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怀坦荡,才能活得自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qī)戚。”

“君子坦荡荡”,“坦荡荡”意为心胸开阔,为人坦然。

为什么君子总是坦坦荡荡的呢?因为君子求诸己。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对,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就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他不把自己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自然能够每天坦坦荡荡、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

“小人长戚戚”,“长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有的人一天到晚紧张、担心、抱怨,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永远有心事,显得一副心情沉重的样子;总容易和别人爆发矛盾,焦躁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人求诸人”。这类人出了事情,总喜欢在别人或者外物身上找原因。比如考试没考好,就怪试卷太难或者抱怨老师没讲过,内心就全部被外在的东西牵动,当然“长戚戚”了,毕竟外在的东西,大多数我们都不可控。

我们没法控制外在的、属于别人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一切寄托于外界,自然会感到焦虑、痛苦、难过。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所承受的一切,其源头都是自己,学会“向内求”,我们的内在就会充满能量,有使不完的劲儿,出了问题也能够从容地面对、理性地解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过坦荡的生活。生活坦荡自在,便会觉得没有那么多需要担忧的问题,没有那么多需要抱怨的地方,没有那么多需要怨怒的事情。

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该做的事,行所当行,这就是儒家带给我们最大的力量。

本节打卡小知识

对于“君子”和“小人”该怎么理解,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论语》中虽然多次提到这两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两个词所指向的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讲,“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则对应的是品行恶劣的人。而我认为,君子和小人并非完全不兼容,一个人往往既有君子的部分,也有小人的部分,我们要不断地往君子的那一边靠拢。

不过,从生活场景、身份地位的角度看,有的学者对于君子和小人也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不妨对孔子所处的时代再做些了解。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一个等级秩序森严的时代,贵族和平民界限分明,上层阶级一般包括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为主体的特权集团。除了特权阶级以外,就是平民和奴隶,平民还分“国人”和“野人”。“国人”简单来说就是被允许生活在被城墙围起来的城镇里的人,一般从事手工业,以及为贵族提供服务;“野人”则不被允许在城中生活,在离城不远的周边从事农业生产,通过交税来换取贵族们对他们的保护,但这种保护通常很脆弱。

至于奴隶,在春秋时期更是没有人身自由与尊严,甚至还不如牛、马等牲畜。

从上述背景中,我们是否可以对“君子”和“小人”有更多不一样的解读呢?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思考和探讨。 YL9c97IEn2XP0C9yDBCZO3zELXpR1k23YefxFVPV24TBi0UyPT8fB+xFwVzradAb



找到人生的使命感,不再被利益驱使

子罕 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①罕:稀少。

这句话可以这样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它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也很少谈论命和仁。

第二种解读为:“与”代表赞同,整句的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利,他赞同的是谈论命和仁。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

“利”和“命”两个字所出现之处,孔子的态度是不同的。凡是提到“利”字,孔子基本上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譬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谈到“命”,孔子则是一种肯定的态度,比如“乐天而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此处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与”不是连词,而是动词。孔子认为给人生带来最大驱动力的,绝不是利。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做事的动机是利,首先考虑收益多少,有多少奖励,那是做不长久的。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放于利而行,多怨”。比如,如果一个人学习某个学科,仅仅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励,那肯定是不能持久的。一旦奖励消失,他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

孔子认为命和仁是更重要的,命有“使命”“天命”“宿命”,一个人要能够接受命这件事情,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一些终极的任务需要去完成。比如“使命”,就是拼了命也要去做的事。当一个人用使命驱动自己,以仁人志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够走得更远。

孔子感慨,驱动大多数人的不是命和仁,而是利,这是走错了。

叔本华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个说法的前提,是把人生仅仅视作一个以利益驱动的过程。如果按照孔子的思想,将命和仁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这就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一边追求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边享受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对于仁的境界,希望我们的态度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难以抵达,但总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引领着我们一直追求。这个过程不无聊,有很多考验在其中,会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和精彩。

本节打卡小知识

西晋时期,有一个大富豪叫石崇,他从小就十分聪明有才气,但他却是靠抢劫远行的商人来使自己获得大量财富的。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暗中资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可算是一件稀世珍宝。王恺就把珊瑚树拿给石崇看,石崇看后,就用铁如意敲它,结果马上就打碎了。

王恺十分痛心,石崇却不以为意,说:“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我赔给你一件就是了。”于是,他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三四尺高的足有六七棵,一眼望去光彩夺目。王恺看了,自叹不如,心里十分失落。

石崇在洛阳城郊耗费巨资建造亭台楼阁,栽种奇花异草,取名为“金谷园”,每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他的靠山倒台,皇帝觊觎他的钱财,最终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临刑前,刽子手对他说:“早知有今日,为何不早早把家财散尽?”只是这样的忠告对石崇已经没有用了。 YL9c97IEn2XP0C9yDBCZO3zELXpR1k23YefxFVPV24TBi0UyPT8fB+xFwVzrad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