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及风险社会

1.风险的基本含义及特性

关于“风险”一词的由来,一种流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远古时期,海边的渔民们主要以打鱼捕捞为生,每次出海前,渔民们都要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归来,满载而归。因为“风”即意味着“险”,“风”将给他们带来无法预测的危险。另一种说法,风险(risk)一词源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一词。早期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大约到了19世纪,在英文的使用中,风险一词常常用法文拼写,主要是用于与保险有关的事情上,基本含义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

经过两百多年的演义,风险一词越来越被概念化,被赋予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文化艺术领域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并与人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后果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其核心含义是指“持续不良后果发生之可能性或者个体遭受伤害之概率,其中不良后果涵盖死亡、辍学、经济损失及未来实施犯罪等诸多内容”。 如果能依靠科学理性判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还可以转危为机,提高回报率。也即风险越大,蕴藏的机会也就越大,回报也就越高。

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社会性、必然性、可控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可识别性和难以预测性。人们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的预判,都是人们基于客观事实而做出的主观性较强的预测或判断。风险是人们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主观预测和评价,需要尽可能客观、公正评价其危险程度,以便决定是否防控及如何防控。所以,对于风险的评价并不需要全员参与,必须由训练有素、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风险社会释义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也随之扩张,其行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导致风险的结构性改变,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虽然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在治理风险过程中,又带来了诸如制度化、技术性、系统性风险等新型风险。在全球化的今天,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诱发全球性风险,导致或引发社会灾难。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社会科学家乌尔里奇·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用以描述后工业社会的巨大变迁。贝克将风险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他认为,风险不同于危险,人类在危险面前常常被动无助,而风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认识和决断。只有当人们有意识地探索未来并试图对不可预见的后果加以控制或避免时,才谈得上风险。风险也不同于灾难,不是已发生的损害,而是代表一种可能性和潜在性。与这两者不同,风险还具有积极意义,它在附带危险与可能导致灾难的同时,还意味着机会和希望。所以,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导致风险的结构性改变,人为风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里,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可能衍化为全球性风险。

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经过后续的不断研究,Harriet Bulkeley(2001) 从风险社会的政治角度研究了气候变化的治理问题,Merryn Ekberg(2007) 回顾并探索了风险社会参数的构建,Marilyn Macdonald和Ariella Lang(2014) 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索医护人员安全保护的边界,尤其是英国社会学家Anthony Giddens(1999) 内容全面的著作无疑在推广这个理论的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风险社会理念被广泛认可。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四个特点:

(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于发生地,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

(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

(3)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变化多端,甚至无法确定;

(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可能复杂多样,使风险计算程序、标准等把握困难。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面临着许多传统风险挑战,同时也渗透了许多不确定的现代风险。我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具备发达国家“现代化焦虑症”特征。李路路(2004) 认为在现代化的变迁上,以分化、多元化和复杂化为标志的体制转型对我国社会控制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李汉林等(2010) 认为快速的社会变迁,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体现出后现代社会特性与传统性前现代特征的双重性。应松年(2010) 认为社会和经济变革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带来了机遇,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充实到社会管理当中,能够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刘少杰(2012) 从互联网对社会空间的尖锐挑战角度阐述了引起现实社会的秩序变迁。陈家喜等(2012) 从代际更迭以及流动在我国社会变迁中的客观过程出发,分析了快速进行的社会阶层间的分化、重组、聚合现象,导致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陈彦光(2014) 认为人群生存的地理环境剧变、传统文化骤断,可能导致该人群的心理孤独,进而出现伊克综合征。

金茜(2017)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的社会风险会导致现实世界出现混乱局面。一是拖缓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干扰国际经济秩序,加大金融市场风险。二是引发政治动荡,加剧紧张局势,阻碍国际合作。三是加重两极分化,加深社会撕裂,助长极端民族主义。四是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大规模人口被迫迁移。五是技术变革大大超前于社会发展可能导致工业衰退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前景。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可能引发社会伦理争议,若被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可能对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及早对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进行反思,充分认识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其给公众行为和认知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建构对于风险治理更具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机制。

2.2.2 风险管理理念

1.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次有人把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在18世纪,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美国是最早开展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学者开始研究风险的负担、除去和转嫁方法,并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二战以后,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客观上也促进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开始成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1953年8月3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的一个汽车变速箱厂失火,造成5 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这场火灾因其造成的严重损失使其成为风险管理科学发展的契机。风险管理成为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各研究机构开始加强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大中型企业纷纷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并配置风险经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此后,风险管理传遍世界,法国学者提出了经营管理型和保险管理型风险管理理论;德国经营学者提出了风险限制、分散、补偿、分割、防止、阻断、抵消等风险管理方法,并在企业中广泛运用。1992年9月,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公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理念,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构成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框架纳入了董事会、经营者及其他成员,致力于实现业务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从性。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998年10月,美国具有“金融巨子”之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世界金融动荡的冲击下濒临破产,使金融界进一步考虑风险防范的范围和管理问题。专家惊奇地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方式存在,单个金融机构风险具有业界联动性。风险管理不仅只是做好单个业务或部门的风险管理,应当从整个行业系统出发加以应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2004年9月,美国COSO于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实现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结合,用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强调管理当局应同时注重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和确定利益相关者承受的不确定性。2004版增加了一个观念(风险组合观)、一个目标(战略目标)、两个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和三个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对风险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由此,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黄亮,2010)。

2017版相较于2004版强调了制定战略和提升绩效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国外高校已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运用到高校风险管理之中,由此形成了以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公立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演化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CRM),美国COSO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内部持续流动的过程,它使行政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人员能协同作用;它被应用于组织的策略性规划,并作用于组织的不同层级与部门,是对组织内全部风险的识别”。CRM强调通过量化分析支撑下的决策分析,在决策层面上管控战略方向选择、重大业务决策等方面的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基础、三道防线、八个要素,即以公司治理为基础,业务运作单位、风险管理单位和内部审计单位建立三道防线,以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策略、行为控制、信息沟通、风险监控为八个要素(Tabuena等,2015) ,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弥补了其忽略外部环境和只注重单一风险类型的缺陷。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将视角扩展到了组织的外部环境,风险管理主体由组织内部控制者扩展到组织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风险管理八要素也比内部控制五要素更加完善,实现了内外部环境的统一,更突出了“全面”的含义。

3.管理疏忽和危险树理论

约翰逊(W.C.Johnson)等人很早就注意到管理的疏忽和失误是发生事故的主因,并创建了管理疏忽和危险树理论(Management Oversight and Risk Tree,MORT)。他把美国工业安全中的事故判定技术、标准化作业、职业安全分析、人的因素分析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纳入管理疏忽与危险树理论中,发展了吉布森等人提倡的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已经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这些变化。企业中各阶层的人员都有可能因不能适应变化而失误。事故是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计划错误、操作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人或物的因素的变化,使得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不足。因此,管理者要注意追踪能量流动,注意能量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能量屏蔽及控制。这就是系统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从系统角度研究安全管理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人(Men)的不安全行为、机(Machine)的不安全状态、环境(Mecdium)因素不佳、管理(Management)措施不到位,通常称“4M”要素。安全系统的四要素是: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生产过程能量的安全作用(能量的有效控制)、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此四要素是安全的基础保障。 0lddQQ1dBVyFC2rVvo6VseroAMKE0+BHDsuWBRcQGRc8UafsJeqRdyd84vPeV+KO



2.3 高校风险识别与监测

2.3.1 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体系的基础来源于美国内部控制研究机构COSO为上市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系列标准(Ceniceros等,2004)。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推进,风险管控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突显,2006年11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学习风险坐标图法、蒙特卡罗法、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法、压力测试法等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2011年11月,国资委再次下发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加强风险管控,切实加强对未来风险总体形势的研判,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制度,真正做到全面风险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

风险管控初期主要应用于企业投资风险、成本控制、薪资风险管控、财务舞弊等方面,李贺松(2012) 以B/S模式为基础建立了电力公司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功能有:安全风险的实时报送、逐级管控、分类建档、快捷查询、永久保存等。张响贤(2009) 以风险管控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成本、进度和质量为对象,探讨如何构建和使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评价问题。刘强(2012) 通过外资代工生产企业薪酬风险识别,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薪酬要素与员工行为风险间呈负相关关系,用德尔菲法构建了薪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企业薪酬风险可能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设定薪酬风险管控目标、识别薪酬风险、评估薪酬风险和选择薪酬风险管控措施,构建了外资代工生产企业的薪酬风险管控体系。智浩(2013) 总结了风险评估还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

随着风险社会理念被广泛接受,非企业组织也开始尝试建立管控体系,用于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Janse等,2011)。 李川(2012) 的“风险/需求”模式,从特殊预防到风险管控,动态展现和监控人身风险水平,以期达致社区矫正效益最大化。杨春雁(2004) 采用北京市居民健康和意外伤害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风险的量数、类型、后果等相关变数,并探讨了如何建立独生子女意外伤害家庭防范和社会救助体系。

马静(2009) 将抽样获取的74名老人分为两个对比组(干预策略差异),对各组干预前后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子女联络、婚姻、自觉健康状况、生活开心、生活安全以及意外伤害发生次数展开分析,比较两组干预1个月、3个月后的高龄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态度、生活自理能力与意外伤害发生关系的差异,提出了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李玲(2010) 在调查研究农村居民意外伤害发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意外伤害监测网络,加强农村社区意外伤害救治体系建设,以有效防范意外伤害的发生。

2.3.2 高校风险及管理

将企业风险管理(ERM)理念运用到高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充分,并形成了以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公立高校为代表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2008年,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igher Education Fo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报告认为,大学面临51种风险,概括为声誉、学生经验、人事问题、资产设施、财务问题、组织问题、商业问题、信息IT等8类。美国全面风险管理论坛讨论结果指出,高校面临着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风险和内部结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过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合规风险等(高娟,2015)。亚伯拉罕(美国马里兰州联合教育者风险保险集团总裁)认为,“学校风险管理并非只要消除风险,而是以最有效和明智的方式在支持学校办学宗旨的情况下处理风险,并处理教学、研究与学生活动中教师、学生、工作者与志愿者所遇到的各种潜在风险(高娟,2015)。”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美国大专院校事务官组织与普华永道公司构建了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立体框架(见图2-2)。顶部代表全面风险管理对象——学校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侧面代表全面风险管理的涉及范围——学校不同层级的组织;正面为风险管理运行中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①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指高校的文化、价值观;②办学目标(objective setting),指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③风险识别(event identification),指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规划和目标的风险事件;④风险测评(risk assessment),指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和影响;⑤风险应对(risk response),指风险发生后的应对策略,如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⑥控制行为(controlactivities),指风险应对的活动及程序;⑦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指全面风险管理中各环节、各层级之间信息传播及沟通协调;⑧监控(monitoring),主要是指风险效能管理,对风险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测,如系统运行、计划调整、系统纠偏、行动矫正。

图2-2 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立体框架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长时间都很小,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毛入学率只有2.7%,1993年为5%。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2002年毛入学率达15%,2012年毛入学率提高到30%,2013年高考录取率76.2%,总规模3 300多万。到2020年,高考招生人数达967.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4.4%,实际录取率首次突破了90%,在学总规模达4 183万人,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从5%到15%,美国用了30年,英国28年,法国25年,德国24年,日本23年,我国仅用了9年时间。 但规模的快速增长与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储备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配套、不协调,蕴藏了许多不确定性,办学风险与日俱增,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高校学生风险管理机制,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应对建议,黄莹莹(2011) 提出构建“主动防、科学管”的校园安全体系,推行学校安全的风险治理与科学管理。曾令辉等(2012) 认为高校应该创新发展风险预警、管理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崔克娟等(2014) 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档案运行机制。李国俊、刘雪琳(2017)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围绕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从内部控制理论五要素视角出发,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的原理及内容深入分析,提出了组织环境、信息和沟通、风险评估及应对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孙炜、李红、郝海旺(2018) 基于“教育部令第41号”的视角研讨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诉讼风险识别与防范,认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利用人才集聚优势,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识别并防范行政诉讼风险,做好行政诉讼风控工作,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钟珊、张燕(2019) 通过综合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基于“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及相应等级的实验室应急组织体系和职业健康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在组织、制度、技术、职业健康、应急等方面的管控水平和效率。孙建立、朱卫东、李歆丽等(2021) 结合高校特殊网络环境,提出以安全防护、风险发现、检测响应、态势感知等网络“人机共智”的理念,实现实际网络防护的最新安全状况同步云端大数据中心并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的安全可视化平台。夏润、王素云、符飞等(2021) 对比华北科技学院宿舍5年发生的安全事故,结合矩阵风险评价法,提出宿舍双重预防体系中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优化治理系统。王金辉(2021) 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能力建设。

2.3.3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风险管控

1.高校学生意外伤害趋势

关于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发生趋势,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高校人群的密度增大,学生意外伤害的概率也明显升高。许珊丹(2012) 对2 173名大学生进行伤害调查表明,发生伤害1次以上的有281人,伤害发生率为12.93%;伤害人次数为456人,伤害发生密度为20.98%。大学生伤害以跌落伤、交通伤及锐器伤居多。大学生3次及以上的多发性伤害发生率为1.56%。大学生伤害发生的部位以下肢最多,其次为上肢和头面部。伤害的性质以体表伤最多,其次为扭伤和皮下组织伤。李兰花等(2008) 从某高校随机抽取6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年内意外伤害报告率为10.5%。于奎龙等(2015) 随机抽查4个年级2 129名学生,发现总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达22.5%。何伟全等(2013)研究统计表明,2003年以来,关于大学生意外伤亡的研究持续走高,且72.77%的伤亡发生在校园内部。中国保监会2007年“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报告显示,全国每年约有3 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超过8名大学生消失。

2.影响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

王沛等(2012) 认为高校在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中,以及在承担管理职责的场地、校舍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导致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许珊丹(2012)认为 大学生伤害的发生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10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大学生伤害的发生场所主要在校园内,其次为家中。大学生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类型以体育活动和骑车最多。大学生伤害以意外伤害为主,故意伤害很少;伤害发生的形式以自伤居多。宋冰等(2014) 认为高校学生意外伤害有一定的时间和场所规律。于奎龙[2]发现导致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的前5位因素依次是跌倒(11.7%)、交通伤(11.3%)、打架(5.3%)、物体砸伤(4.7%)、自我伤害(3.0%)。郭亚东等(2008) 分析了30例高校学生校内急性死亡解剖案例,发现负面生活导致的死亡占比高达86.7%,指出心理疏导可预防高校学生急性死亡事件发生。许珊丹(2012)[4]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5个公因子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伤害认知状况、经济状况、心理障碍、多发性伤害既往史和家庭关系。崔丽丽(2011) 针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外伤害事件统计分析得出:学生是否会受到伤害,与性别、对场地器材固有的风险认知水平等有显著关联。黄晓丽等(2013) 分析高校学生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通过对12所高校6 84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避孕节育知识知晓率低,性行为中意外妊娠发生比例高。

3.学生意外伤害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杜明杰(2008)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整群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获取6项人口学特征数据,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10项心理健康内容测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张远等(2008) 使用整群抽样抽取某大学1 929名学生,将其年度发生伤害的全部学生28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在1 929名学生中抽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系部、民族相同的未发生伤害的学生2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法。Graham(1971) 运用危机矩阵法对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意外事件的处理应采用分级制度,对每一级分别做出响应,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何伟全等(2015) 基于学生伤害因素的关联规则挖掘了意外伤害类型、时间、场所等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时间特征。

4.学生意外伤害的风险识别和监测

杜明杰(2008)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整群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制定了“伤害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抽取601名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有心理问题组和无心理问题组,对照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将测试得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大学生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苏娜(2006) 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的多层次的校园意外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风险识别贯穿于风险管理全过程,通过收集信息,识别出风险源、意外伤害事件及其导致后果等,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郭洁,刘宝存;2011)。 风险识别要识别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确定其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还是带来机会,或两者兼而有之。识别高校学生意外伤害风险主要是认识和描述高校学生意外伤害风险事件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类型、强度、危害程度及持续时间等。 风险识别有大数据、线上线下、事故现场等多种方法,全面、全程监测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并持续更新。

关于风险意识的树立,史小艳等(2012) 认为高校应该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安全提示,加强安全基本技能的传授。陈山和陈少平(2012) 提出应建立安全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关于风控制度建设,安金龙(2010) 认为学校需完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制度、应急预案和管理及处理步骤。张翔等(2013) 认为应构建高校公共体育安全保障体系以及高校公共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文件制度体系,制定有效评定伤害事故责任和处理的方案,制定康复、预防和保险的方案。史小艳等(2012) [1] 认为应依法依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关于风险转移,安金龙(2010) [3]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化解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减少事故对学校的干扰和影响。和飞和叶燎原(2007) 提出建立由学生系列保险、校方责任险、灾害管理基金等组成的校园保险保障体系,使用风险转移策略降低高校学生意外伤害风险造成的损失,提高学校和学生抵御各种意外灾害的能力。陈鸿海和王秋荣(2011) 通过分析学生伤害事故赔偿案件逐年上升,但赔偿很难到位的原因,提出建立高校学生人身意外救助基金进行风险转移的策略。

在风险爆发后的事故处置技术方面,陈山和陈少平(2012) [2] 认为把全力抢救生命作为高校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处置第一原则,避免事态扩大,减少风险损失。

5.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在20世纪,将企业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风险管理之中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充分,已经建立起完备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并付诸使用,且形成了以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公立高校为代表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美国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的联动,一方面,美国在20世纪中期通过《校园安全法》正式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美国各州相继立法建立学校警卫制度,之后美国相继出台《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及安全法》和《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另一方面,各所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安全计划和危急情况管理政策,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训练,公布危险境况和危险人员清单等。此外,社会专门建立提供学校安全咨询、培训、评估等青少年安全服务的机构。日本的学生安全防范体系也是非常全面和规范,不仅国家制定了《学校安全法》等30余部有关处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而且学校设置了安全教育课程,包括《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还有学生安全的实践训练内容。

国内对高校风险管理的研究大多是从内部控制层面展开,2008年才开始引进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10年后才开始在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基础上探寻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在国内,胡建波(2008) 首次提出应用高校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他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指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部环境分析、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交流、监督等八个要素,这是国内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雏形。胡建波的研究只分析了高校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忽略了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联动。高校的压力和风险不仅仅来源于高校内部,外部环境也给了高校不小的压力,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囊括高校内外部环境的更为系统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而且他仅仅提出了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点要素,并未构建出系统的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也有学者从各自学术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构想。

在系统动力学理论指导下,朱艳娜、乔国通、朱先飞等(2016) 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动力的高校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绘制了包括6个流位变量、9个流速变量和28个辅助变量的高校校园安全系统流程图,可有效提高高校校园预警效能。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学者宋娟和任智霞(2012) 研究得出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分别从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即预防、应对、善后三个阶段进行心理干预。

在安全管理领域,杨正才(2010) 提出了基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基本理论的高校安全管理方法,从校园安全方针、校园安全总目标的制定到组织结构的成立、职责分配,查找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隐患(风险源),并对其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据此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最后对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其绩效评价,进而发现其不足即新的风险源,循环发展,改进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运行控制。这种先进、持续的系统是国内安全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针对高校大型活动安全隐患,孔祥海、罗雄兵、万敏等(2020) 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型活动越来越多、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组织流动性大、学生经验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套从活动策划、人员协调到活动反馈等模块组成的大型活动风险管理防范系统。 0lddQQ1dBVyFC2rVvo6VseroAMKE0+BHDsuWBRcQGRc8UafsJeqRdyd84vPeV+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