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9 07-07

浙江新闻奖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中央厨房全媒体策划

作者 (主创人员)/集体

获奖作品

2019年7月5日至6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杭报集团”)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由集团总编辑万光政担任总指挥,集团副总编辑沈旭微、姚丽萍分别担任后方、前方副总指挥,制订《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央厨房工作方案》,启用智媒体中央厨房重大主题报道机制,构建8个工作小组,确定谈版会等3个标准化制度,建立12屏数据支持,按照统一采集、同平台编辑、统一分发的模式开展融合报道。在实际运行的3个小时内,智媒体中央厨房共编发重点稿件114篇、图片116张、视频18个,随后转入值班运行。

本书精选了发表于《杭州日报》2019年7月7日第8版的《没有太多悬念但有惊叹连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场速写》以飨读者,其他代表作请扫码观看。

请扫码观看代表作:

《“数”说良渚:中华第一城》(《杭州日报》)

《古城夺宝》(《都市快报》)

《不要找了,这里有良渚古城全部宝藏》(《每日商报》)

《5000多年前的中国故事,听良渚来诉说》(杭州网)

没有太多悬念 但有惊叹连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场速写

文/徐墉

昨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标志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木槌敲下的那一刻,中国参会团一片沸腾。大会现场的杭报集团记者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为大家还原世界大舞台上的“良渚时间”!

全球35个项目申遗,中国今年有2个申报项目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巴库市中心的巴库会议中心举行。

按照会议流程,今年的审议顺序是自然遗产项目、混合遗产项目、文化遗产项目,共35个。

中国今年有2个申报项目,一个是自然遗产项目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另一个是文化遗产项目良渚古城遗址。

当地时间7月5日上午11时,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宣布,审议开始。

在审议前,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首先提了一个要求——项目多、时间紧,每位成员发言须精简。尤其是申报项目成功后,代表们不要在会场内彼此祝贺,可以到会场外庆祝,不能影响接下去的流程。

他的要求一讲完,会场内的各国代表都笑了起来。

言归正传,审议开始!

第一个项目,就是来自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介绍、发言总计大约29分钟,大会主席敲下木槌,宣布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这是本届大会成功的第一个项目!中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会场内一下子沸腾了,坐在我旁边的外籍记者扭头问:“China?”我点头,他高兴地伸手来握了一下,说:“Congratulations!”

短暂的掌声后,大会马上进入下一个审议项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良渚古城遗址具有五大突出普遍价值

5日的申遗项目一个接一个。一直到当地时间7月6日上午(北京时间6日下午),终于,到了“良渚时间”!

首先,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介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科学委员会、ICOMOS成员和独立专家对良渚古城遗址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见。

ICOMOS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评估报告是这样说的:因为以下原因,认为它具有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代表长江流域对“多元统一”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

代表中国古代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权力的典型方法,这一方法创建于长江流域早期阶段并在其他地方多次应用;

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城市和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外围水利系统;

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

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个杰出范例。

根据有关标准,ICOMOS建议将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当地时间10时42分,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拿起木槌轻轻敲下并宣布通过。中国参会团沸腾了!

全场掌声响起,会场内不停响起“China!”“Congratulations!”的声音,那一刻,我们无比骄傲!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从1994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起,夙愿终于实现。在大会现场亲历这一刻的,还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们。

比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斌,34年来,他长期驻扎良渚考古工地,像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他都参与。

刘斌说,良渚文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还等着考古队继续去探索。

比方说,太湖流域这么大一个盆地,良渚人为什么别处都不去,偏偏选了这里做都城?建城的是不是王?1000多年的历史中,又先后有多少代王?

一直以来,良渚被称为“玉的国度”,据统计,良渚“玉家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万件。良渚时期的玉这么多,玉料用量也很大,但玉矿在哪里?这些玉是在哪里做的,又是怎么流通的?

这些问题,需要考古队去寻找答案,用它们还原一个活生生的良渚。良渚文化,不像古埃及和玛雅的文化,它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所以要想更立体地了解它是有难度的。在刘斌看来,以后的良渚古城遗址会像庞贝古城一样,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200多年,至今还在继续,良渚也将是这样。

杭州市园文局副局长卓军,可以说是杭州的申遗专家:2011年,参与西湖申遗;2014年,参与大运河申遗;现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时,他还在现场。卓军说:“申遗成功的这种心情,尽管已经经历了3次,但还是很激动!”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全程经历了申遗路上的酸甜苦辣。他说,保护良渚古城遗址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申报世界遗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擦亮良渚古城遗址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采访札记

3小时发稿百余篇的背后,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文/集体

2019年7月6日,当地时间10时42分(北京时间14时42分),阿塞拜疆巴库会议中心,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了手中的木槌——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是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杭州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此次重大主题报道,杭报集团编辑出版委员会成立宣传报道专项工作组,启用智媒体中央厨房重大主题报道机制,全面、真实、完整、立体地普及宣传良渚文化的重大价值和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成果,彰显杭州在世界名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特色。

截至2019年7月8日,杭报集团的“四报一网”(《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余杭晨报》以及杭州网)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发布推文、视频、动画、H5(互动网页)等新媒体产品,总阅读量超过1500万人次,多个“爆款”产品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其中,动画视频《“数”说良渚:中华第一城》总阅读量超过70万人次,短视频《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瞬间》总阅读量超过31万人次,H5产品《一图还原5000年前杭州良渚!三生三世不够造一座城》总阅读量接近20万人次。截至2019年7月9日,杭报集团的“四报”共推出86个整版,报道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考古专家的充分肯定。

精心策划做好预案,确保关键时刻万无一失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党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更是检验杭报集团媒体战斗力的关键题材。

2019年6月初,根据集团总编辑万光政要求,集团总编办着手筹备“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中央厨房联动报道。6月28日,集团召开报道动员会,公布《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央厨房工作方案》,对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编辑进行集中培训。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的整个审议过程,历时13分钟。为了这13分钟,各媒体精心筹划,提前做好预案。《杭州日报》于数月前就已启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宣传报道策划工作,由集团总编辑万光政牵头,时政要闻中心、城市新闻中心、全媒体中心等多个中心联动。在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和不断地调整、完善、修改后,《杭州日报》最终形成包含报道主题、总体思路、版面配置、媒体融合等多个方面,总字数达到5000字的整体报道方案,方案细化到每个版面、每篇稿件、直播脚本等。

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巴库,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当地环境如何?记者能否顺利进入会场?网络条件是否支持直播?面对4小时时差,如何做好前后方无缝衔接?为此,《杭州日报》派出记者徐墉作为先头部队,提前半个多月前往阿塞拜疆实地踩点,详细了解巴库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大会会场内外交通、网络、安保、区域设置等。

由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审议的具体时间悬而未定,《杭州日报》预先拟订多套方案,确保关键时刻万无一失。尤其是对审稿程序特别严格的时政稿件,随行记者赵芳洲和法鑫提前向相关部门领导请示并进行沟通协调,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相关消息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正因如此,在7月5日晚,报道团队在前方情况不断变化中依旧镇定自若,从纸媒到新媒体,均实现不同方案的迅速切换。

《都市快报》《每日商报》《余杭晨报》和杭州网也积极组建采编团队,充分收集相关素材,结合媒体特色和受众定位,开展一系列新媒体产品策划及制作,充分体现纸“深”(纸媒做好深度报道、延伸报道、拓展报道)、网“全”(网络媒体开展滚动发布、实时发布、全面发布)、端“快”(新闻客户端实现准确发布、权威发布、第一时间发布)的报道特色。

统一指挥下高效运作,媒体融合报道浓墨重彩

7月5日至6日,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报道主题,由集团总编辑万光政担任总指挥,启动智媒体中央厨房重大主题报道机制,集团总编办统筹协调,组织“四报一网”的31名记者、14名编辑共同参与,按照统一采集、同平台编辑、统一分发的中央厨房融合报道模式,开展申遗融合报道。

和以往中央厨房的实际运作不同,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单个新闻事件,且报道的节点集中,各媒体根据自身特色,事先制订了周密详细的报道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厨房运作坚持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灵活组织方式:申遗的现场报道(包括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和杭州本地良渚、西湖、运河、钱塘江4个点的庆祝活动),统一遵循中央厨房的集中报道机制;各媒体事先准备的专版专题类报道,由各媒体各自负责,不进入申遗中央稿库。

此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报道还突出了直播报道,《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安排图文直播,杭州网组织视频直播,并同步接入浙江卫视和杭州电视台直播信号,直播协调工作和直播内容审核也由中央厨房负责。

在保证发布出版安全的前提下,报道组织及稿件审核尽可能保持流程的扁平化,以提升整体运作的效率。采访组分为前方组、本地组两个大组,其中,前方组负责远在阿塞拜疆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会场内外、推介会等采访报道,本地组根据“一主三副、四地联动”的安排分为4个小组,以最大限度地共用记者力量,全面报道反映杭州社会各界群众的庆祝活动,营造自豪、喜庆、欢乐、热烈的喜庆氛围。

前方记者投稿到“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稿库”,涉及申遗大会现场的图片、视频以及杭州本地“一主三副”的庆祝稿件,由当日值班编委、编辑小组值班编辑及集团总编办专人审核签发;涉及申遗大会现场的重点时政稿件,由值守中央厨房的媒体值班领导负责审核;有疑问的报道,则现场提交集团总编辑、副总编辑审核。

与此同时,集团信息技术处基于中央厨房大数据系统,设计了大数据辅助分析及展示页面,包括采编生产数据、报道数据分析、专题页面展示、网络舆情及直播电视信号等,合计12个屏,用专业数据保障中央厨房的高效运作。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当天,集团总编辑万光政、时任集团副总编辑沈旭微坐镇中央厨房。北京时间12时(以下均为“北京时间”),当日的值班编委,编辑组、技术组成员等20余人开始进驻中央厨房;13时37分开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背景图文、视频稿件纷纷进入审核,为各媒体的申遗直播提供素材支持(稿件不发布);14时30分,“两报一网”正式启动直播;14时42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短短5分钟内,中央厨房共计发布稿件30余篇、图片40余张、现场视频6个。

在实际运行的3个小时内,中央厨房共编发重点稿件114篇、图片116张、视频18个,随后转入值班运作状态,做到了“现场一结束,朋友圈立即出现消息”的场景。

从报道特性出发建立中央厨房运作标准模式

与往年的G20杭州峰会重大活动、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5米)重大赛事呈现出持续性、多热点的特征相比,由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单热点的确定性新闻事件,新闻的爆发点是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加拉耶夫落槌的这一刻。

无论是申遗成功报道,还是市领导活动现场报道,均已事先备稿并经过审核进入中央稿库,处于待发布状态,中央厨房在实际运作中,更强调新闻发生点上(落槌一刹那)的发布效率。另外,杭州本地良渚、西湖、运河、钱塘江“一主三副”4个点的庆祝活动报道,则要求在短时间内将现场的图、文、视频等素材尽可能多地发回中央稿库,以支持“两报一网”的现场直播。因此,在运作方案制订时,一方面强调发稿纪律,另一方面则根据新闻报道的特性来决定中央厨房的运作时限。

回顾此次中央厨房运作,“统分结合”的操作优势得以显现。“统”是为了解决单个媒体在重要报道场合采访力量不足的问题;“分”则是为了规避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是“统”还是“分”,关键在于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做出优秀的新闻产品,更能够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全媒体报道“时度效”的要求。基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中央厨房运作,杭报集团将逐步建立中央厨房运作的标准模式,便于以后的常态化运作。

专家评析

重大主题报道的快、深、稳、全

文/吴飞

面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这一时间紧、内容多、意义深的杭城大事记,杭报集团建立中央厨房运作制度,多措并举确保系列新闻报道“出圈”出彩。我们不妨从“快”“深”“稳”“全”4个关键词来看杭报集团在这次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新闻实践。

抢抓时效凸显“快”字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更是策划重大主题报道的关键。在报道过程中,该新闻团队在前往巴库之前就已经做了数次摸排演练,根据事态发展的可能情况准备了多套方案,并对新闻记者的敏感性与执行力进行了完整培训,才得以在前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做到随机应变,快速拿出预案响应;在报道形式上,杭报集团重视对现场的直播,采取图文直播与视频直播并行、网络与卫视同步的方式进行。直播是现场报道的最佳形式,可以将一手信息不经任何加工地传递至受众,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在组织结构层面,杭报集团将“中心”与“扁平”辩证统一,实现了“统”“分”结合,确保了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转。首先,对作为重中之重的现场报道,杭报集团将各端收集到的新闻在中央厨房中加工成“半成品”或待发备稿,该做法可以大大提升新闻机构的运转效率,省去不必要的重复加工,提升新闻发布的速率。同时,杭报集团的组织结构又呈现出“扁平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为了突出新闻发布的“快”字,最大限度地简化了审核流程,充分放权至一线,根据各自特色自行准备,通过简化流程、轻装上阵来强化时效性。

深挖内容凸显“深”字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看似只是世界遗产大会主席落槌一瞬的事件,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远不止新闻事件本身这样简单。对重大主题的报道除了要讲究时效,还要深挖内涵,以“见山不是山”的高度体现系列报道的深度与见地。该集团与各分属媒体在深度报道、延伸报道、拓展报道上下足功夫,围绕申遗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内涵的挖掘,在事件本身之外还发布了大量延伸阅读内容,如《每日商报》对良渚博物馆展厅与展物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使读者通过物质载体深入了解良渚文化的具体内容;《都市快报》则专访文物专家刘斌,让专业人士开口介绍良渚文化的发掘过程,增进受众的认识。在事件报道的基础上深挖意义,可以使受众通过这些延伸阅读材料感知申遗成功对杭州、对中国的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充分体现了杭报集团作为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未雨绸缪凸显“稳”字

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是新闻活动,更是政治任务,杭报集团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报道承载着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乃至国家的期待与要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杭报集团在此次报道中提前谋划、做足预案。在准备阶段,杭报集团提前半个月就派出了先遣部队前去踩点,对当地环境、各项管理规定都作了充分了解,确保大部队在现场报道时可以顺利入场开展工作。由于不确定召开时间与具体情况,集团还未雨绸缪地制定了多种预案,确保每一种情况发生时都可以有匹配的方案快速应对。在申遗当天,杭报集团总编辑亲自坐镇中央厨房指挥报道,编辑人员、技术人员也做到了“双在场”,专业技术人员用大数据系统时刻展示采编各环节情况,确保现场报道不出现任何纰漏。在如此重大的事件面前,“稳定”就是新闻团队运转的第一准则,也是时效性的前提与保障。

融合报道凸显“全”字

重大主题报道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杭报集团充分调动了全媒体矩阵,旗下媒体各自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媒介形式策划专题报道,多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如《杭州日报》巧用“数字新闻”,用大量数据巧妙地呈现了有关良渚古城的知识,呈现了古城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都市快报》则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款叫作《古城夺宝》的游戏,根据良渚文化的相关知识设置关卡,让新闻受众在娱乐中获取知识、增进了解……杭报全媒体矩阵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全”,融合了多种形式与多层内容,不少新闻作品都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报道中,杭报集团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地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快”“深”“稳”“全”,向受众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点评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x28ih/h0h1O4GV7N5BsQJkH8BBpbJG01VJCN7SQVAPcZcv38Titsdx8pdlCDnY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