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0 07-01

浙江新闻奖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使命·从起航地出发”大型融媒体报道

作者 (主创人员)/集体

获奖作品

为迎接建党百年,《浙江日报》提前筹划,主动出击,于2020年7月1日起,在全国党报媒体中率先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使命·从起航地出发”迎接建党百年。

从2020年7月到11月,《浙江日报》的采访团队选取最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标志性地点,走进嘉兴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走进小岗村、深圳市等改革高地,寻找红色足迹,感悟精神伟力,为迎接建党百年主题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本书精选了发表于《浙江日报》2020年9月7日第6版的《“赶考”永远在路上——在西柏坡探寻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时代答卷》以飨读者,其他作品请扫码观看。

请扫码观看:

作品二维码

《一图全览,看浙江日报融媒记者从起航地出发寻访建党百年奋斗路》

《可视化速览丨浙江日报十路融媒记者从起航地出发追寻百年大党的红色足迹》

“赶考”永远在路上——在西柏坡探寻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时代答卷

文/张亮 曾福泉

自嘉兴南湖起航的红船,历经27年的劈波斩浪,驶入1948年。梦中的大海隐约可见。

这一年,毛泽东挥别陕北高原,辗转来到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村庄——西柏坡。这里背靠莽莽太行山,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石家庄、天津、北平……大城市已不再遥远。

在时代的拐弯处,这个小村庄见证了大历史——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从这里发端;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9年春,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跨越半个多世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西柏坡,提起这里,就像拉响考场的铃声,永远警醒着中国共产党人。2020年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来到西柏坡。从这个小村庄,管窥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时代答卷。

“两个务必”:一句誓言穿越时空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晴空万里。西柏坡纪念馆区,一座毫不起眼的土坯房前,游客络绎不绝。就是在这里,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描绘新中国的蓝图,迈出新的“赶考”脚步。

今天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基本保留了原貌:1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摆着几排形式各异的沙发和长椅,供当年参会的中央委员们就座;前面一张桌子就是主席台,毛泽东站在这里代表政治局作了重要报告。环视四周,我们仿佛听见那振聋发聩的话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誓言穿越时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他在同当地干部群众座谈时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70多年来,“两个务必”的声音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回荡。老区平山县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为伟大精神写下鲜活的注脚。

车行山间,当满坡的苹果树映入眼帘,我们到达了孟家庄乡元坊村。这个山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谱写了艰苦创业的篇章。“20世纪80年代,老村支书韩二秃带着大家一锹一镐地实现了元坊村的巨变,被称作‘太行愚公’。”元坊村村委会主任韩虎虎说,为了把荒山变成果园,元坊村人在山坡上打下数万个蓄水造林的鱼鳞坑。“全村劳力都是义务工,干部和村民一样:劳动超额受奖、缺工受罚。”几任村支书接力,元坊村先后开发治理荒山7000多亩,发展优质苹果和板栗基地3500多亩,走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仅有85户人家的西柏坡村,如今九成以上的在从事与红色旅游相关的工作。在村中心,我们看到两座醒目的4层小楼,是村民韩花珍经营的“地标式”宾馆。20世纪90年代,西柏坡的游客渐多,韩花珍卖掉一只公鸡换来2.8元,靠这点本钱,她摆起小摊苦心经营。从当年的2.8元到今天的4层小楼,一路的汗水洒满了这片红土地。今天,西柏坡村已有农家院20多户,村民年人均收入超1.8万元。

从“两个务必”的见证者到践行者,老区人民以艰苦奋斗实现历史跨越。2017年,平山县脱贫“摘帽”。

群众路线:一条生命线永远延续

“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从现在做起,雷厉风行,说到做到,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习近平2013年7月11日在西柏坡同干部群众座谈时的讲话

我们在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时,讲解员唱起一首解放战争时的拥军小调:“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耕者有其田”。各解放区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圆了土地梦的亿万贫苦农民,参军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战争年代一段党和群众亲如骨肉的往事,至今珍藏在西柏坡村75岁老党员闫青海心中。他两岁时生了一场病,家里人看治不好了,就把他放在包裹里搁在院子里的一个石碾上。“当时董必武夫妇住在我家,他们发现后把我送到部队卫生所,用了给战士们预备的药才救治过来。”闫青海对我们说,“我这条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救活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在这片红土地始终清晰。

走进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一派荷花映日、葡萄满枝的风光。而就在4年前,南文都村还是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景象。带来改变的,是石家庄市工商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2016年年初,他带着锅碗瓢盆一头“扎”到村子里,带领村民清理垃圾、整治村容,张端树第一天干活儿,手上就起了血泡。他笑笑说:“不起几个血泡,哪像来驻村的。”

“甩掉穷帽子,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张端树先后引介100多家商会和企业来村考察,最终同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葡萄园。村民担心项目搞不成,张端树连续召开7次村“两委”会议和2次党员大会,终于做通了群众工作。2017年,张端树驻村期满,村民联名写信挽留他。张端树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他说:永远忘不了村里最后一位脱贫户说的那一句“共产党好”。

继续“赶考”:一个使命引领前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新时代的“赶考”路在脚下铺展。脱贫后的平山,正在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紧挨西柏坡景区的梁家沟村,全村有34家标准化民宿,旺季时家家住客爆满。“人家认为我们是标杆村,我们自己知道还差得远。”梁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素梅说。

2016年,在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陈素梅和乡亲们到浙江省桐庐县参观,学习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做法。“看了才知道,我们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大家决定从最基本的做法学起,党员干部带头打造含独立卫生间的标间式民宿,入住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全村标准化民宿结成专业合作社,整体提升服务质量。梁家沟村还规划将2000亩山场建成休闲旅游目的地,引入演艺公司打造“红秀剧场”实景演出。

岗南镇李家庄村是当年中央统战部的驻地,近两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引进企业盘活旅游资源,李家庄村的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发展十分迅猛。“党支部要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中央统战部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侯宵冰告诉我们,针对一度存在的组织工作松散等问题,他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责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群策群力帮扶困难群众。老党员谷文朝说,现在班子比以前更加团结,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

绿水青山对于老区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这给平山县的大型民营钢铁企业——河北敬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全新挑战。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3D打印等项目,迈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步,率先在国内建起微细金属粉末生产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两公斤金属粉末就能卖出一吨钢的价钱。通过3D打印技术把金属粉末构造成各种精密器材,极大地降低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损耗。”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柏坡岭上起步的“赶考”正奔向新的征程,更多奋斗的答卷等待书写。

【记者手记】

柏坡岭上“赶考”人

文/曾福泉

西柏坡,这是一个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名字。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站在西柏坡的山冈上眺望,西边是巍巍太行,其余脉向东伸入华北平原,构成平山老区的主要地貌。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烟,历经新中国波澜壮阔的71年,我们党历史上那些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在这片红土地上传承、发扬。柏坡岭上,一代代“赶考”人前赴后继。

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已在村里扎根了4年多,带领村民脱贫“摘帽”,真正成了“村里人”。一天,正在和村干部们开会时,张端树突然接到电话,得知身在四川老家的老母亲病重,盼着他回去。村支书范明平回忆说:“张书记挂了电话,拍一拍我的肩膀,独自走到门外去了。他过了一会儿回来,两眼都是泪。”路途遥远,张端树最终没能及时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在西柏坡蹲点采访时,我们住在西柏坡镇梁家沟村的民宿。这批新民居是2009年建起来的。“不少农户一开始守着旧摊子不肯挪窝,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拆旧房、盖新房。”村委会副主任陈素梅告诉我们,当时她刚把土坯房换成砖木房,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平找到她,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拆,村里的事儿就弄不下去。”陈素梅咬牙出去“躲”了3天,回来时,房子已经拆掉了。梁家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由此顺利推进。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许多“90后”甚至“95后”的挂职干部。这些年轻的身影,是新时代“赶考”路上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在老区的难忘经历,他们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感悟,这将陪伴他们一生。

【历史回眸】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资料整理自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一带曾是平山县最富庶的地方,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在抗战时期就被聂荣臻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绝大多数为平山子弟,被称为“平山团”。

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年7月12日,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正式成立,随后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当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根据会议作出的“组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的战略决策,中央军委在西柏坡统筹全局,精心部署,指挥人民解放军夺取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全会为迎接全国胜利及胜利后建设新中国,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准备。全会提出了要求全党必须恪守的“两个务必”。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为全会作了结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结论的一部分。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于25日迁至北平。

采访札记

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文/戴睿云

做好建党百年的重大主题报道,是宣传战线的大事,也是检验媒体综合实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做出精彩的“自选动作”,在全国媒体都着墨的“同题作文”上创新?

《浙江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于2020年就提前一年在全国党报媒体中率先启动建党百年系列报道,推出了“使命·从起航地出发”大型融媒体报道(以下简称“‘使命’系列报道”)。该组报道通过策划创新、融合传播,将建党百年这个宏大的主题落到了“使命寻访”这个具体而富有意义的报道角度上,聚焦典型地点、典型事物和人,既胸怀全国大格局,又凸显“浙江味”,有效提升了策划的精准性,提高了传播的热度。该组报道荣获2020年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

超前策划,高站位谋篇“浙江味”建党百年报道

策划,是重大主题报道成功的第一步,而策划的先行来自党报人高度的政治自觉。浙报集团建党百年的报道谋划,在全国媒体中可谓率先“鸣枪”。

2020年春天,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面对“重要窗口”的新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之年,党报集团如何更好地扛起使命担当?

浙报集团党委会、编委会坚定地提出,越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越是离不开也越是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浙江日报》作为“三个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所在地的省委机关报,要扛起政治担当、走在前列。

着眼2021年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从2020年7月1日起,浙报集团就启动迎接建党百年的大型报道,着眼全国,联动相关省级党报,在更大范围内打响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品牌,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嘱托和建设“重要窗口”的新期望。

思想的自觉与思维的领先才有了策划的创新。其后,《浙江日报》历时约3个月的前期策划、组织,于建党百年倒计时1周年时陆续派出10支小分队分赴省内外寻访,几乎每篇报道均由集团党委、编委领导带队。

作为省级媒体,在“使命”系列报道的策划中,《浙江日报》还跳出地域局限,既观照全局,又展现鲜明浙江特色,力求在同题的重大主题报道中体现出高辨识度。

该组报道以《99年过去我们循着历史的指引回到原点——溯源红船问初心》为首篇,从嘉兴南湖这个党的梦想起航地出发。紧接着,依序刊登《追寻遍布于烟火气中的红色记忆——在红色上海,读懂初心》《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井冈山精神别样红》等,带领读者共同走过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大庆、小岗、深圳等一个个时代节点,最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发源地安吉收官,从浙江开篇,至浙江收尾。

这些寻访地的选择从“回溯光辉历史”和“见证改革发展”两个维度精心考虑,其中既有革命圣地,也有见证新中国发展、改革的高地,呼应我党精神谱系,立体铺陈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历史和辉煌成就。

融合出彩,线上线下、省内省外联动创新

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全媒体传播的新语境下,《浙江日报》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路径,体现在“使命”系列报道的一个个新闻产品、活动的呈现中。

“使命”系列报道不仅重视线上线下结合、报端融合,还注重省内省外联动,力求用多种形式让报道出新出彩。

“使命”系列报道启动仪式在杭州和嘉兴南湖同时举行,两地双会场同步授旗;报道借力全国各采访地的省级党报等(包括《深圳特区报》)共同开展,多家省报还派出记者共同署名采访。浙报集团还与南湖革命纪念馆合作推出“从起航地出发·百年红船伴我行”活动——记者寻访时向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大庆等地的大型纪念馆赠送印刻浙报集团与南湖革命纪念馆LOGO的红船模型,形成报道与运营的有机联动,扩大了宣传效果。

“使命”系列报道既注重发挥报纸端长于深度报道、平面表现力强等优势,同时融入新媒体元素。该系列报道在《浙江日报》前后刊发了11个整版报道,恢宏大气,版面元素丰富,采用组合式发稿——主稿通讯深度挖掘主题意义,“记者手记”分享寻访感悟、情理交融,“史海钩沉”以时间轴大事记、专家说故事等方式,引领读者遨游红色史海之中,强化了整组报道的厚重感。

在版面设计上,“使命”系列报道力求完美切合主题,如《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井冈山精神别样红》,以井冈山上的星火相传火炬雕塑为主图,在版面上又以火炬火焰的样式展开;《在中国革命圣地感悟信仰的力量——母亲延安换新衣》,选择延安主城区水景作为主图;《“春天的故事”越写越精彩》的大图中,邓小平同志的雕像呈“迈步向前走”的动作,正与下方“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小标题交相辉映。

该系列的主体报道均在《浙江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布精美的海报(配发新媒体产品二维码)和精练的文字导读,同时为新媒体端报道和纸媒内版报道导流。主体报道推出当日,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海报启动页并配以弹窗推荐,并与省外寻访地的兄弟党媒的客户端联动,形成立体传播效果。

传播“出圈”,重移动、强运营,深入挖掘产品价值

重大主题报道不仅要策划创新、立意深远,更要让主流媒体的主旋律唱响主战场。

从策划、采写、编辑到传播,“使命”系列报道始终不忘全媒体生产、全媒体传播,不断挖掘主题报道内涵、产品价值,力求让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出圈”,占领互联网阵地。

移动优先理念,贯穿于系列报道全过程。“使命”系列报道每篇稿件都由记者同步摄制了一段3至5分钟时长的视频,片头统一制作、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直观。

多平台分发运营、全媒体传播,让主题报道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使命”系列报道在报网两端刊发11个整版、近50篇融媒体报道,其中的重头报道或精彩细节,均由新媒体运营团队、“两微”团队等根据产品不同特点或推荐,或重新制作后分发到“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百家号、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系列报道共被各大平台转载近百次,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过340万人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对这一活动予以报道,并被中宣部阅评肯定。

“使命”系列报道的另一探索,是对报道内涵和产品价值的二次挖掘。报道收官后,浙江新闻客户端又于3天后连续上线可视化长图和短视频速览。长图精心摘选了10篇报道中的关键词,以海报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短视频速览则以卫星俯瞰的视角,回顾了记者们一路寻访留下的一个个红色脚印,并剪辑集纳了整组报道中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画面。产品推出后,在网上又掀起了一轮传播热潮,让该组报道余味悠长。

专家评析

以史为经 以事为纬 打造精品力作

文/邵鹏

建党百年的主题报道无疑是全国媒体都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题材,而该选题必然不仅要面对媒体同行的内容竞争压力,更要面对高度相似新闻素材所带来的创新压力,以及如何在传统选题中发掘新思路并满足新需求的压力。《浙江日报》推出的“使命·从起航地出发”大型融媒体报道不仅紧扣时代主题、地方特色,更在内容生产的采写编评和内容传播的渠道平台各环节统筹发力、大胆创新,使之成为具有典范性的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品力作。

善于统筹,勇担使命。建党百年的主体报道作为瞩目的重大题材,其统筹协调的核心在于媒体对于自身的定位。《浙江日报》将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嘱托和建设“重要窗口”的新期望作为建党百年重大题材报道的使命担当,以此为高度统筹布局才能真正做到扛起大旗、走在前列。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长达1年的宏大布局与谋划,杭州、嘉兴南湖同步举行的“使命”系列报道启动授旗仪式,历时3个月的前期策划与组织,分赴省内外采访报道的10支记者团队,多家省级媒体的协同报道,以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会、编委会领导的全程参与。重大题材需要有这样的高自觉和高站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统筹调用各种资源,完成超常规的新闻作品。也正因此,记者团队才能够走出去,先后寻访了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大庆等地,发掘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见证这些“红色根脉”之地的今昔变化,探寻最为鲜活的人物故事并撰写出大历史中有温度的小细节。

以史为经,突出特色。在统筹策划的过程中,《浙江日报》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建党百年的大历史与大发展,以浙江特色挖掘重大历史题材中的新思路与新内涵,并以此确立了“浙江味”建党百年报道的谋篇布局。在历史脉络上,“使命”系列报道突出浙江在建党百年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性地位,围绕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实现重大报道的宏大格局与全局观照。系列报道以“使命·从起航地出发”命名,从嘉兴南湖的梦想启航出发,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收尾,其间穿插浙江籍最早党员、纪念馆馆长、党史研究员等浙江人、浙江事,在党史报道中形成了“闭环”和“点睛”,实现了差异化与高辨识度。

以事为纬,聚焦发展。“使命”系列报道派出了10支记者团队前往各地蹲点采访,沿着党史百年的历史经脉,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的筚路蓝缕与不懈奋斗,记者团队的“发现力”与“表现力”使得系列报道既有历史性又有新闻性。记者团队在上海关注了这座超级都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细致入微和开拓创新,在井冈山聚焦了红色旅游与脱贫致富绿色发展的结合,在遵义着眼于红色精神引领激励当地群众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西柏坡报道了“两个务必”与群众路线让当地在“赶考”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10篇报道中,蹲点采访让记者们得以全面深入地挖掘新闻事实,筛选和提炼后的素材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的鲜活事例,而其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以及在其引领下所形成的经验、成就与启示。在故事的讲述中,记者们文风的变现力也是可圈可点,客观的采访、第一手的素材、最直观的体会与平民视角、群众语言相结合,使文章通俗易懂、亲切务实。每篇文章配合一篇“记者手记”,通过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升华主题,再配合一篇“史海钩沉”补充史实。文章长短结合、深浅搭配,深度长文提供丰富的事例与佐证,精悍短文输出观点、引领导向,再配合党史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分体现了新媒体阅读时代分层化、分众化与分时化的特点。

融合报道,全媒发布。新媒体时代重大题材报道的创新显然必须要兼顾新受众的新需求。“使命”系列报道在采访同期还制作了3至5分钟的短视频,随新闻报道一并推出,而视频中大量采用无人机航拍画面给予观众居高临下的直观体验和视觉冲击,配合大量第一手的访谈画面,可谓在题材和表达上做到既创新十足又直抵人心,且通过短视频易于传播的特点有效地延长了新闻的热度。在传播渠道方面,“使命”系列报道采用了全媒体矩阵传播的方式,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百家号、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点评者系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mOrhTK6DeTCuN5Ywr9am7zu2e1406xc7aFULxQ2sPTdmAxKb2XhPjxA9qv0l/a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