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 ① 思齐 ②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③ 也。”
注释:
①贤:贤人,贤者。
②齐:看齐。
③自省:自我反省。
这一段与《论语》中的另一个名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呼应起来了。
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当我们遇到了比自己好的人时,他是老师;当遇到了不如自己的人时,他就是借鉴。
如果要用现代的书籍来理解孔子的逻辑,我推荐《他人的力量》。这本书阐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朋友、亲人、恋人、同事等,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帮助我们进行内省。
有一些人的价值观是反过来的,要么是“见贤不思齐”,看到别人表现得好,心中想的不是怎样变得与对方一样好,而是“他怎么还不出事”;要么是“见贤挑剔”,总能首先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认为他虽然在有的事情上表现不错,但很多事情还是没有做到位。
还有一种人在“见不贤”,就是看到一件糟糕的事时,立即做“键盘侠”,在网上不断地骂人,释放暴戾之气,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用在了情绪发泄上,只想着如何去规范和约束别人。
这两种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对他人严苛,对自己包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眼界越发狭隘,本人始终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孔子的核心是反求诸己,他做所有的事情,都着力于自我的提升,思考自己到底能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无论是“见贤思齐”,还是“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问自己:“我能不能向他学习做得更好?”“我能不能够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不重蹈覆辙?”这都是在寻找自我的突破。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跟这一节也是呼应的。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提高自己,还是为了给别人看?
王献之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曾问父亲写好字的秘诀是什么,父亲告诉他要将家中院子里十八口大缸里的水都用完,才能勉强打好基础。王献之便每天练习写字,练了几年后自认为小有所成,便写了一帖交给父亲。王羲之在其中一个“大”字上加了一点,然后退给他。王献之很不服气,交给母亲看,母亲指着王羲之加的那个点说道:“你练习这么久,就这一点赶上了你父亲的水准。”王献之听完后感到非常羞愧,便不再自满,刻苦练习,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合称为“二王”。
在这个故事当中,王羲之便是“贤”,王献之正是以他为目标,想向他看齐,才会奋发图强,最终达到目标。对时常自省的人来说,“贤”是目标,是动力,见贤思齐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近几年,“吃瓜”成了许多人非常热衷的一件事,甚至有人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其中。“吃瓜”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但一味沉迷“吃瓜”而无收获那便是浪费时间,如果能从这些事件当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那么这个“瓜”也算没白吃。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有这样一句话:“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一个人做到“无我”的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谦虚。谦虚是人变得优秀的基础,骄傲则是人堕落的罪魁祸首。见贤思齐本质也可以说是“无我”,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学习别人优秀的品质。
子曰:“以约 ① 失之者鲜 ② 矣!”
注释:
①约:有两种解释,一说法为约束,谨慎;另一说法为节俭、节约。
②鲜:读xiǎn,意为很少。
此处理解为一个人过分地约束自己,或者过分节俭而导致自己犯错,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要想理解“以约失之”,不妨延伸一下,除了“以约失之”外,还存在很多“以……失之”。如“以奢失之”是因为过度奢侈而犯错,“以荡失之”是过度放纵而犯错。凡事都讲究适度原则,不论你过度做什么,几乎都容易出现问题,唯独自我约束过度,会少很多问题。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代表“约”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孔子自己就不喜欢太过拘谨,他喜欢自然、舒服、惬意,喜欢合乎中道。他的观点是:因为自我约束而犯错的人,犯错的可能性要比奢侈的人、放荡的人、纵容自己的人小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约”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孔子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最终目标是进入舒服、合适的状态,不放纵自己,也不需要过分地约束自己,将“约”养成习惯,变成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所以,这句话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境界,而是认为与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人相比,懂得自我约束的人要更好。
我认为自我约束包括心智与实践两个维度,在心智上做到自我约束,不会想着去做一些放纵的事情,可以坚定自己的志向;在实践中做到自我约束,不做奢侈无益的事情,能防止浪费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自我约束是一种需要花费时间磨炼的品质,在这里,孔子只是提倡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些约束。你可能还达不到中庸之道,还无法找到最舒服、最合适的状态,但在这之前,你可以先尝试着对自己有一些约束,慢慢培养这样的品质,至少比放纵自己要好。“以约失之者”毕竟是少数,给自己定一些规矩,不会有什么错。
许衡是元朝末年的一名思想家,有次和朋友们赶路时发现一棵梨树,朋友们纷纷上前摘梨子吃,许衡却静坐在树下不为所动。
朋友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乱摘?”
朋友笑他:“乱世之中,这梨树哪来的主人?”
许衡反驳:“梨树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吗?”
自我约束其实就是许衡说的“心有主”,心中有原则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