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论境遇如何,都要活得坦荡、畅快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

注释:

①欲:向往,渴望。

②处:接受,接纳。

③去:摆脱。

④恶乎:恶发音wū,“恶乎”意为怎样。

⑤造次:匆忙、仓促。

⑥颠沛:困顿挫折。

孔子很少说这么有力的话,但这句话真的是振聋发聩、超乎寻常。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符合道的手段去获得,他是不接受的。

孔子做过中都宰、大司寇,假如他曾经贪污、谄媚或者拉帮结派,是有可能变得富与贵的。但是用这些方法获取的富贵,孔子非常不屑。在他看来,即便通过这些途径飞黄腾达,但内心惶恐,无法平静,那也是不值得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们都不喜欢贫贱,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去’也可以读成‘弗去’)”,意思是如果不用正当手段来摆脱贫困,那宁愿继续穷下去。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德,怎么能够成名呢?这里的“成名”和现代的“成名”有所不同。古代因为交通信息不发达,能成名的几乎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现代人则可能因为某件事情在网络疯狂传播便成为“名人”,可以说门槛与标准都低了很多。这里的“成名”是以当时的标准来进行衡量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是吃一顿饭的意思,即使是吃一顿饭的时间,君子都不会违反“仁”。这听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似乎是要求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不能违反仁德,但孔子却能做到,为什么呢?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找”,也就是不刻意。因为内心坚持“仁”的准则已经成为习惯,孔子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需要刻意地约束自己。

比如吃饭时,别人为自己上了菜,我们要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需要刻意为之吗?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吗?如果我们养成了道谢的习惯,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一切举动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约束自己。

看一个人的修为、修养,绝不能只看他如何对待自己和亲近的人,还要观察他怎么对待普通人、陌生人,这是我们从“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句话中得出的启示。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说的是哪怕遇到再紧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也应该自然地保持“仁”的状态。

据传王阳明当年逃难时,形势极其严峻,宁王已经派人追杀过来了,王阳明要第一时间坐自己的官船离开。此时,所有人都慌慌张张地收拾东西,王阳明站在那里,冷静地说:“有个东西没带。”

大家疑惑。王阳明说:“没带顶盖。”顶盖是官船的重要标志,如果船没有顶盖,别人就认不出,到时候可能连城都进不去。

这样一段极简单的文字、一个小小的场景,就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仁人”:他在危急关头,内心依然是淡定的,依然可以清醒地去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没有因为别人要追杀过来就六神无主、慌慌张张,说“什么都不要了,赶紧跑,逃命第一”。在“造次”“颠沛”的境遇下,他依然处于遵从本心的,是自由的、宁静的、舒适的状态。“仁”是人们日积月累对自己行为准则的严格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的、非刻意的、坦诚的状态。假如大家愿意去追求“仁”,就会理解孔子提的要求并不是一个高要求。当人们真的愿意让自己进入这种状态时,就会发现,我们根本不用使太大的劲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或者“造次”“颠沛”的时候,刻意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自始至终都是同一个人,自然能活得很坦荡、很畅快。

本节打卡小知识

《世说新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夏侯玄有一次靠着柱子写字,碰巧遇上下大雨,一个雷电击中了他倚靠的柱子,他的衣服也被雷电击中烧焦了,旁边的宾客都吓得跌跌撞撞、慌乱不安,但夏侯玄依旧面不改色地在写字。

夏侯玄的表现,便接近孔子所说的“仁人”,不论周围发生什么事情,内心都是坚定无比、坦然镇定的。 1rFahCkzej7I4oWsxBRt3Zd4BOomzkrvkv/t6SlzuE4CDE57vGkDFMJa/dcUC4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