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编的话
从跨学科视野理解“大变局”时代的全球秩序

这是由十个分卷构成的一部书,而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互不相干的十本书。虽然每一卷都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视角,包括不同的学科视角,因此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各分卷都是对主题的细化和展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书由来自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国际法、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40余位学者共同撰写,耗时多年且长达300余万字,因此需要交代的事情很多,然而篇幅本身已足够庞大,与其繁复累赘、画蛇添足,不如长话短说,仅就本书的研究目标、论述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略作说明。

一、研究之缘起与意义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看,国际秩序或内容更为广泛的全球秩序,其历史、现状与走向,是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最具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是国际政治研究始终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民族国家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自然也是世界秩序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是“国际秩序”,即主要与国家行为体有关、由民族国家交往互动所形成的秩序。然而很明显的是,当今世界的许多实际问题或现实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的范围,需要从“世界政治”“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等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加以审视。要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关注国家间关系或国家间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研究日益走向世界政治研究或全球国际关系学,相应的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研究也日渐发展,实为与时俱进的合理之举和必然趋势。

从现实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许多堪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便是就此提出的一个重大判断。这个大变局可能有多重含义,但核心是国际体系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迁,即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国际秩序观念及国际交往规则、规范与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一批新兴大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体系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秩序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要事态表明,国际秩序正处于某种调整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个背景下,国际秩序的走向再次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一轮围绕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竞争正在迅速展开。各主要国际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力图使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大调整的时代,新兴国家群体的崛起是这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战后以来,围绕国际秩序变革的斗争始终未曾停息,且出现过多次高潮,但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总体优势地位,改革进程步履艰难,国际秩序迄今主要反映的还是发达国家的权力、利益与价值偏好。因此,一大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冷战后的出现,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的崛起,为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在国际体系发生结构性变迁的过程中,新兴大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平的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处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中的佼佼者,是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中国学者更有责任从新兴大国的处境、需求和视角出发,就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所涉及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中国在其中的地位、目标与作用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论述框架与研究方法

国际秩序或全球秩序是一个涉及国内、国际、全球等多个层面,政治、经济、安全、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宏大主题和复杂问题,任何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研究路径或研究方法,都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只有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由于这个论题本身的重要性,有关国际秩序的研究论著即使称不上汗牛充栋,也可谓相当丰富,但总的来说还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其一是缺乏跨学科综合研究,一般都是各相关学科按照自己的学科思维和研究路径,就自己擅长或关心的某些方面展开独立研究,鲜有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其二是对具体实践领域的探讨还很不全面,一般都着重讨论传统的政治、安全或经济秩序问题,对金融、法律等重要领域或环境、能源、资源等重大新型挑战的关注还很不充分,对网络、外空、极地、深海等国际政治“新疆域”或“新场域”所涉及的秩序问题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其三是以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很少见。国外的相关研究虽然更为丰富甚至更为深入,但也存在许多类似问题,何况国外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和智识关切与我们大不相同,因而并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此,我们在研究设计上做了一些尝试,力图使我们的论述框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能够契合这一复杂主题本身的要求,更全面地反映国际秩序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议题,体现中国学者基于自身观察视角和价值关切所做出的学术努力。在研究视角上,我们主要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与视角,力图反映中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秩序及其变革进程中的处境、地位、作用与需求;在研究框架上,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将研究内容分为“历史考察→理论探索→议题研究→定量分析→战略思考”五个板块,并注意突出它们之间在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和层次递进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把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学-实证基础,以求获得逻辑与经验的统一;在研究议题上,除了讨论政治与安全秩序以及经济贸易与金融秩序问题,特别注意探讨国际政治学界过去较少讨论然而十分重要的国际法律秩序与制度规范问题,以及一些新兴政治场域和新兴战略领域的国际秩序问题。

总之,这是一项尝试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战略思考与微观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跨学科探索。

三、主要内容与各卷主题

本书的总体目标,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探讨国际秩序的理论、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基于对国际体系结构与国际秩序内涵的独立见解,本书试图从跨学科视野出发,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有自身特色的分析框架,其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一种结构,即多极三元化的政治经济结构;三类国家,即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发达国家;四个层次,即历史、理论、议题、战略;三大领域,即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经济贸易与金融秩序、国际法律秩序与制度规范。此外,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还涉及一个更为深层、复杂且影响无处不在的因素,即作为其思想与观念支撑的文化价值基础与意识形态格局问题。这显然也是本书主题必然涉及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没有采取集中论述的方式,而是在各卷相关部分联系具体问题加以讨论。

我们认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早已超越了冷战时期的两极二元结构(东西政治两极和南北经济二元),日益呈现出一种多极三元化结构,即政治上日益多极化(包含中美俄日欧等多种政治力量),经济上日益三元化(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发达国家三类经济水平)。就国际体系的力量结构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国际秩序观念与利益诉求而言,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群体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三分法尽管也只是一种粗略划分,但相对于传统的南北关系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法,可能更加贴近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现实。总之,我们有必要把中国等新兴大国视为具有许多独特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力量。与此相关,发达国家、新兴大国、发展中国家这三类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秩序观念与政策取向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或许是理解当今国际秩序稳定与变革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此而论,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实践中,如何区别对待和有效处理与这三类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等新兴大国目前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综合实力又明显强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甚至接近或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因此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它们在国际身份、发展需求与实际作用等方面可能具有某种可进可退、可上可下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在国际秩序的变革进程中既是一种独特优势,也可能意味着某些特殊困难。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种两重性的实践含义,有助于新兴国家合理确定国际秩序的改革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与作用,从而制定合理的外交战略,采用有效的政策工具。

本书内容由以下五个板块(十个分册)构成,它们在逻辑上具有内在联系,在研究层次上具有递进关系。

理论探索: 即第一卷《国际秩序的理论探索》。旨在厘清国际秩序理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重新界定和阐释,以及三类国家国际秩序观念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揭示现有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相关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价值与缺陷,特别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所蕴含的秩序观念、有关国际秩序的各种流行观点及其现实背景;最后着眼于新兴大国的理论需求与可能的理论贡献,为研究具体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秩序变革、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或理论说明。

历史考察: 即第二卷《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目的是联系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历程,厘清国际秩序的发展脉络,揭示当前国际秩序的历史根源、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总结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凸显新兴大国在“大变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卷旨在为“理论探索”提供经验依据,为“议题研究”提供历史线索,为“战略思考”提供历史借鉴。

议题研究: 包括第三卷《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概观》、第四卷《国际安全治理重大议题》、第五卷《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第六卷《国际秩序的法治化进阶》、第七卷《地区秩序与国际关系》。这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讨论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秩序、国际法律秩序以及地区秩序等主要领域的具体、实际问题。其中对环境、能源等新型安全挑战,网络、外空、极地等新兴领域以及作为国际秩序之重要基础的国际法律体系的探讨,也许是本书最具特色的内容。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只有弄清楚这些重要实践领域的现状、趋势、关键问题及其性质,才能明确变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定量分析: 即第八卷《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定量分析》。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新兴大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软硬实力方面的主要指标,了解中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中的实际地位与发展需求,在重要实践领域的能力和影响力变化趋势,从而为合理的战略设计与政策选择提供较为具体、可靠的事实依据。

战略思考: 包括第九卷《大国的国际秩序观念与战略实践》、第十卷《全球秩序变革与新兴大国的战略选择》。这个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对上述议题的归纳、总结以及实践应用上的转换。国际关系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思考中国等新兴大国参与塑造国际秩序的理念与战略时,还应该了解其他国家的观点与政策,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了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国际秩序观念、战略目标与相关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中国等新兴大国的战略选择。我们研究国际秩序问题,最终还必须联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回到当前中国自身的理念与政策上来。因此全书最后一章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实际上是对新时期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念和政策取向的一个分析和总结,故作为全书的一个“代结论”。总之,在思考中国等新兴大国推动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时,我们主张遵循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吸取历史教训、注意理论反思、针对实际问题、基于客观条件、做出合理反应。

最后,感谢40余位作者的鼎力支持和辛勤劳动。各卷的主要作者,如宋德星、肖冰、葛腾飞、崔建树、舒建中、蒋昭乙、毛维准、祁玲玲等等,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也是与我们长期合作的学术同道;许多同行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中肯和富于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金鑫荣社长、杨金荣主任和诸位编辑工作者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责任编辑官欣欣女士,她不仅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襄助我们这项困难重重、久拖不决、有时几乎令人绝望的工作,还参与了有关章节的撰写和修订。

此书的研究和写作,先后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这至少表明,此项研究本身以及我们的跨学科尝试,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然而国际秩序或全球秩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主题,且正处于一个重大转型时期。开放式的跨学科探索,其好处自不待言,但由于学科思维的不同,研究途径与方法的多元,观点上的差异乃至分歧也在所难免,对一些相关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无法、似乎也不宜强求统一。我们的初衷是跨学科对话,在基本宗旨和核心关切尽可能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学科的作者可以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在同一个论述框架内如何避免逻辑上的矛盾,如何更合理地求同存异,尤其是在核心概念和重要问题上尽可能形成共识,仍是一项需要继续努力磨合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由于此项研究本身前后耗时多年,研究内容复杂、时空跨度较大,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变化之大、变速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我们甚至还来不及仔细思考,遑论在书稿中反映出来。一些章节由于写作时间较早,文献资料或论断不免显得有些陈旧,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做一些更新工作。尽管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和思考不会结束,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此项工作本身却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因此,缺点乃至谬误都在所难免,许多观点还很不成熟,各部分的内容和质量也可能不够平衡。总之,较大规模的跨学科研究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虽然自不量力做了多年努力,仍然有事倍而功半之感,希望将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机会。敬请学界同仁和读者诸君予以谅解并提供宝贵意见。

石斌
2022年10月1日于南京 aXkjGtkTHo6mNVtyCwlVSwiny2LVIYVi9v0fsc7FrM/71GuO3J9rbjFGVOEQ9y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