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 仁,知 者利 仁。”

注释:

①约:贫困,困顿。

②乐:安乐,安逸。

③安:安于,对某种状态感到满意。

④知:同“智”,智慧的,聪明的。

⑤利:有多种解释,一说为“以……为利”,另一说则为“有利于”。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无法长期待在困顿的环境之下,也无法长久地安于好的环境。如果生活变得很糟糕,他为了摆脱困境,将无所不用其极,做很多冒险的事;而当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后,时间一久,则可能会陷入小人得志或者乐极生悲的境况中。

为什么一个不仁的人,不论贫穷或者富贵都可能出现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不仁的人,他的内心是为外物所奴役的,他高兴与否、幸福与否,都取决于外在的物质,取决于外人的评价。

与此相对的,是仁者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约”和“乐”都只是外在的状况,这无法影响他内心的平静。

仁者不为外物所奴役,有自己的天命和自己的理想,如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在多么简陋的环境里,哪怕肚子都填不饱,他都能够每天开开心心地生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反观当下,人们大都生活在“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的状态里。不妨问问自己,我们一年中有多少天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的?很多人工作的时候总期待放假;处于假期中又觉得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必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去旅行了,一路上却开始抱怨,觉得舟车劳顿,旅途似乎没有想象中的浪漫,恨不得赶紧回家。永远活在一种不知足的状态中,本质其实就是内心的不充实。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以仁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仁”是内心的原则。在仁者眼里,哪怕环境再恶劣,也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看一个地方好不好,不在于其是否富丽堂皇,是否环境优美,而在于这个地方能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

“知者利仁”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智者以仁行利。智者能够将“仁”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运用“仁”帮助更多的人,可以理解为以利养仁。一个人就算生活富足而美好,能够“长处乐”,依然应该用“仁”来修炼自己的品行。还可以理解为智者对仁有利。智者可以为“仁”赋能,在“仁”这件事情上能有更多的发挥,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使得“仁”的边界不断地扩充。因此,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此处,我要给读者推荐一本书——《自尊》。这本书对“仁”和“不仁”做出了心理学的界定。

《自尊》讲到,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的人,接近于孔子所说的“仁者”,他有着稳定的高自尊,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够保持乐观的心理。如果一个人处于低自尊的状态,他就会活得很痛苦,因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对生活的追求,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反馈,这就是“不仁”的状态。

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这句话来自省,努力做一个既可以“处约”,也可以“处乐”的人。人生起起伏伏是常态,用作家麦家老师的话,叫“人生海海”。你说不清什么时候会过上好的生活,什么时候又会忽然跌入谷底。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并不可怕,无论生活好坏都不接受,那才最可悲。

本节打卡小知识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里“左列钟铭右谤书”说的是案台左边放满了朝廷的嘉奖令,右边放满了谩骂和诋毁自己的信札。曾国藩正是以这种方式来警醒自己:要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一切荣誉和诽谤(fěi bàng)。 BzSvmYFKF8bFBsAOGQBaUmx87ETLkJpS6TJcKue1gb7ZQmRoay3/qMRGuYF/my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