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凉州

武功军威

武威的历史源远流长,史册中有正式文字记载却是从汉武帝在此设郡开始的。在那之前,虽然草场肥美、人烟繁茂,却是匈奴人的领地,追溯到更早时期,还有乌孙、月氏、戎、狄等民族先后统治。因为文化的差异化发展,很多少数民族没有修史概念,甚至连文字都没有,匈奴就是其中之一。没有自己的文字,当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史书。因此,武威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文字历史,就要从河西四郡建立说起。

攻取河西,是历代中原王朝共同的心愿,而在汉武帝之前,每一个朝代都未能实现,大多只是采取怀柔与交好来处理胡汉关系。就连一代雄主秦始皇嬴政,对关外强敌也只能被动防守,不惜劳民伤财修筑万里长城,对于主动出击没有半点胜算。匈奴击败月氏称霸河西,一度还曾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政权稳固,冒顿单于公然挑衅汉朝皇室,刘邦刚死就写信给吕雉要纳其为妃,言语之间轻佻傲慢充满浓浓的调戏意味。冒顿单于之所以大张旗鼓侮辱吕后,就是匈奴强盛不将汉王朝放在眼里。当初刘邦亲率四十万汉军征讨匈奴都不是对手,刘邦死后匈奴自然更毫无顾忌,哪怕汉室一再退让,送公主和亲,用大量金钱与财物来换取和平,也依然满足不了匈奴日益膨胀的野心。

匈奴胃口越来越大,到汉武帝时再次兴兵来犯,武帝当时仍受窦太后掣肘,虽对匈奴行径早有愤慨,但被匈奴多年以来的淫威所慑,朝臣们纷纷上书建议沿用老办法继续求和。这一次,武帝没有妥协,他自信经过七代帝王的励精图治,汉王朝已经具备了亮剑的实力。结局正如武帝所料,汉军在卫青带领下完成“龙城大捷”。这场战役是汉帝国对抗匈奴的第一场胜仗,也是彰显大汉武功军威的开始。龙城战役给了汉王朝君臣无比信心,匈奴也意识到了汉廷已不同往昔,接连吃了几次亏后总算消停了几年。在此期间,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事件登上历史舞台。

武帝派遣使臣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同盟,彻底解除祸患,目标便是深受匈奴荼毒的大月氏。当年,匈奴攻陷河西,斩杀了月氏王并用其头盖骨做酒具,这是何等深仇大恨?然而,当张骞十年隐忍摆脱匈奴桎梏,千辛万苦找到月氏时,月氏人早已锐气尽失,他们不愿再遭受战争的洗礼,情愿蜗居一隅以求自保,匈奴的强大加之月氏人根深蒂固的恐惧思想,月氏对汉王朝提出的战略构想不抱任何期待。张骞黯然离开月氏,但他仍心有不甘。回到长安,已历时十三年。他的西域之行,所见所闻,让大汉君臣开了眼界,原来西域如此肥沃!从少年天子到盛年帝王,十余年间与匈奴的数次交锋中,武帝已然看到战必胜的光明前景,他要拿下西域,而前提必然是驱逐匈奴。

河西之战不可避免地展开了,年轻的骠骑将军挥戈西进一战成名,祁连山下,那场名垂千古的战役永载史册,以匈奴永久退出河西走廊、汉王朝设置四郡、疆域向西拓展一千多公里完美落幕。至于后来的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和亲乌孙,那又是另一个故事。武帝对和亲深恶痛绝,但还是派遣两位宗室女封了公主远嫁西域,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扩张疆土,把西域三十六国尽数收入囊中。在这个宏大的目标下,追击匈奴彻底解除边患依然非常重要,而大汉需要帮手来结成同盟。乌孙王主动上书请求和亲,与匈奴恃强被迫和亲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武帝欣然答应,且和亲公主刘氏细君,并非随意拉个人充数的无名氏,而是拥有皇室血统的宗室女。

史书记载,这位细君公主在乌孙的日子其实尚属优渥,即便乌孙王是个垂垂老矣的七旬老头,对细君公主还是以上邦公主尊着宠着。奈何乌孙王古稀之龄难以消受美人恩,细君公主嫁过去才两年他便无疾而终了。按照乌孙风俗,夫死子继,细君公主要改嫁新任国君,也就是她名义上的孙子。少数民族怪诞的婚嫁风俗,令深受中原汉文化熏陶的细君公主大为忧愤,她曾上书请求汉武帝为自己主持公道,但武帝一心只考虑如何“断匈奴右臂”,不但没有提出质问,还反过来劝说细君接受命运入乡随俗。对于一个饱受汉家儒学文化影响的贵族女子,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无法接受的,细君公主抑郁成疾香消玉殒,死时年仅二十岁,正是花样年纪。这位公主为汉王朝换来不到四年的乌汉交好,其间河西走廊作为汉王朝直通西域的桥头堡,逐渐安定下来,先后设置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已是汉家疆域图上牢不可摧的军事重镇,代表着大汉的实力与不断进取之意。

巩固河西出击西域,都离不开同盟支持。此时的大汉或许尚缺宝马良驹、能臣武将,但最不缺的就是公主。继细君之后,解忧公主嫁到乌孙,为君解忧担负起维系同盟收拢西域诸国的重任。作为和亲公主,汉代解忧公主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盛赞,称她的影响范围和历史作用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人物,即使后来颇具传奇色彩的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都无法与之相比。史书记载,解忧公主先后嫁给三个乌孙王,生育四子两女,她的长女还嫁给了龟兹王为后,令抗击匈奴的联盟体系更加牢固。解忧公主十八九岁和亲,直到七十岁才重返长安,她在西域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正是西汉王朝逐步统一西部的重要时期,这位拥有卓越政治才能的公主,积极活跃于西域诸国,配合汉朝遏制匈奴,努力加强和巩固汉王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并以此为基点联络和组织了西域其他国家一致对抗匈奴,实现了西域各族与汉族的联合,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汉昭、宣二帝接替之际,面对匈奴兴兵乌孙危亡时刻,解忧公主凭借高超的智慧与勇气,稳定西域局势,反败为胜,驱逐匈奴,牢牢守住了伊犁地区,为后汉版图的延伸立下不世功勋。不仅仅是解忧公主本人,她身边的女官冯嫽也是一位通晓经史精明多智之人,她辅助解忧公主持汉节奔走于西域诸国,深受各族人民爱戴推崇,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外交家。

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各国使臣与商旅们得以建立外交、互通商贸,保证丝路畅通繁荣,西北边疆安定是首要条件。综观汉唐以来中西交往历史,河西走廊在其中占有绝对分量,而武威处于走廊东段的要隘位置,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屏障与缓冲地带。即便在没有纳入大汉版图时期,丰美肥沃的谷水流域也是草原民族争相抢夺的重要领地,《史记》《汉书》中记载,匈奴右方王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侯王等七八个王。武威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今民勤县、凉州区交接地带的四坝乡三岔村筑休屠城作为王宫,即原始的姑臧城,又叫旧城。霍去病大败匈奴于河西后,浑邪王杀死摇摆不定的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人归附汉朝,就连休屠王的继承人也被当作投名状一并敬献给了汉武帝。休屠王世子金日磾后来成为汉室股肱之臣,以忠直大义流芳千古,成就一段忠君佳话,不知道浑邪王有没有悔不当初?

彼时,姑臧城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但武帝下令移民充边的举措,保证了姑臧繁盛依旧。《汉书》记载:“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汉武帝太初四年开。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七万多人口的一座城市,在当时算得上大城市了,要知道同期的京都长安城人口也才不过二十多万。姑臧隶属武威郡,是郡治所在,而武威郡隶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苍松、宣威共十县,以姑臧为治所。西汉时城址为姑臧旧城,到东汉搬迁到今凉州城的位置。对此历代史书均有记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明一统志》记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凉州城从很早时期就已经由四坝迁到了现今位置。

关于新城布局和规模更有说头。姑臧城被誉为中国皇都鼻祖,其建筑风格与布局在洛阳城和南京营建时皆为借鉴参考的范本。《资治通鉴》记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唐代武威郡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内城有七,人口稠密,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这个记述来自盛唐时期,而将凉州城增扩为七城的却是前凉张轨。

张氏家族称霸凉州奠定了五凉文化的基石,虽存世仅有七十六年,却在九世凉王的努力下,于乱世之中完成了凉州城的营建,为后世树立了皇城建造的基本模范,从传统建筑学的发展角度来评价,具有深远意义。对此,史学家也有明文记载,如胡三省所著《资治通鉴音注》里注释曰:“武威郡,凉州,治姑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张氏据河西,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余二城未知谁所筑也。”《晋书·索靖传》亦载:“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后当起宫殿。’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可见,凉州城规模化建筑的确起于前凉,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繁华之地。东晋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张氏家族在城中建有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永和二年(346)张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这些记叙中无不说明,那时的凉州城便是西北首府,王都宫阙不外如是。

不只是规模建制,凉州王都的奢华,在史书中也可追溯。段龟龙《凉州记》记载:“吕篡明光宫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玑为帘箔。”表明凉州城的王宫建造不亚于任何帝王规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奢华富有处以金玉为珠帘,足可说明当时的凉州有多富庶。同样的记载还出现在《三辅录事》卷二中:“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五凉时期,凉州王城的建筑有国王和王后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寝;有举行大典、宴请宾客和作为书斋用的堂、坊;有用于宗教信仰的观、寺、塔;有祈求平安、供浏览观赏的楼阁、池、台等,想来应该是兼具了精美典雅与富丽堂皇的高端建筑了。可惜,书中所描述的临渊池、闲豫池、灵泉池、万秋阁、紫阁、逍遥园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保存下来的灵钧台遗址、海藏寺、罗什寺、大云寺等建筑,依稀可寻昔日古建筑的特色。

武威的设置与得名,固然与战争和军事有关,历史上从古代到时隔不远的百余年前,也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惨烈时尸横遍野,血染黄沙,数千年深陷战火烽烟不休。武功军威听来豪迈激昂,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没有谁愿意活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岁月里,攻城略地的战争是帝王将相成就英名的利器,若有选择,将军与士兵们肯定也不想马革裹尸。尽管古代的武威从来都与铁马冰河、刀光剑影相捆绑,可人民期盼和平安宁、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与我们当下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武威历史上也有过短暂的世外桃源的祥和过往,那就是五凉时期,史称“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

自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原本处于荒凉边塞的凉州因为政治上相对稳定,反而成了逃避兵祸偏安一隅的地区,史书称“于时天下丧乱,秦雍之民死者十八九,唯凉州独全”。凉州刺史张轨治下的武威一带,是当时天下乱世中的“避难之国”,由中原前来凉州避难的人民之多撑起了一个政权的建立,在张氏政权数代经营下,凉州总共享受了长达六七十年的和平,这段岁月相当珍贵。之后,前凉于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武威郡再次陷入战火,人民在战争与短暂和平间惶惶然无所适从,快速交替的五凉政权令人眼花缭乱。武威一边经受战争,一边努力寻求安定,在这个特别混沌的朝代,还能缔造出影响深远绵延两千年的五凉文化委实算得上奇迹了。

武威郡设置于西汉,历经多个朝代,城市也是几易其名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换了许多次,地域辖领更是忽大忽小变化不定。北魏时因地理因素,改凉州为敦煌镇。太和十四年(490)复置凉州。西魏时分凉州西部置西凉州,即张掖,故张掖亦有西凉之称。北周时因处于西域的军事要地中,设置凉州总管府于此,武威郡治城市依旧叫作姑臧。隋唐时期,“州”已经渐渐成为二级行政区划,而不是汉代的一级行政区了。这个时候凉州地区的建制在“凉州”和“武威郡”之间不断变化,北宋天圣六年(1028),这里改为西凉府属西夏版图,还被当作西夏辅都来经营。元代时设永昌路。到了明代,凉州只是一个卫,隶属于甘肃镇治下,相当于县的建制。清雍正二年(1724)废凉州卫置凉州府,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民国初,全国废府,置河西道,后改称甘凉道。凉州这个地名开始消失了一阵,一直到2001年5月9日,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原武威市设立凉州区,“凉州”一名才重新出现。

武威,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中心城市。武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是国务院命名的对外开放城市,甘肃省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武威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葡萄酒城。2014年,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部委联合批准设立,成为甘肃省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同年12月,中欧班列“天马号”开通运营;201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上升到全省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层面。

现在的凉州,就是武威市,更狭义一点划分则指凉州区,但是武威人已经习惯了把武威和凉州等同起来。褪去昔日光环,历经贫苦艰辛,如今的武威再也不是那个梦里号角长鸣、马背驰骋黄沙滔天、说起历史一言难尽的古旧城市了。新时代里,天马故里重展雄姿奋起直追,以崭新的姿态昂扬向前跃马驰骋,成了一百多万武威人值得骄傲的美丽家园,也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览胜。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武功军威,汉武帝当初的傲视群雄、睥睨天下,如今才算是切实得到了彰显,“武威”的意义正在于此。 q6ljH6kWt7/Z+b5O0NI2ExBEff4yBIdXrZQxUwkuG+rKjZFs3wpv9G6ZcJYjKN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