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作为一项产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产生和演进的。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后,体育赛事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拥有众多国际知名体育赛事的举办权,世界各国真正对体育赛事高度重视,定期举办的职业联赛、每年的常规性赛事和综合性的大型赛事均风靡全球。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年终总决赛“超级碗”,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的美国电视观众总数达到约1 700万,但这与“超级碗”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各国顶级运动员同场竞技,他们代表了当今职业体育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奥运会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赞助,其“吸睛”与“吸金”能力在世界范围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当前,奥运会辉煌的背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规模扩大,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这使许多城市赛后仍然长期背负着经济负担,因此奥运会的申办积极性急剧下降。为解决危机,国际奥委会积极寻求改革,2014年12月通过了奥运会改革方案《奥林匹克2020议程》,其核心是谋求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的策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体育赛事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后,广州亚运会、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也相继在我国举办。各种单项比赛、不同类型的商业比赛等让观众们目不暇接。体育赛事的举办也给城市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如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市民整体综合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各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越来越多地把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纳入其中,以期获得更大的综合发益。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张家口,就通过冬奥契机解决了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问题。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将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体育赛事研究需要进一步重视,相关的重要问题需要得到有效关注和解决,所以应当规范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构建我国体育赛事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
依据科学观点,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动态过程 。现有的体育赛事研究通系侧重于对体育赛事的经验描述,所呈现出的感性经验较多、理性分析较少,很多问题没有被深入探究。还有一些理论解释,如对赛事本质的界定、赛事价值的探讨等尚未达成共识。体育赛事理论研究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正是前科学的重要特征。
自21世纪起,有关体育赛事问题便受到一些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探讨。学界更多是在体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单一学科或有限学科组合视角下展开相关研究(见表1-1)。例如:陈开云 (2003)的体育赛事管理理论是以经营理论为突破口,解决转型时期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问题。而肖林鹏、叶庆晖 (2005)的赛事管理理论是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体育赛事的管理中,以弥补之前体育赛事经营管理的不足。李南筑、袁刚 (2006)所著的《体育赛事经济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的体育赛事经济现象进行解读。顾晓霞、杜秀芳 等人(2009)将项目管理理论和营销学理论结合起来,从管理、经营和组织实务三个角度对我国体育赛事进行研究。杨铁黎、李良忠 等人(2010)认为体育赛事管理理论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紧密结合。谢劲 (2018)以营销管理和品牌传播的理论为指导,借助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在梳理了体育赛事、城市及体育营销等概念的基础上对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演进、体育赛事和城市发展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梳理等。
表1-1 体育赛事相关理论重要著述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基于体育赛事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现有体育赛事研究的学科背景,笔者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检索,获得了在论文篇名中出现有“学科、科学、学科体系、分类、术语”等字样的近20年(2000—2022)的科学文献数据。表1-2列举了对本文选题和研究思路及内容设计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价值的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信息。通过对这些博士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知识图谱理论和方法,揭示学科理论发展规律和构建学科体系,已成为博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方向。这为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间接经验和论证基础。
表1-2对选题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价值的文献
续表
续表
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东亚运会、上海F1大奖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这些体育赛事的举办,为我国体育赛事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体育赛事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关于体育赛事的研究颇多,内容涉及体育赛事的起源、概念、管理、影响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也异常广泛,如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城市学、传播学等。尽管我国的体育赛事研究最初起源于体育竞赛,但是研究主题一直在不断拓展和变化,新的分支层出不穷,与体育赛事问题相关的学科至少有十几门,体育赛事知识的来源是极其复杂的。通过中国知网就能搜索到体育赛事相关主题文献上万篇。可见随着我国体育赛事的快速发展,其综合价值日益突出,体育赛事已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也是一种出现在新的领域的独特的经济现象。它超越了体育竞赛固有的概念和范围,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从大量的知识成果中总结出当前中国体育赛事研究的基本脉络与知识基础呢?又如何从动态发展的研究主题中把握我国体育赛事的热点领域、前沿趋势和知识结构呢?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一些学者已就我国体育赛事研究的分支和各种主题做出了回顾和评价,但关于我国体育赛事研究进展的整体图景、知识渊源和结构关系等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这些研究主要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以分析和归纳为基本手段,在客观评价已有科研成果,揭示更深层次的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从研究背景和上述分析中发现,体育赛事理论层的研究和实践层的发展,明晰我国体育赛事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传统的常用研究方法在面对数量庞大的已有知识成果时显得苍白无力。基于这些思考,本文拟以“基本CSSCI(2000—2020)的中国体育赛事知识图谱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利用文献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课题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来研究体育赛事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体育赛事研究的知识基础、领域结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的网络图谱分析,形象地展示和解析体育赛事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对国内学者把握体育赛事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赛事研究,促进我国体育赛事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研究运用科学计量方法梳理我国从2000年以来关于体育赛事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实证分析与主题探讨,进一步系统揭示中国体育赛事理论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最终为中国体育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两方面贡献:一是创新赛事理论,二是为赛事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基础。
其次,在运用科学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赛事学的分类标准和框架提出构想,进一步搭建体育赛事学的学科体系,从而探讨并提出体育赛事理论的三维动态结构,即体育赛事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般范式、体育赛事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体育赛事理论体系建构的“学科—研究—对象”,最终为我国的体育赛事理论在新时代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体育赛事政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本研究并不是简单介绍我国体育赛事众多的理论和流派,而是力图在纷繁复杂的赛事理论丛林中,通过对我国体育赛事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科学梳理,分析其研究群体、研究主题以及研究逻辑,进一步深入剖析我国体育赛事理论发展图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推进研究者们对我国体育赛事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进而丰富体育赛事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育赛事的学科建设,梳理其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缺失和薄弱的环节。从而促进我国体育赛事理论研究的框架和范式逐渐规范与统一,同时寻找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理论的生长点、生长极,进一步准确把握我国关于体育赛事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新时代中国体育赛事学整体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