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过度在意身外之物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è)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所在的那个时期,有很多人表态说:我志于道。这些立志于道的人想加入孔子的阵营,一起探讨道到底是什么,孔子也需要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到一个分辨的方法,就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孔子认为,嘴上说自己有志于道,但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的人,和他没什么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讨。一个人既然立志于道,就要做到不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

要注意,我们并不是非要刻意让自己衣衫褴褛(lán lǚ)、吃糠咽菜,来彰显自己的决心,让自己看起来志于道。这种浮在表面、牵强附会的做法,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以恶衣恶食为耻”的背景是:人们有时候不得已要经历吃穿不好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

比如,学校举办的音乐会,同学们都穿着很正式的衣服,结果有人出于不得已的原因,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出现在音乐会现场。这时候,周围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鄙视,对穿错衣服的人指指点点。对于这种人“未足与议也”,因为他们“耻恶衣恶食”。

另一种反应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这种情况,会从对方的处境出发,觉得可能是没有准备好而穿错了衣服;还可能会产生共情,觉得人人都会有这种窘迫的时候,反而更加善待他,对他好一点。

虽然在音乐会现场穿更加正式的衣服,是大多数人普遍的认知,但如果有人出现了失误,我们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对别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对方做错事为耻,不落井下石。

为什么有人会以恶衣恶食为耻呢?这其实是内心空虚的一种表现。有的人追求排场,表面上是好(hào)仁,实则是爱物,他爱的是外在的头衔,关注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礼貌……他所用尽全力追寻的,都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与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

那么,如何做到不耻恶衣恶食呢?随遇而安就行了。如果有好的条件,当然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舒舒服服地生活,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必受困于当下的窘境,不必嫌弃自己过于寒酸。

外在的东西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该以此为耻。

以此为耻的背后是刻意追求,而孔子说的是不找、不使劲,孔子对刻意追求外在事物之人的态度是“未足与议也”——根本不想和对方探讨。

真正的“好仁”,喜欢的是仁的本质,而不是仁的外表,不是一个人穿上了儒士的宽袍大袖,就突然拥有仁德了。要想成为儒士,内心追求的应该是儒家的仁和道,而不是儒士的外表。

这句话提醒我们,不管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应该以不够好的装束为耻。人们在不得已颠沛流离的时候,吃得不好、穿得不好,都应该从容地接受。

本节打卡小知识

东汉末年的名士邴(bǐng)原,出身寒微,从小就成了孤儿,生活异常艰辛。有一次路过学堂,他听到里面传出琅琅的读书声,禁不住大哭起来。

学堂的老师听到了,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

邴原说:“凡是能进学堂的人,都有父母。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母,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老师听了邴原的话,非常感动,想不到一个穷苦的孩子竟然这么渴望学习,于是破例让他免费读书。邴原立志求学,一个冬天便将《论语》和《孝经》倒背如流。之后,他外出游学,遍访天下学者名流,最终成了一个很贤能的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aZJliGxJhZwrP1GcgAZBQDoq1yHq03By+o8G3048x/Lk06Z4Fz5w33wAizNNkK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