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意象九九

下面所列99个具有代表性的西藏意象构成了一部微型的西藏百科全书。西藏于你,将不再是陌生之地。

1.阳光: 因为离天空最近,西藏是最受阳光眷顾的地方,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2.布达拉宫: 由松赞干布创建,是拉萨的象征。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在拉萨,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这座雄伟的宫殿。

3.大昭寺: 寺内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又称觉卧佛,是整个藏区最受崇敬的佛像。大昭寺因此成了雪域的中心、朝圣者的重要目的地。

4.八廓街: 曾叫八角街,拉萨最古老的街道,著名的汇聚各地朝拜者的转经道,拉萨的地标之一。

5.六字真言: 源出梵文,汉字音译为“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转经的人们口中喃喃念诵的,转经筒和经幡上刻印的,差不多都是这六个字。

6.磕长头: “等身礼”的俗称,磕长头者匍匐冰雪沙石之上,口诵六字真言、三步一拜、每拜必五体投地,是西藏之旅中最震撼心灵的一幕。

7.转经筒: 内装有纸或布印经文,藏族人用转经筒来代替念经,除寺庙里的大经轮外,最常见的是手摇小经筒。

8.晒佛: 也称浴佛,传说是为纪念佛陀的诞生而设。雪顿节第一天,哲蚌寺里会举行盛大的晒佛仪式,场面极壮观。

9. 喇嘛教: 一般指藏传佛教。分宁玛派(因穿红色袈裟,俗称红教)、萨迦派(因寺庙围墙涂有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噶举派(因穿白衣,俗称白教)和后期的格鲁派(因戴桃形黄帽,俗称黄教)四大教派。新中国成立前,格鲁派为西藏的执政教派。

10.达赖/班禅: 达赖,蒙语“大海”的意思;班禅是“大学者”的意思。藏传佛教中达赖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班禅被认为是“肥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

11.活佛: 活佛的存在是藏传佛教不同于其他佛教派别的重要特征。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不准确,应译称“转世尊者”。

12.金瓶掣签: 清朝为减少活佛转世过程中的人为操纵,颁旨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抽签决定候选灵童里谁才是真正的转世者。

13.密宗: 又称藏密,仪轨复杂,需经金刚上师秘密传授。因其神秘性而多附会,武侠小说最爱用密宗双修法来说事。

14.欢喜佛: 明王拥抱一位赤身裸体的明妃接吻交媾,如此惊世骇俗的造型,竟是藏传佛教中的珍宝。不妨买一尊做工精美的带回去收藏。

15.莲花生: 藏密始祖,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身口意之三密金刚应化身。主持兴建了西藏第一座三宝齐全的寺庙——桑耶寺。

16.“ ”字符/藏语称“雍仲”: 武则天时代,定音为“万”。佛教徒按顺时针方向转,苯教徒按逆时针方向转。

17.风马旗: 俗称经幡,分蓝、白、红、绿、黄五色,在西藏无处不在。蓝色表示天,白色表示云,红色表示火,绿色表示水,黄色表示土。印有佛经咒文的经幡每在风中摆一次,表示向上天传达一遍经文。

18.玛尼堆: 藏语称“多崩”,指刻有经文的祈祷石堆,在藏地随处可见。信徒们每过玛尼堆都要放一颗石子在上面,作为一次祈祷。

19.长明灯: 有寺庙就有长明灯。信徒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就是给每一盏长明灯添酥油,边添边诵经,默默祈祷。

20.辩经: 喇嘛学习佛经的一种方式,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辩经过程中夸张奇特的肢体动作均有深奥的含义。以色拉寺的辩经最负盛名。

21.度母: 传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专门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以颜色区分为21相。绿度母为西藏地区的守护神。

22.转山/转湖: 藏区有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猴年转森林的习俗。传说吉祥法轮将转身之圣地冈仁波齐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在西藏,湖泊被称为“错”)定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据说,按此前往朝拜,福德不可限量。

23.神山圣湖: 朝拜神山圣湖是藏族人的人生目标之一。神山圣湖中最神圣、最受尊崇的是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

24.冈仁波齐: 冈底斯的主峰,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此山是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及古耆那教共同尊奉的“世界的中心”。

25.纳木错: 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羌塘草原上,因距离拉萨不算太远,几乎已成为来西藏旅游的人必去的景点。

26.雅鲁藏布江: 西藏地区第一大河,藏族人的母亲河,正如郑钧所唱,雅鲁藏布江有着把心洗清的能量。

27.牛皮船: 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的部分河段,至今仍能见到这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者可乘十余人,小者可乘三五人,速度极快。

28.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2022年公布的海拔最新数据为8848.86米。对登山者有着永恒的诱惑。

29.雪人: 喜马拉雅雪人曾名列“世界四大自然之谜”。有兴趣去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森林深处走一走,兴许会跑出来个雪人跟你打招呼呢!

30.南迦巴瓦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名山之首。屹立于雅鲁藏布江边,时光在它的额头静静安眠。

31. 墨脱: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安妮宝贝笔下的隐秘莲花,背包客心中的徒步圣地。(2013年10月,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32.唐卡: 即藏语“卷轴画”之意,内容以各类佛像为主,因容易随身携带和收藏,流行于西藏各地,被誉为“随身携带的庙宇”。

33.天葬: 因为不被了解,天葬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恐怖感,天葬台也一度成为一些猎奇者趋之若鹜的“景点”。

34.牦牛: 西藏特有的牛种,藏族人相依为命的忠实伙伴。人们喝牦牛奶,烧牦牛粪,用牦牛的皮毛做帐篷。近年来牦牛肉干成为超市的常客。

35.吐蕃: 吐蕃及松赞干布,代表着西藏曾经的辉煌历史。因为和汉族公主联姻的关系,内地人对吐蕃这个词有着莫名的亲切感。

36.香巴拉: 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被视为净土的最高境界,它只是一个宗教概念而非一个地理概念,与香格里拉并无关联。

37.猕猴变人传说: 传猕猴与魔女结合,为藏族人始祖。此传说暗合达尔文进化论,令人称奇。

38.格萨尔王: 口口相传,成就了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在半神半人的格萨尔身上,藏族人寄托了自己的全部英雄梦想。

39.藏袍: 藏族人常穿宽大的藏袍,用换穿法而不是换衣服的方式适应高原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平常右臂裸露,到了夜晚或天冷时,再套上右边的衣袖。天很热时,索性把两只袖子都放下来。

40.藏医: 为高原奇花异草、丰富矿藏和神秘宗教文化的共同产物。藏医神奇之处甚多,如对胚胎学的认识早于西医,对此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

41.藏羚羊: 罪恶的“沙图什”贸易,导致精灵般的藏羚羊濒临灭绝。影片《可可西里》为它唱了一曲挽歌。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名单。

42.藏獒: 排名世界猛犬之首,以它为主角的《藏獒》成了畅销书。昔日的传奇动物、高原英雄,如今已沦为千金难买的都市宠物。

43.藏饰: 藏饰包括项链、吊坠、手链、手镯、戒指、耳环等,材质主要是被称为“西方七宝”的藏传佛教七宝:金、银、红玉髓、蜜蜡(即上品琥珀)、砗磲(一种稀有的深海软体动物的贝壳)、珍珠、珊瑚。其绚丽诱惑着许多旅行者。

44.藏香: 藏香是西藏宗教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藏区之外,它成为情调的发散装置和保健用品。

45.藏刀: 藏族人的必备工具,也是最受游客青睐的藏式工艺品之一,可惜过不了安检。

46.藏语: 除了“扎西德勒”和“金珠玛米”(解放军),“羌”(青稞酒)恐怕就是内地人最熟悉的藏语了。

47.嘎乌: 嘎乌是银制、铜制小盒,内装小佛、舍利、经咒等。一般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圆或椭圆的,挂在脖子上,垂在胸前。

48.绛红袈裟: 在藏语中,“红”的转义是以其色与血肉相关联,引申为血腥和凶恶的意思。僧侣们穿绛红色长袍,披绛红色袈裟,表示卑贱和终生苦修的决心。

49.白色崇拜: 雪山、白云、羊群、冰川、乳汁、酥油、哈达皆为白色。在藏族人心目中,凡与白色有关的神山圣水都是拯救人类的神。

50.高原反应: 一个令西藏以外的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不知有多少人,带着对它的畏惧而来,又带着没有体验到它的“遗憾”而去。

51.红景天: 和SPF超过30的防晒霜一样,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也是进藏的必备物品。

52.冬虫夏草: 中医把冬虫夏草和人参、鹿茸并列为最上等的三大补品。昔日不值多少钱的西藏冬虫夏草,现在贵比黄金。

53.藏红花: 不是红色的,花色有白、红紫、淡蓝等。来自西亚和南欧的它进入西藏后成为驰名中外的“藏药”。

54.雪莲: 在西藏,雪莲太常见了,晒干的雪莲灰扑扑的,几块钱一颗。看武侠小说长大的人难免失望。

55.青稞酒: 藏语谓“羌”,由青稞发酵后酿成,味道酸甜,酒精度低。主人敬你青稞酒时,按照习俗应该“三口一杯”。

56.酥油茶: 最负盛名的藏族饮品,可以抗缺氧,原料为酥油、茶叶和食盐。酥油茶味道香醇,营养丰富,为藏族人每日不可或缺之物。

57.糌粑: 青稞晒干、炒熟后磨成粉状就成了糌粑,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粮。吃糌粑少不了酥油茶。

58.木碗: 西藏人把木碗比喻为爱人,形影不离,无论是喝酥油茶、青稞酒,还是吃糌粑都离不开它。

59.哈达: 生丝织品,普遍用白色。在西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都有献哈达的习惯,藏族人出门总要随身带上几条。

60.氆氇: 一种羊毛织品,可用来做藏袍、邦典(围裙)。

61.康巴汉子: 长相英武、目光深沉、辫梢盘着“英雄结”的藏族人。康巴世商是藏区各地寺庙的重要施主。

62.英雄结: 将黑色或红色的丝线与又黑又亮的发辫相互盘结于头顶,是刚武勇猛的康巴汉子独有的标志。

63.卓玛: 意为“仙女”,藏族最常见的女孩名字之一。常有这样的一家人,奶奶叫卓玛,妈妈也叫卓玛,女儿还叫卓玛。

64.格桑梅朵: 梅朵,藏语“花”之意。格桑花只生长在青藏高原,传说为格桑活佛所变,可以带来吉祥。西藏有很多名叫格桑梅朵的姑娘。

65.罗布林卡: 达赖的夏宫,也是西藏规模最大的人造园林。雪顿节期间演出藏戏,旅行者不可错过。

66.藏戏: 一般游客看不懂藏戏,但藏戏独特的服饰、舞蹈、音乐和面具,能使你从中领略到西藏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

67.热巴: 以米拉日巴道歌为内容,融歌舞、说唱、杂技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过去西藏的流浪艺人多以热巴舞卖艺为生。

68.锅庄: 最为知名的藏族舞蹈形式。在节日或农闲时节,藏族男女围成圆圈,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69.弦子: 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男女围圈共舞,姿态优美柔和,彩袖轻拂似细风托云,动作轻盈婉转。

70.雪顿节: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藏语意为吃酸奶子的节日。不但有藏戏看,还可看到最壮观的晒佛。

71.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 青藏铁路开通前西藏的大命脉。

72.青藏铁路: 2006年7月1日正式运行。它改写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也为进藏人士提供了新的交通选择。

73.高原红: 指藏族人腮边那两团红晕,也指2001年由3个藏族女孩组成、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演唱组合。但其实她们主要来自四川藏区。

74.《北京的金山上》: 最著名的藏族歌曲,后辈歌手如韩红、高原红组合都不约而同地翻唱它,旋律无人不知。

75.才旦卓玛: 最负盛名的藏族歌唱家。演唱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和汉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样拿手。

76.《洗衣歌》: 双拥晚会上歌颂军民鱼水情的保留曲目。

77.《阿姐鼓》: 《阿姐鼓》《央金玛》专辑中的西藏元素首次把西藏推向了世界,南方歌手朱哲琴因此往往被误认为是藏族人。

78.《回到拉萨》: 郑钧1994年写出《回到拉萨》时还没去过西藏,一曲唱罢,却不知打动了多少寻找精神家园的人。

79.《青藏高原》: 李娜的天籁之音让青藏高原再次成为都市人的向往。韩红也演绎过,但成为绝响的还是李娜版,哪怕她已经遁入空门。

80.《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这部作品志在小说形式的探索而不是描摹西藏风物,但因此前无人涉及西藏腹地,客观上仍然起到了宣传作用。

81.《西藏组画》: 陈丹青1980年完成的《西藏组画》至今仍不断被提起,人们正是从这组画中认识到了前所未见的西藏人形象。

82.《农奴》: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的电影,也是一部在影像上堪与世界优秀影片媲美的经典之作。

83.《走过西藏》:马 丽华的《走过西藏》使读者对西藏怦然心动。可以说,跑马观花所见的西藏,还不如马丽华笔下的西藏。

84.《红河谷》: 被西藏人认为是自《农奴》以来反映西藏最好的影片。人们相信所有藏族姑娘都跟女主角宁静一样美丽泼辣。

85.扎西达娃: 1985年以《西藏,隐秘的岁月》成名的扎西达娃之于西藏,就好比贾平凹之于陕西。

86.达娃央宗: 藏语意为纯洁的月亮。从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采集圣火到2004年在北京传递雅典奥运会火炬,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祥云”火炬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擎“潮流”火炬, 她与火炬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她是藏族独一无二的“火炬使者”。

87.多布杰: 著名藏族明星,导演们心中藏族汉子角色的第一人选。曾出演《红河谷》《尘埃落定》《可可西里》里的藏族人角色。

88.《西藏人文地理》: 影响最广、水准最高的涉藏民俗文化杂志之一。

89.《西藏生死书》: 如果对藏传佛教感兴趣,又打算去西藏,不妨看看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一本了解藏传佛教的入门书。

90.《喇嘛王国的覆灭》: 藏学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愿止于走马观花的人,建议找来戈尔斯坦的这本书钻研一下。

9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 以汉人身份而在西藏当上喇嘛,邢肃芝的经历本身就很吸引人,而且还和西藏题材相关,于是不出意料地畅销。

92. Lonely Planet:Tibet (《背包客圣经》)。 Lonely Planet 于2000年推出了西藏专刊,至今已经有无数国外游客在它的指引下进入了西藏。

93.扛大厢: 意为坐卡车车厢旅行。要做好面对灰头土脸、随时可能断路、坏车以及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的恐慌,女生最好就免了吧。

94.亚旅馆: 拉萨最早出名的藏式旅馆,离布达拉宫、大昭寺很近,晚上还可以就近泡吧。其留言板最出名。

95.八郎学: 曾被评为世界“十大山地旅馆”之一,声名远播。

96.玛吉阿米酒吧: 拉萨最有传奇色彩的酒吧,其传奇色彩来自以写诗著称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这是他和情人玛吉阿米幽会之地。

97.冈拉梅朵: 这家以“雪莲花”命名的酒吧,是目前在背包客中口碑最好的拉萨酒吧。

98.甜茶馆: 红茶熬汁再加入白糖、牛奶就成了甜茶。藏族人常去的甜茶馆,大多装修朴素,但却是融入藏族人生活的必经途径。

99.打阿嘎: 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它是将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而成。打阿嘎时十几个人的劳动场面像是一场歌舞表演。

——获授权改编自《新周刊》2006年第8期文章《西藏的99个意象》

拉萨河上的牛皮筏。 XbsW9Dzi7R4y0hV3MaccRYV/KEFvwvjqW8jRmnmVIwFILUGZtNGDra6f5i9wJr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