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省是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注释:

①贤:贤人,贤者。

②齐:看齐。

③自省:自我反省。

这一段与《论语》中的另一个名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呼应起来了。

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当我们遇到了比自己好的人时,他是老师;当遇到了不如自己的人时,他就是借鉴。

如果要用现代的书籍来理解孔子的逻辑,我推荐《他人的力量》。这本书阐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朋友、亲人、恋人、同事等,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帮助我们进行内省。

有一些人的价值观是反过来的,要么是“见贤不思齐”,看到别人表现得好,心中想的不是怎样变得与对方一样好,而是“他怎么还不出事”;要么是“见贤挑剔”,总能首先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认为他虽然在有的事情上表现不错,但很多事情还是没有做到位。

还有一种人在“见不贤”,就是看到一件糟糕的事时,立即做“键盘侠”,在网上不断地骂人,释放暴戾之气,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用在了情绪发泄上,只想着如何去规范和约束别人。

这两种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对他人严苛,对自己包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眼界越发狭隘,本人始终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孔子的核心是反求诸己,他做所有的事情,都着力于自我的提升,思考自己到底能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无论是“见贤思齐”,还是“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问自己:“我能不能向他学习做得更好?”“我能不能够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不重蹈覆辙?”这都是在寻找自我的突破。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跟这一节也是呼应的。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提高自己,还是为了给别人看?

王献之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曾问父亲写好字的秘诀是什么,父亲告诉他要将家中院子里十八口大缸里的水都用完,才能勉强打好基础。王献之便每天练习写字,练了几年后自认为小有所成,便写了一帖交给父亲。王羲之在其中一个“大”字上加了一点,然后退给他。王献之很不服气,交给母亲看,母亲指着王羲之加的那个点说道:“你练习这么久,就这一点赶上了你父亲的水准。”王献之听完后感到非常羞愧,便不再自满,刻苦练习,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合称为“二王”。

在这个故事当中,王羲之便是“贤”,王献之正是以他为目标,想向他看齐,才会奋发图强,最终达到目标。对时常自省的人来说,“贤”是目标,是动力,见贤思齐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近几年,“吃瓜”成了许多人非常热衷的一件事,甚至有人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其中。“吃瓜”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但一味沉迷“吃瓜”而无收获那便是浪费时间,如果能从这些事件当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那么这个“瓜”也算没白吃。

本节打卡小知识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有这样一句话:“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一个人做到“无我”的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谦虚。谦虚是人变得优秀的基础,骄傲则是人堕落的罪魁祸首。见贤思齐本质也可以说是“无我”,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学习别人优秀的品质。 JgRJ1flU5Hbzxvl587wzaHWDWwivnTRb0kTcvoL46N2H6F1EUMTvry6g6+yIr68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