司实现了公私合营。
中兴煤矿公司是旧中国唯一由华人自办的采矿业,是旧中国矿业颇有成绩的佼佼者。中兴公司的发展壮大,与朱启钤有着深密的联系;可以说,每项建设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