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在清末创办京师警察市政之时,对京城的宫殿、苑囿、城关、衙署,不论是遗址或建筑物都一一“周览而谨识之”。当时学术界对建筑的研究,不过是到《日下旧闻考》及《春明梦馀录》之类的古籍中去查找考证而已。但朱启钤则常与了解北京掌故的老人交谈,与老匠师相交往,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北京城的发展源流及匠人世代口授的操作秘诀,这些都是不见经传的材料,是当时士大夫所不屑一顾的。但朱则认识到,这正是研究中国营造的可贵资料。因此,他“蓄志旁搜,零闻片语,残鳞断爪,皆宝若拱璧”。一般学者不重视的《工程则例》之类的书,他“亦无不细读而审评之”。他认为,既然清代已有《工程则例》这样的书,那古籍中肯定还会有类似的记载有待于发掘。尤其当朱在任内务总长时,深感“兴一工举一事”,皆属“建设之物,无程序可循,辄感载籍之间缺,咨访之无从”,因而下决心“再求故书,博征名匠”。
1919年,朱启钤受徐世昌总统的委托,赴上海以北方总代表的资格出席南北议和会议。就在这次赴沪途经南京时,朱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宋《营造法式》一书。于是,通过江苏省省长齐耀琳将该书借出,委以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以传后世。此即后人称之为“丁本”者。丁本因经辗转传抄,错漏难免。朱认为,这样珍贵的古籍,一定要尽可能使它更臻完善,因而委托陶湘搜集各家传本详校付梓,此即后人所称的“陶本”。陶湘是清末民初享有盛名的藏书刻书家,他的“涉园”藏书多达三十万卷。他讲究赏鉴艺术,“涉园”中每部藏书均要求形式之尽善尽美,所有藏书均对其残缺加以修整补足,重加装帧。凡持“涉园”藏书入书市者,人们一望便知是“陶装”。陶湘刻书讲求质量,不仅校订精良,且无一不讲究纸墨行款装订。
《营造法式》书影(陶本刊售样书)
自《营造法式》“陶本”刊布,朱即“悉心校读,几经寒暑,至今所未能疏证者,犹有十之一二,然其大体,已可句读,且触类旁通,可与它书相印证者,往往而有。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乃愈大,发见亦渐多”。
朱启钤虽然大半辈子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但他对建筑的认识却与近代的观点十分接近,这是他的可贵之处。近代学者普遍认识到“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在封建社会,把建筑只看作“匠作之事”,根本提升不到文化的范畴中来。然而,朱启钤却已经认识到:“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生活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在可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痕迹显焉。”
“总之,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启钤十年来粗知注意者,如此而已。”
同时,朱很早就注意到近代学者感兴趣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他说:“盖自太古以来,早吸收外来民族之文化结晶,直至近代而未已也。凡建筑本身,及其附丽之物,殆无一处不足见多数殊源之风格,混融变幻以构成之也。远古不敢遽谈,试观汉以后之来自匈奴西域者;魏晋以后之来自佛教者;唐以后之来自波斯大食者;元明以后之来自南洋者;明季以后之来自远西者。其风范格律,显然可寻者,因不俟吾人之赘词。”
朱在说明为何定名“营造学社”时,又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建筑观。他说:“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抟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推而极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民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远绍者。”
20世纪60年代初,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一)》中曾为建筑做了这样一个公式:“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即建筑学是包含了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及美学的,一门多种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学科。吴良镛教授说:“在当时,还没有交叉学科和多学科渗透等这些名词,但其本质,在梁先生的思想中是明确的。”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对建筑的观念还停留在砖、瓦、灰、砂、石的阶段,钢筋混凝土结构刚引进不久,建筑还没有发展成一门复杂的技术科学
。朱自然也不可能预见到这一点,但对建筑与社会科学及美学的互相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在他的建筑观中已基本形成。由此可见,朱之创办营造学社,并非像其他失意政客的沽名钓誉之举,而是他本人多年来对中国建筑的悉心研究与志趣。
1918年,加拿大建筑师何士
在中国监理了包括协和医院在内的十二项工程。在当时的中国,何找不到任何一个中国建筑师来和他共同讨论协和的设计。最后,他找到朱启钤,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何回忆说:“他对协和医院非常感兴趣。我告诉他我的设计,建这些建筑,他没说一个字,研究了近一个小时,然后把他的胳膊放在我的肩上,告诉我,他对我的设计是多么高兴,告诉我他是多么担心这个建筑将会建成外国风格,许多外国人在北京建了不少丑陋的建筑。”后来,朱又介绍了王氏和刘氏与何合作。
他们一起工作了二十年,合作得很好。这座由外国人设计的协和医院,尽管后人对它褒贬不一,但它毕竟曾一度代表中国建筑的复兴。其中也有朱的一份作用,这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朱启钤可称为我国20世纪最早的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