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音乐教学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20世纪上半叶,在影响“学”的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建立的理论体系。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被看作一种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为环境和条件。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进化论的提出给行为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的支持,一部分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反射、驱力和以往的经验制约的,原因是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也不例外。后来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反射理论使学习理论得到极大发展。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与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声势律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均来源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

20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这项运动对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设计,在观念上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简单地说,程序教学就是在具体开展教学过程中将预先设计好的教材分成若干个小单元,严格按照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目标的特殊方法。

程序教学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进而逐步发展到开始重视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的研究。以后又开始考虑改善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做出评价,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使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

图3-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斯金纳通过著名的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发现,动物在实验环境中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然后再做出反应,而是动作在先,即动物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种作用下获得环境对动物的一定刺激(即环境对动物动作的反应)。斯金纳把这种反应称作“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通过实验还发现,在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之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性的活动频率增加了,而在反应之后不予强化,则反应就会减弱,他把这种学习称为“操作学习”。这一发现使他认识到强化作用在操作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斯金纳的理论也被称为“强化理论”。斯金纳把他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应用于教学上,并逐步完善了他的程序教学设计。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程序教学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原则,也成为早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发源于程序教学设计的,其后所发展的音乐教学设计思想也是以程序教学设计为基础的。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催生出了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并且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运动。它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它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化的学习理论改革教学,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仍具启发意义。此外,基于此理论的音乐教学设计能保证使学习者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及时反馈,并在每一小步上得到强化,较好地适应了个别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个体需求,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音乐教学设计中过于侧重整体而忽视个体的不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斯金纳比较重视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积极反应原则与自定步调原则等,客观上为学习者的人格独立与自由创造了条件,为教学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斯金纳“操作学习”中最重要的小步子塑造(shaping)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以歌唱教学《渴望春天》(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一课为例,这是一首由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一首歌曲。歌曲内容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旋律委婉优美,音乐素材简洁精练,虽然这首是只有四个对称的乐句构成的乐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很难很快地掌握,难点在于弱起的节奏、乐句间的换气以及变化音的音准,那就需要在教学中要逐步化解难点,即可以根据斯金纳中的小步子塑造理论进行的简单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将歌曲的教学难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按步骤逐一解决,并在学生掌握后给以鼓励并强化。此外,斯金纳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程序教学,对于注重音乐身体技能训练的歌唱或乐曲演奏教学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cGps0qBkJXPxOJ5n9zmeF1jOpsBEWriJ/3FwaoerUmSqJ7oyLTLVCFvX9pJ9qE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