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列御寇》

列御寇之齐:无能者无所求,与众不同不是错

《庄子·列御寇》中“列御寇之齐”的故事原文: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mào)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汝处已,人将保汝矣!”

列御寇也被称为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老子和庄子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一生不求名利、不进官场,只想潜心研究学问,在庄子的寓言当中大都以正面形象出场。在前面的《逍遥游》中,“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说的就是他。

话说有一天,列御寇到齐国去,走到半路就回来了。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井喷期。尖锐的社会矛盾,让无数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由此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的理论主张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需要推广和落实自家的主张。所以,当时的士人阶层就延续了周游讲学的风气,不断出差到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列子去齐国,应该也属于这种日常的交流学习。可是他为什么走到一半就要返回呢?别着急,有人替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话说,在回家的途中,列子遇到了伯昏瞀人。这个“伯昏瞀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隐士,很多经典中都曾出现过他的名字。不过,在这个故事中,“伯昏瞀人”只是为了阐述列子的思想而设置的一个“工具人”。

伯昏瞀人见到中途返回的列子,就问:“你为什么要回来呀?”列子说,他被一件事给吓到了。什么事呢?现在听起来似乎有点矫情。列子说,他曾到十家卖米浆的铺子里喝粥,其中有五家,一看到是他,就马上把粥端上来了,不仅上得快,而且还不要钱。

这事发生在一般人身上,高兴还来不及呢:“你看我人缘多好,这可是特殊待遇呀。”可是,列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因为别人特别优待他而感到惶恐不安,以至于,文人书生喜欢“自省”的毛病都犯了。

列子是怎么自省的呢?他认为:“一个人内心至诚的思想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从外表呈现出来。”有的人野心勃勃,有的人胸怀大志,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不寻常,就会高看一眼。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多少人想学都学不来,但是到了列子这儿却成了一块心病。他说:“别人一看到我,就被我的气势震住了。他们对我的尊重,比对老年人还多,这样做会折煞我、给我招来祸患呀!”

尽管列子在当时已经是很著名的思想家了,但为人低调的他,属于安贫乐道的人。所以,每当有店主对他毕恭毕敬,他的危机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就连那些无所图谋的、卖米浆的人,都对我刮目相看,更何况早已被国事累得筋疲力尽的国君呢?他们一定会交给我一些重担,让我帮他们建功立业的!”

原来列子是怕被齐国的国君看上,然后被委以重任——这可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所以他才走到半路就回来了。别人削尖脑袋都想博得的功名利禄,在列子眼里却成了洪水猛兽,这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啊!

可是,伯昏瞀人却不这样认为,他对列子说:“你的观察分析确实挺好的,但你也好自为之吧。我把话说下,人们肯定还会追捧你,你闲不住的。”

这里就存在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问题了。列子以为,只要自己不去凑热闹,就能拥有灵魂的清净,但伯昏瞀人一眼就看出,列子很难实现他理想的境界,因为列子掩盖不了自己的锋芒。只要他还在显露自己的才华,那么,来拜访他的客人就一定会络绎不绝,他想要的清净也就不可能达到了。

在生活当中,旁观者往往更容易看清楚我们目前的处境,而身在其中的我们自己,却更难对整个环境有客观的判断和认识。那么,伯昏瞀人的预测到底准不准呢?列子真的实现愿望了吗?

原文: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性,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fàn)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聊完之后,两个人就各回各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伯昏瞀人又去看望列子。一见家门口摆了很多来访者的鞋子,他就知道,列子家里一定是来了不少人。他拄着拐棍站在门口,想了想,转身就要走。

帮列子接待宾客的人,看见了即将离开的伯昏瞀人,就通报给了列子。列子一听,顾不上穿鞋,光着脚就跑出来,一边追一边喊:“你来都来了,也不给我留两句教诲就走吗?”

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是想告诉你,人们还会追捧你。可现在,事实已经摆在这儿了。当初我不是没提醒过你,可你始终没办法做到不让人们追捧。你这个人啊,就是太外露了,就算你想低调都低调不了。而且,你身边的人也不会提醒你,他们只会花言巧语地恭维你。你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样怎么能提高觉悟呢?”

这番话说得狠,简直要把列子的老底都掀翻了。忠言逆耳,一味说漂亮话的人,不是真贤人;而一直听好听的话的人,也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故事的结尾,庄子借伯昏瞀人之口,道出了一个世间的真谛:“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有技能的人,必然要受累;有智慧的人,经常会担忧;而没能耐的人,自然也没什么追求,其实这种人才活得最自在,就像一艘没有缰绳的帆船一样,在生活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这里面讲的“无能者无所求”,表面的意思是没有本事就没有追求,其实揭示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过超然物外的生活,就不要在人前显山露水、吸引别人的目光。这种境界,恰好契合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不知道是不是伯昏瞀人的话起了作用,后来列子隐居郑国40年,先后写了20部著作、百余篇寓言故事,总计10万多字,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奇闻逸事却很少,真正做到了低调中的低调。

也许有人说,我们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才华呢?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应该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而全面展示自己的价值吗?这就涉及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了。如果你把功成名就视为人生目标,那么当然要努力追求。可是追求的同时,你也必须承担其中的劳累、烦恼以及失败的可能。“无能者无所求,汎若不系之舟”这个说法给出的是另外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让自己陷入得失心的陷阱。——顺其自然、安之若命,因为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既然人生短暂,载不动太多企图,何不看开、看淡,把自己当作一个无能的人、一条不被拴住的船呢?

郑人缓托梦其父:自恋要适度,自大要不得

本节来讲讲《庄子·列御寇》中“郑人缓托梦其父”的故事。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很有才能,但就是思想偏执,总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结果搞得自己事事都很不如意。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又自恋的人。

原文:

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庄子:“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

说郑国有个名叫缓的人,在裘氏这个地方读书,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生,相当于一个学派的高级研究员。他不仅自己学习好,还能辅导自己的兄弟,甚至连堂表兄弟也受到他的影响发奋读书。

就像如今的高中文理分科一样,缓的弟弟虽然也是学霸,但缓却没有让弟弟和自己一样成为儒家学派的传人,反而因材施教,让弟弟追随了墨家学派。由于儒家和墨家的观点不同,兄弟二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缓的父亲,不知道是出于对小儿子的偏爱,还是真的笃信墨家的理论,只要是兄弟二人一吵架,父亲就站在信仰墨家的小儿子这一边,跟缓唱对台戏,搞得缓十分难受。一家人就这样在吵吵闹闹中过了十年。十年之后,缓或许是受气太多,内心郁结,也或许是因为在一次吵架中没发挥好,一时冲动,愤而自杀。

过了一段时间,缓的父亲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死去的儿子——缓。可是,父慈子孝的画面还没出现,缓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是我帮你的小儿子成功加入了墨家学派,可是你却不念我的好,这么多年了,连去坟上探望一下我都不愿意。你可知道,现在我坟上的柏树都结了果子了!”

缓的这番话,很明显是在抱怨父亲偏心:“我活着的时候,你不站在我这一边;我死了,你也不来看我。你就那么爱你的小儿子吗?也不想想,当初是谁培养他,帮他选了合适的专业呀?”

缓的这种想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种想法好像也可以理解,但是庄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意思是说,造物主赋予人们的不是才智,而是天性。缓的弟弟,天生就是研究墨家知识的料儿,缓怎么能把选专业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呢?这不是在贪图老天爷的功劳吗?

庄子又举了个例子,说:缓的行为,就跟有些齐国人挖了一口井等着喝水的人感谢自己一样。据说,有的人喝了水但没有表示感谢,这帮齐国人竟然气得跟人家打了起来。这种行为,可不是跟缓托梦抱怨父亲不感恩一样吗?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缓这样自恋的人并不少见。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自恋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都不自主地觉得自己很重要、价值很高,进而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我们现代社会允许适度自恋,因为它也有好的一面,能让人更加自信和乐观。但人的自恋要有一个限度,一旦超出了限度,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作用,这时候自恋就会变成傲慢与自大,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祸端。

庄子接着说:“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自以为天下人都应该感念自己的功劳,这样的想法,即便在有德之人看来,也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对那些掌握了自然大道的人来说呢?在古代人看来,这种妄自尊大、自恋无度,可是违逆天理要遭受刑罚呀!

如果像缓一样,只是夸大了自己功劳,那还算好的,怕就怕还有些人为了求一个好名声而不择手段。比如,曾有一位知名演员被学生们骂上热搜。他曾经以学霸自居,炫耀自己取得了博士学位,还被北大聘为博士后。可就是这样一位“学霸”却在直播中翻了车,连发表论文最常用的知网都不知道,因而被网友质疑学术造假。最后经过查实,他的论文重复率非常高,博士学位就这样被学校取消,母校的声誉和自己的演艺事业也彻底毁了。不仅如此,此事影响恶劣,教育部顺势严打学术不端,毕业生论文查重也变得更加严格。

本来是一位口碑不错的演员,可偏偏做出了学术造假的事情,还四处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就像庄子说的,违背自然规律,老天爷一定会严加惩罚。这又是何苦呢?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圣人能够顺应大自然的法则,不会违反事物的本性而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普通人呢,习惯了由着自己的本性去追逐身外之物,而不是顺应自然规律。

人们常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那么,自己的哪一方面是最难以战胜的呢?那就是虚荣、自私、懒惰等人性的弱点。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之恶,如果你不战胜它,就会被它战胜。天底下有多少人,该用心的事不去做,不该追求的东西偏偏要去强求,最后他们都会因为不能顺应自然规律而遭受惩罚。

而圣人呢?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该拥有的,哪些是自己不该得的。就像《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其中蕴含的生存哲理,就是遵从了道家学派顺应天命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命运也不同。老天爷赋予我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好好发扬;对于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勉强不来,那就算了。自恋有时候真的会把人带入歧途,放自己一马,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等到不良后果出现了再后悔。

庄子在故事的最后评论道:“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了解道还不算最难的事,不去谈论自己了解的道才是最难的。了解了道却不妄加谈论,这合于自然;了解了道却信口谈论,这属于人为。有些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为人情所动,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至人”。也只有到达这个境界,才能真正过上逍遥无待、自由自在的生活。

朱泙漫学屠龙之技:仰望天空更需要脚踏实地

《庄子·列御寇》中“朱泙漫学屠龙之技”的故事原文: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话说,从前有个叫朱泙漫的人,总想着标新立异,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于是,他变卖了全部家产,来到很远的地方拜师学艺。游历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叫作支离益的奇人。这人可不简单,他有一项别人都不会的技能——屠杀恶龙。朱泙漫觉得这手艺很酷,于是决定向支离益学习。朱泙漫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屠龙之技学到了手,兴冲冲地准备回家向乡里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却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无龙可屠。

这也难怪,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动物,还要想方设法地学习怎么杀死它,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荒唐也就罢了,还把家底赔了进去。这么亏的买卖,明眼人肯定不会上当,偏偏朱泙漫没有识破这个陷阱。是他不努力吗?不是的,他可专心学习了三年。是他不够热爱吗?显然也不是,能够倾其所有,只为学一门技术,还不够热爱吗?可是,为什么他最后学成了一个废人呢?归根结底,是他把努力用错了方向。在学这门技术之前,他没考虑实际的就业形势,也没考虑这项技术的社会需求,盲目上马了一个成本高昂的大工程,这才赔了个底儿掉。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首先,追求独特性或超前性的时候,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上的课外辅导班层出不穷。不少机构打着补课、兴趣拓展的旗号,进行超前教学、超纲教学,给一年级学生教三年级的内容,给三年级学生教五年级内容,还大肆宣传奥数竞赛、英语竞赛等高难度考试。这些教学内容,很多都是屠龙之技,不仅没有实际的用处,还扰乱了中小学正常的上课进度,在社会上制造了广泛的教育焦虑。“你不来上辅导班,我们就辅导你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宣传造势之下,学生们被迫学习了难度更高的内容,升学压力陡增。所学习的内容,要么会在未来的学校课堂上提供,要么根本无法应用于生活。一番折腾下来,可不是既费钱又费力,最后还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吗?

第二个启示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要脚踏实地。其实,很多人追求独特超前,并非受到外力驱使、不得不做,而是自发追求更高的目标。此时千万要记住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就拿很多年轻人创业来说吧,他们怀着一腔热血,脑门一热,就把父母的老本都拿出来投资自己的项目。既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也没有做扎实的实地考察,就召集几个好朋友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最后不仅自己梦想破灭,还连累父母也跟着揪心。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已经看到了人们的种种问题,所以编了这个小寓言予以警示。故事是假的,但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强调经世致用,并不是庄子一向的作风,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他还写了一句评论:“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圣人看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不会特别较真,能够给注定的、必然发生的事情留有一丝讨论的余地,所以他们与人、与世都没有什么争端;而俗人恰恰相反,他们常常用自己的偏见给尚无定论的事情一个假想的结果,或者非要针对一件小事而吵得脸红脖子粗,总之搞得纷纷扰扰、争斗不休。顺着内斗的发展趋势走下去,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争斗的支配。“兵,恃之则亡”,如果每天都生活在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不加以遏制,到头来只会自取灭亡。

用庸俗的心态去看待屠龙之技,有可能会觉得朱泙漫太蠢,也可能会觉得支离益办学资格有问题。但这都是俗人的偏见,圣人可以做到不那么必然,只是冷眼旁观,等待事情自然发展,孰是孰非自然一清二楚。如果凡事都那么较真——开班办学就一定要保就业,学习技能就一定要学有所用,倾尽全力就一定要有所回报,那么纷扰不找你找谁?

好吧……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庄子:所谓的寓意,各位体会体会就好,我还是想告诉你们圣人如何看待这些事……

原文: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这一段是说,普通人的心智,离不开交际应酬,把精神消耗在浅薄的事物中,还幻想普济天下、引导众物,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像这样的人,早就在茫茫宇宙中丧失了主心骨,被外在条件、内心欲望所限制,哪里能了解混沌初始的自然大道呢?只有那些境界极高的至人,才能让精神回归鸿蒙初开的原始状态,甘愿在一个虚空的世界里休眠,像水流一样自然流淌,清澈而又静谧。可悲呀!世人总是把心思放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一点也不懂宁静、自然和无为的妙处,真是太可悲了!

这句话简直太扎心了,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总会为一些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的琐事扰乱心智,拿得起,放不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庄子看着人们这样做很是无奈,于是就用了一个“悲哉乎”来抒发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正所谓:“神圣之后,不再快乐;快乐之后,不再神圣。”虽然我们依然强调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但对人的要求也更人性化了。只要生活得幸福、快乐,不改变善良的本性,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瑕疵,还是允许存在的。追求逍遥无待的境界,可以算作仰望星空;如果暂时还不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算是脚踏实地吧!

曹商舐痔:当虚荣心遇上了直男,很可能会被啪啪打脸

《庄子·列御寇》中“曹商舐痔”的故事原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guó)者,商之所短也;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癕(yōng)溃痤者得车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话说,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为了答谢他,给了他好几辆车当作代步工具。他到了秦国之后,对秦王百般献媚、千般讨好,很快就博得了秦王的欢心,于是秦王也赏给了他一百辆车。

车马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陆地交通工具,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日常的劳动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通常来说,四匹马拉一辆车,被称为“一乘”。曹商在宋王那里得了“数乘”已经很多了,在秦王那里得了“百乘”,简直是天大的面子。这个数量有多夸张呢?《战国策》中有记载:“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就是说,战国时期车马乘数过万的国家有七个,过千的国家有五个。这样算下来,曹商一个人就有上百套车马,都快赶上小半个国家了。

赚了这么大一票,想低调都难!曹商带着车马返回宋国,半路上遇到了庄子,掩饰不住得意之情,马上在庄子面前炫耀起来,说:“我以前在贫民窟里住着,穷到自己编麻鞋,饿得面黄肌瘦,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其实啊,我那是没有机会。你看,如今我不仅得到了咱们国君的青睐,还被秦王所赏识,从一穷二白到有了自己的车马,再到有了一个百十辆车的车队,效力于万乘之主才是我所擅长的事情呀!”

庄子一看,这哥们儿摆明了就是来炫耀的,于是不屑地回复道:“我听说,秦王生病的时候找来了很多医生,还许诺他们说:‘凡是能给他吸好脓疮、疖子的,就奖励一辆豪车;凡是能给他舔好痔疮的,就奖励五辆豪车;治疗的地方越是不可描述,奖励的豪车也就越多。’没想到呀没想到,曹商你得了这么多车,你一定给秦王舔痔疮舔得十分尽心尽力吧?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奖励呢?你这脏东西还是走吧,别在这儿吹牛了。”

庄子这话可以说是十分刻薄,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得到什么,必然也要有相应的付出,得到的越多,付出也就越大,这是大家默认的常识。有的时候,当事人可能无意于巨额的回报,但是好处到了手,还是难免让人怀疑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平时我们遇到这种人,也就是腹诽一下,背地里嘀咕几句;但是庄子却敢于直接硬怼,撕破炫耀者的虚伪嘴脸,简直大快人心。后来,人们便用“秦痔”来讽刺那些以尊严为代价换取财富的人。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难道真的有人会为了巴结讨好,而像曹商一样吗?别说,还真有,下面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话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子赵偃患有痔疮,大臣郭开经常为他舔痔疮止痒,因此赵偃对他十分宠爱。后来,赵偃继位,郭开便利用国君对他的信任,当上了相国,然后开始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导致赵国有很多人都十分怨恨他。

赵偃去世之后,赵迁继续任用郭开为相国。但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远不如前,名将庞煖(nuǎn)、乐乘、乐间都已去世,只有廉颇还流亡在魏国。秦国认为赵国已无强将,便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连克十余处重镇。

朝中一些大臣,建议赵王召回老将军廉颇。结果,郭开却觉得自己的权力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不顾国家利益极力反对,还说廉颇已经年近七十,人老体弱,连战马都上不去了。众臣纷纷质疑,便提出请大王派人调查。郭开见无力辩驳,只能默许,结果转头就用重金贿赂了那个使节,最终打消了赵王召回廉颇的想法。

后来秦赵两国开战,赵军在武安君李牧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使得双方陷入鏖战。秦王嬴政得知前方战事陷入僵局,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一致认为,若想攻克邯郸,首先得除掉李牧,而除掉李牧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离间计:赵王宠信的郭开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郭开最大的弱点就是贪财,只要用重金贿赂,就能设计让赵王罢免李牧。说干就干,嬴政遣大夫王敖带一万两黄金潜入赵国,收买了相国郭开。郭开得了万两黄金,大喜过望,早已把赵国的存亡抛到九霄云外。他入朝面见赵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预谋叛赵,并声称他的门人从咸阳盗得李牧谋反的证据,拿出了秦国人伪造的李牧写给秦王的书简,交给赵王。赵王不分青红皂白,即刻下令罢免李牧的兵权,后来还派人趁李牧没有防备的时候将其杀害。一年后,赵军全线溃败,秦军一举拿下邯郸城,俘虏了赵王。直到此时,赵迁才知道他最信任的相国郭开,原来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郭开作恶时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间谍王敖潜入赵国的时候,他曾就谗间廉颇的事问郭开:“你不怕赵国灭亡吗?”郭开的回答是:“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为泄一己私愤,竟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就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之人的逻辑。

知道了这个历史事实,我们再回头看“曹商舐痔”的寓言故事。庄子的话,听上去有些穷酸嫉妒,但他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连尊严都可以不要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鲁哀公问颜阖:伪善的人不能治国,有私心的施舍不如不给

《庄子·列御寇》中“鲁哀公问颜阖”的故事原文: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

曰:“殆哉圾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与?予颐与?误而可矣!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难治也!”

话说有一天,鲁哀公问颜阖:“我觉得孔子十分有才干,我把他当作国家栋梁来依靠。你看,这样的话,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就有救了呀?”

颜阖一听,连忙说:“您可打住吧,要是真的让孔子当大官,那可危险了。他这个人特别会美化自己的名声,说话不着边际,追求华丽辞藻,把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讨好民众,他还会做一些扭曲心性、矫情做作的事,却不知道这些事情早就失去了可信性。让这种人当大官,百姓只会纷纷变得伪善,真能算是把国家管理好了吗?为了后世子孙考虑,还是尽早放弃重用孔子的打算吧!”

批评孔子和儒学是《庄子》外篇和杂篇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批评的理由也大致相似,就是认定儒学教条偏离了人的自然天性,容易让人产生虚伪、说空话的习惯。百姓如果都按照儒学提倡的价值观行事,就会为了面子好看而昧着良心假客套,还会打着礼仪旗号执行各种繁文缛节,比如见了长辈该怎么叩头,见了上级该怎么行礼,在晚辈面前该作何姿态,等等。这些看似礼貌的客套行为,经常会把原本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弄得很生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得挺累的。如此内耗的社会,无论对百姓还是对君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鲁哀公问颜阖”这个故事中,庄子的代言人颜阖,看到了儒学自我包装的一面,认为孔子华美的语言修辞,只不过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把细枝末节的东西当作重要的,相应地也把真正重要的东西掩盖了起来。这样的做法,只能在精神上控制民众,无法真正打造一个和谐社会。于是,颜阖这才强力劝阻鲁哀公。

在故事的最后,庄子还做了一番点评。

原文: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做了好事、施与人恩惠,然后念念不忘,迫切地等待别人的表扬或者额外的回报,这不是天道。天造福于人,从不需要念叨,也从不奢求回报。施恩图报的行为,连最重视利润的商人也瞧不起。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对外在皮肉的惩罚,来自金属做成的刀斧或者木头做成的枷锁;给内心世界施加的刑罚,则是来自精神的烦恼和行动的过失。

“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小人受到皮肉之苦,是来自刑具的拷问;小人所受的内心煎熬,则是阴阳不调所造成的。“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只有真人才能免于内心与形体的双重惩罚。

对于做了好事要不要求回报这件事,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有人觉得做了好事求回报是有偿服务,就算不上做好事了;也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如果大家都认为做好事不应该得到回报,那么就容易冷了热心人的心,久而久之就不再会有人做好事了。

庄子为什么要在这里讲这个话呢?联系前后文,也许含有这样的意思:儒家对于美德的大力提倡,使人们做点好事都会产生求回报的浅薄功利动机。这种图报的动机,与做了坏事怕报应表面上不同,但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内心承受的刑罚。而内心的痛苦煎熬,与肉体承受的桎梏镣铐是一样的,都会损伤人的天性,让人无法逍遥无待地生活。而真人、至人呢,他们的内心不受外物的影响而动荡,他们不居功、不惧过、不求名利、不避灾祸——这才是理想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作者要提“商贾”两个字呢?因为在人们心中,商人普遍是见利忘义的,毕竟他们从事的就是钱物交易。如果连商人都瞧不起你了,那这种做法真是低劣到一定程度了。其实这只是道家的看法,毕竟他们崇尚的是看淡身外之物,在做事求回报上,儒家是有另一番观点的。

在同时期的鲁国,曾经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面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把人赎回来,就能得到国家赔偿。有一次子贡从国外赎回一个人,却拒绝了国家赔偿。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向国家要赔偿,并不会损伤你的德行。如果大家都不要赔偿金,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赎回遇难的同胞了。”对于人性,孔子真是了解得很透彻了,对人们行为上的要求,也不像庄子那么清高。

所以,对于做好事求不求回报这件事,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受帮助的一方的确想报答,欣然接受也未尝不可,这也算是双赢的结果。只要不是借机敲诈,或者故意为难对方,还真没有必要上升到“商贾不齿”的地步。

如果说施恩不图报是一种胸怀,知错必改是一种德行,那么还有一种涵养,就是看破不说破。对于那些施恩图报的人,庄子说:“即使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交往,内心也是瞧不起的。”虽然庄子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人的不齿,但是如果必须要共事,还是会和谐相处。

有人说,这难道不是虚伪吗?明明对这个人瞧不起,还要跟他一起共事。如果有这种想法,往往就是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与人交往是避免不了的。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共事了,那么你在这个社会将寸步难行。

如果我们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可不可以呢?这个最好是根据情况来决定。有的人跟你亲密,又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你可以真诚地实话实说;如果你跟对方交往并不深,又想指导别人,就很容易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最后,不但没有达到你想改变对方的目的,还可能连朋友都做不了了。

而且,指出对方的问题,还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场合。比如,原本对方愿意接受意见,可你却选择了不适合的场合,将事情挑明,就很容易让人下不了台,以至于伤害了双方的感情。而且,当你想说明一件事的时候,还要考虑周围人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一个遇事考虑周全、做事得体的人。有一次,平儿丢了一个手镯,她查明是宝玉的丫鬟坠儿偷的,但是考虑到宝玉的面子,以及王夫人和贾母的看法,她主动承担了责任,说这个坠子是自己掉到雪堆里了,如今雪一化,又找回来了。这样一来,既顾全了宝玉的名声,也没让王熙凤继续追究。事后,她又找了个机会,把这个手脚不干净的坠儿打发走了。

平儿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大事上头脑清醒,在小事上也不必较真。圆满地处理事情,比追究真相更重要。这也是为何庄子虽然说明了对“施恩图报”的人不满,也没有教人不要跟这种人打交道,只要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原则上不出大问题就好。

人心险于山川:面对复杂人心,要学会察言观色

本节来讲讲《庄子·列御寇》中关于“人心险于山川”的论述。

原文: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xuān)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这一段论述的发言人,是外篇和杂篇中庄子的主要批评对象——孔子。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了解人心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为啥这么说呢?天时毕竟还有春夏秋冬的更迭、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可是人呢,容貌被重重遮挡,情感被深深隐藏,真是难以捉摸呀!就比方说,有的人,貌似很老实敦厚,内心却很傲慢骄横;有的人,看上去像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其实心术不正还不如年轻人;有的人,外表圆融通达,内心却刚正坚毅;有的人,外表坚强果断,内心却散漫懈怠;有的人,看着是个慢性子,内心却很强悍急躁。这些都是人性表里不一、复杂多变的表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这里,孔子列举了五种常见的伪善现象,说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继续说道:“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所以说,在仁义道德的遵守方面也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常常争先恐后地效法仁义,就像口渴了就想喝水一样积极;他们看似可以为了仁义而献身,但真有什么考验降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抛弃仁义,像逃离烈焰炙烤一样迅速。这摆明了就是伪君子呀,跟所谓的“仁义”不是完全相反的吗?

那么,识别出了伪君子,要怎么办呢?《论语》里讲“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如何做。于是,庄子安排孔子讲出了九种识人之道。孔子继续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所以说,君子常常让人到远处办事,再观察这个人对自己是否忠诚;让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做事,再判断他是否尊重自己。“烦使之而观其能”,君子常常把困难的事交别人去办,观察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向某个人提出问题,判断他聪不聪明。“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给别人一件紧急的任务,看他守不守信用;把财务大权交给这个人,看他是否清廉可靠;告诉这个人危难的处境,看他能否保持高尚的节操;故意把某个人灌醉,看他在醉酒的情况下会不会失态;故意把某个人安排在男女混杂的地方,看他有没有起色心。孔子说“九征至,不肖人得矣”,这一通测试直指人性当中最底层的阴暗面,如果这九种征兆一一应验,那么一个人的能力、秉性、资质到底如何,也就考察得一清二楚了。不好的人一定会原形毕露。

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条件用这么多的方式去考察一个人,但是察言观色的方法总是有的。比如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的,也许性格很开朗,但多少缺少点公德心;遇事喜欢计较得失的人,心胸一定不够宽;喜欢巴结领导、拜高踩低的人,一定得失心重。晚晴名臣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也曾教人如何识人,并且总结出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三种人:与人交谈魂不守舍、和人交往不露心迹的,不值得付出真情;当面赞扬背后说人坏话的,绝不能跟他共事;生活散漫做事不可靠的,也不适合做朋友。

这些识人待人之道,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难免会有粗浅简单、迷信教条之嫌,似乎不像是庄子这种为人清高、眼界开阔之人会关心的;但是从反面来想,庄子生逢乱世,或许已经见识过太多嘴上一套、行动又是另一套的人,早已不对人性抱有幻想,才会求诸外部,向“无何有之乡”寻求逍遥自在。

扯远了。那么,在庄子眼里,适合做朋友的谦谦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原文:

正考父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而夫者,命而吕巨,再命而于车上儛(wǔ),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

宋国的一位士大夫,名叫正考父。这个正考父,在第一次被任命为士的时候,逢人便弓着背,鞠躬以示尊敬;升任为大夫之后,更加谦卑恭敬,鞠躬的角度也更大;等他到了公卿这个级别,恨不得俯下身子给人磕头。上街的时候,要是碰上对面来了个人,他就会赶紧让开大路,顺着墙根走。行为这么严谨,谁还敢做出格的事啊?

正考父的做法是有一点点夸张的,见人就趴下,也太卑微了。但是庄子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个人身份越高,姿态就应该越低。目的就是想要告诫人们,不要身份一上来,思想就飘了。

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还是“飘”的人更多。在讲完正考父的故事后,庄子就说了,如果这些事发生在凡夫俗子身上,他们一开始会有点小骄傲,然后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等到成为卿这样的高官时,他们就会对人吆五喝六、谁也不放在眼里了。

常言道,越没本事的人脾气越大,而本事越大的人,反而脾气越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的修养越高,越儒雅低调。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也在《道德经》中提出过相似的观点,认为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不喜欢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

但是“自我表现”和“自显高贵”都是人们通常爱犯的毛病,比如朋友圈里的炫晒一族,总想从别人的羡慕和肯定中得到一点心灵的慰藉。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反倒是内心自卑的体现,仿佛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身外之物的加持,就再也没有什么能让自己感觉自信的东西了。

这一段整体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识人和做人。识人是一种本领,需要依靠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眼光;至于如何做人,就需要我们提高个人修养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内心永远有一片美好的风景,不被外界的风雨所磨蚀,也不因人生的坎坷而失色,这样的人生才是真的精彩。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自作聪明的人还是收敛一点吧

《庄子·列御寇》中有关“穷有八极,达有三必”论述的原文:

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pǐ)其所不为者也。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缘循,偃佒(yǎng),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

这一节研究的是人们“主观臆断”的问题。庄子说:“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德行、培养心眼;等到心眼多了,就容易对事物主观臆断,而这种主观臆断必定会把事情搞砸。

“睫”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指生理的眼睛,而是心灵的眼睛,俗称心眼。这里的心眼更偏重那种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精明,多少带一点贬义。心眼多的人往往喜欢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事情的好坏,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所以才会主观臆断。而这种主观臆断往往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最后把事情搞砸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正有德的人不是这样的。西晋玄学家郭象给这一段作注释的时候说:“夫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也。”真正有德的人,能够很快地认识到客观规律,但他不会自以为是,不会认为自己掌握了世间唯一的真理。

接下来,庄子具体分析了一下导致失败的原因:“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招惹凶祸的器官有五种,分别是心、耳、眼、舌、鼻,而内心的谋虑是祸害之首,因为它会自以为是地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这里的“自好”,就是自以为是的意思,和上面的“内视”一样,都是主观上觉得自己有道理。仅仅是觉得自己有理也就罢了,他还用自己的理论去诋毁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这不是摆明了要跟人吵架吗?如果再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真要给自己招来祸患了。

如果用心理学词汇来形容这种人,那就是“偏执”,抓住自己的观点不放,很难被别人改变。我们也常管这种人叫“杠精”,就是喜欢抬杠的人,遇事非要跟人争辩,别人不停止,自己也绝不住口。这样的人,通常是不受人喜欢的。

思想偏执是祸患,这一点好理解。但是,耳、眼、舌、鼻怎么也成了人们招惹凶祸的源泉了呢?这就要引申到人们如何摄取外界信息上。耳、眼、鼻是人们最常用的感觉器官,我们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再用嘴说出来。而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相,如果自以为得到了真相,想法就会出现偏差。更有甚者,有时候听到了不该听的,看到了不该看的,也会把我们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无意中得知了别人的秘密,不管是不是守口如瓶,别人都会产生戒心。这也同样是一种祸患啊!

明白这些器官都是我们祸患的源泉,就要尽可能避免,比如少打听别人的私事,少窥视别人的秘密,古人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这个意思。你以为你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殊不知灾祸也在随之降临,最后落得“好奇害死猫”。

庄子看透了这点,也为人们的行为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穷困窘迫有八个方面的端倪——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靓丽、勇武、果敢,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比别人强,就会被别人使唤,导致自身辛苦贫穷。

在这里,庄子主要是在告诫那些先天条件比较好的人,老天爷已经很眷顾你了,你就自己偷着乐吧,别总仗着自己外在的优势自高自大,这样很容易给自己拉仇恨。如果你明明很优秀,还表现得很谦恭,那办起事来肯定更顺利了。

那么现实中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呢?庄子说,通常情况,一个人如果自恃聪明,势必喜欢炫耀;勇猛躁动的人,肯定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如果到处倡导仁义,对别人指指点点,也很容易被人责难。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一个自恃聪明的人,多次在曹操面前卖弄才华,中学课本里的《杨修之死》就是讲杨修如何因为耍小聪明、在曹操面前抖机灵而被曹操厌恶,后来被曹操找了个机会问斩的。像杨修这种人,看似聪明,实则肤浅,根本没有掌握为人低调的奥妙。

同为三国时期的张飞,虽然骁勇善战,但他有个毛病就是脾气暴躁,非常不体恤下属,动不动就拿鞭子抽打士兵,弄得下属意见很大,张飞也没少因为暴脾气给刘备惹事。不管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当中,都记载说,张飞是被属下给杀害的。所以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杀身之祸降临。

那么,倡导仁义是不是就可以落个好名声呢?那也未必。庄子说“仁义多责”的意思,就是说你总教育别人,别人也会很讨厌你。谁都有弱点,谁都懒于改变自己,如果你硬要拿仁义礼法那一套让别人遵守,也挺招人烦。什么事情适度就好,如果你有些事做得不好,我可以提醒你,但不会去强迫你,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行事风格,太死守教条的话也不好。

庄子说“达有三必”,通达顺利有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顺应他人的要求;对他人谦恭有礼;懦弱窘困,一副不如别人的样子;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一定可以事事顺利。

正所谓物极必反,个体的优势条件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困厄。同样,个体的不利条件也会可能把人带入光明大道。“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太聪明了容易外露,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太讲究谋略会使人内心狭窄;不如用智慧去理解生命大道,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理解了天地宇宙之大生命的人,可以做到顺应自然、物我合一;理解了你我个体之小生命的人,也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探骊得珠:飞来横财的背后都有大风险

《庄子·列御寇》中“探骊得珠”的故事原文: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wù),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

话说,有一天,庄子在路上遇到一个拜会过宋王的人。宋王出手阔绰,赐给了他十辆马车。这个人领了赏自豪得不得了,于是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就给他讲了这个“探骊得珠”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家人,住在河边,以割芦苇编草席为生,日子过得非常穷苦。有一天,这家的儿子在河边游泳,往河底深处游的时候,捞到了一枚非常稀有的宝珠。儿子把宝珠带回家,拿给父亲看。

父亲却说:“快拿石头把这颗珠子砸碎吧!”儿子大惑不解,如此稀有的宝珠,别人求都求不来,如今到了咱们家,为啥要毁掉呢?父亲接着说:“深渊的底部住着一只黑色的巨龙,这颗价值千金的珠子原本藏在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得到这颗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知道珠子在你手里,你还能活下去吗?”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叫作“探骊得珠”。“骊”在古汉语中表示黑色的马,这里代指黑色的龙。在骊龙的颔下,也就是下巴下面取得宝珠,比喻冒着极高的风险获得极大的利益。故事中的父亲,显然是在告诫儿子,不要为财富拿生命开玩笑,与其铤而走险占有财宝,不如不要这些身外之物。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们知道,他一向讨厌得了便宜卖乖的人。上次那个炫耀秦王赠车的曹商,就被庄子好一通怼,说他一定是给秦王舔了痔疮,才得来如此厚重的奖赏。这次,他也没有放过炫耀宋王赠车的这个人。

庄子说:“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眼前,宋国危机重重,危险程度堪比深渊。同样,宋王凶残暴虐,比深渊中的黑龙还要危险。你能得到这些车马,一定遇到他犯糊涂的时候了。假使宋王突然清醒过来,回想自己脑子一热,对你如此慷慨,难说不会让你粉身碎骨呀!

这里说的宋王很有可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康王。据记载,这个人仪表堂堂,“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勇武,甚至曾用鞭子抽打土地、砍掉土谷神庙,扬言说“我的威力能降服天下鬼神”。宋康王的确称霸一时,《史记》上说:他向东出发攻打齐国,得到了五座城池;向南出发打败楚国,拓展了三百余里土地;在西边战胜魏国军队,又收复两城;还灭掉了滕国,占领了整片区域。国力鼎盛的时候,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无所不能的君主,对自己国家的百姓却施行暴政——他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搞得宋国百姓都非常恐慌,诸侯之间都用“桀宋”来称呼他,说“宋康王一定会干出他的祖先商纣王干过的事”。

背景知识补充完了,你可能也就明白了,庄子用“探骊得珠”的故事,告诫这个从宋国领赏回来的人:别看宋康王称霸一时,你以为得到了他的赏识就可以平步青云,其实这是个暴虐无道的家伙,比骊龙还要危险。万一他突然明白过来,后悔了,想把你的马车要回来,他一定会有办法,保不齐治你个罪,或者直接用武力把你的财产没收,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表面是说意外之财贪不得,但更深一层的意思,还是要教人们看淡金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很大一部分焦虑都源于金钱,为了金钱透支身体,甚至因此而英年早逝的也屡见不鲜。尽管我们不反对大家努力赚钱,但是还要把握好度,在身体和条件允许的情况,更多地去关注亲人、享受生活。

庄子拒聘:看淡身外之物,安享自由之身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庄子的很多文章,对他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好像还没有好好介绍过他这个人,这一节就通过“庄子拒聘”的故事了解一下他是怎样一个人。

庄子,姓庄名周,生活在战国的中后期,出生在宋国蒙邑。他早年学习儒家思想,后来接触到老子的理论,就转身钻研起道家思想来。他虽然在文学和思想上都很有建树,但是一辈子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

史书上记载,庄子曾经在家乡担任过漆园吏。那漆园吏是一个什么头衔呢?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漆园是蒙邑内部的一个地名,庄子曾在此做过管理员;还有一种说法,说庄子在蒙邑做公务员,主要负责与漆有关的工作。总之,不是什么重要岗位。

与庄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好朋友惠施。我们在讲《逍遥游》时讲过,惠施在魏国担任相国,不仅帮助魏惠王制定法律,还积极主张各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政治上相当有作为。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研究思维形式和名实关系,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名家学派。

《论语》里有一句话,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有余力就治学,学有余力就做官。惠子可以说是这句话最好的范例。这样一比,庄子既没有在学术上开宗立派,也没有什么政治成就,怎么配跟惠子成为朋友呢?

不是这样的。对于仕途,庄子不是求不得,而是不想求。

原文: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相传,楚威王曾派两位官员找到庄子,请他出山为官。结果,庄子却说:“子见夫牺牛乎?”你见过那些准备用作祭祀的牛吗?“以文绣,食以刍叔。”身上披着绣花锦缎,吃的是上好的草料和豆子。“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等到牵入太庙之后,它就要被杀掉用于祭祀了。这个时候它再想做一头自由自在、没人看管的小野牛,还有可能吗?

这段话应该说回复得无懈可击:你以为那头披红挂彩、美食管饱的祭祀牛,是在享受人生吗?其实等待它的是被杀的命运啊,而且等你清醒过来想恢复自由身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也许有人说,难道给王当臣子,就一定面临这样的厄运吗?难道就没有可能飞黄腾达吗?这种情况当然不是没有,但要分人。庄子本身就是一个看淡身外之物的人,金钱、名利、地位,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与其汲汲以求,不如安之若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文化人。他可以随意评论朝政,但绝不走进诸侯争霸的牢笼,不做乱世的奴隶。

相比于外在的名利、地位,庄子更看重人心灵层面的自由,以及精神状态的富足。他时常用一种轻视现实、躲避矛盾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从社会责任来说,这当然是消极的、没有担当的。按照其他学派的观点,生逢乱世,你就应该有所作为,让世界不要混乱下去,但是庄子不这样看问题。

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应该向内寻找解决方案,掌握内心主导权,让内心安定平和、不受外界干扰。如果名声是干扰因素,就忽视别人的辱骂与赞美;如果财富是干扰因素,就嘲笑巨额财富是用尊严换来的;如果地位是干扰因素,就索性什么官职都不要,从根上斩断被限制自由的可能性。

这样的思考方式,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名士陶渊明,年轻时的他,一边想济世安民,一边又洒脱不羁,但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的仕途屡不得志。人到中年时,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个小县令,以此来养活一家老小。但是面对上司的索贿,他却愤然辞官,并表达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就是回家种地,也不愿意与你们同流合污。

还有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胸怀壮志,年轻的时候,研修过道家经典,手执一柄长剑四处优游。他有过短暂的宫廷生涯,被唐玄宗亲自迎入宫中,担任翰林待诏,明明比其他文人更有机会一展抱负,但是因为喜欢喝酒,酒后狂放不羁,结果被玄宗评价为“此人固穷相”。其实,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即便进入了宫廷也学不会夹起尾巴做人。只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抒发真实的想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而20世纪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因素来自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李约瑟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像庄子这种又真实又坦率又自由洒脱的性格,确实是人类性格特别是中国人性格中的可爱因素:我只遵从我的内心,我不愿意做的事,就算是诸侯请我去做也不行。

尽管道家学派的思想很受人们喜爱,但是真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却不是很多。只有那些有慧根又性格相合的人,才能体味到道家的精髓并且付诸行动。更多的普通人,只能一边憧憬这种境界,一边转身融入现实社会的洪流中。

我们学习庄子思想的目的也在于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思想去修炼,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将越来越有能力与自己和解,越来越接近真正自由的思想境界。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庄子穷困了一生,也寂寞了一生,他不肯仕进,并挖苦权贵,他的言行里映射着他的潇洒与放达;然而,最终取代他毕生沉寂的,是永久的辉煌。”

庄子以天地为棺椁:回归自然才能算厚葬

庄子对生命的态度,一直是很超脱的。那么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思想境界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庄子·列御寇》中“庄子以天地为棺椁”的故事。

原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故事说的是,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东西做陪葬,把葬礼办得隆重一点。可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玉璧,把星辰当作珍珠,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的陪葬品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还用得着这些东西呀?”

葬礼对古人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死者自身的面子,还被认为与家族命运有关。儒家就非常重视丧葬,认为人死之后还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存在,认为对父母实行厚葬,不仅是一种孝道,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逝者灵魂的庇佑。

庄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战国。由于战乱频繁,百姓四方流徙,为了便于寻觅亲人埋葬之处,人们自然采用了易于识别的“封土为坟”的葬制。“封土为坟”并非一抔黄土就把人埋了,而是先用棺椁装殓尸体,放入各种陪葬品,然后再下葬。

战国时期的贵族阶层流行厚葬。庄子虽然算不上公卿贵族,但好歹也有不少追随者,即便没有金玉珠玑,至少也有能力把陪葬品准备得体面一些。可是,庄子偏不,硬生生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曝尸荒野,还把这种方式定义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星辰为陪葬品。

庄子的学生当然要反驳几句:“我们担心的是,如果直接以天地为棺椁,会引来乌鸦和老鹰的啄食。”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庄子主要在宋国、楚国一带活动,也就是今天的华东、中原地区。这里讲究的都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就怕祖先或者自己的遗体得不到完好的保存,更受不了死无全尸、曝尸荒野的事情。

但庄子依然有他自己的一套说辞:“弃尸在地面,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也会被蚂蚁吃掉。万物都是平等的,你们干吗非要夺了乌鸦和老鹰的食物,交给蚂蚁和蝼蛄呢?真是偏心呀!”

弟子这么做真的是偏心吗?当然不是,谁会去偏心没有思想的蚂蚁呢?弟子们无非就是在想,能够看到的危险,就要尽量避免;看不到的事情,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其实,尸体被鸟类吃掉和埋在地里烂掉,这两种结果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选择不同的丧葬方式,完全是习俗和心理习惯不同而已。

庄子把死当作是重新化身天地、回归自然的方式。既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那么无论是被乌鸦和老鹰啄食,还是被蚂蚁和蝼蛄分解,只要能重新回到自然当中,都算是得到了最好的安葬。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俗世间所谓“陪葬的厚薄”,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天地、日月、星辰万物作陪,岂不是更有排面?这是真正的达观,“达”代表着通,让自己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种达观不免显得有些冷酷,与儒家精心营造的温情脉脉截然不同。

原文: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故事结束之后,庄子又开启了他的保留节目——推销价值观。他说:“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用偏见去追求公平,追求到的公平绝不是真正的公平;用夹杂着私心的主观感受,去验证客观的外在事物,那么验证到的也绝不是客观的真相。这段话的原文读起来有点绕,但它探讨的却是社会上一个常见的深刻话题:打破偏见。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想当然地去判断世界,但这个判断到底对不对呢?还真不一定。就像你觉得只有土葬是对的,因为别人都是这么干的。可事实上,被鸟类带上天去消化,在土地中被虫子分解,最终都是将人带回到自然之中。

庄子继续说:“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亡。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自以为明智的人,常常会被外界所驱使;只有真正做到精神超脱的人,才能感受到真实。自以为聪明的人,尚且不能活得明白;那些还不够聪明的蠢人,却沉溺在自己的偏见和世俗中的眼光之中,这不是很可悲吗?

这一段里有很多感慨。从诸子百家到市井小民,谁能做到毫无偏见、毫无私心呢?有些人好像比其他人更精明,于是对自己使用的小伎俩、取得的小成绩沾沾自喜;有些人没那么聪明,但是为了不降低自尊,于是做一些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事情。这两种人的区别大吗?其实不大,都是在小智层面打打闹闹,真的遇到生死存亡之类的大事,还是会想不透、看不开、纠结痛苦。

庄子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如果你从自然大道的层面去理解生死,生死是一体的,也是循环的。活着就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老和死亡,死后反而可以回归自然,等待新生。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按照活人的标准,去准备死人的陪葬品,怎么知道死后的世界需不需要这些东西呢?所谓的厚葬,不过是把死者留在生前世界的条条框框之中。愚蠢的人呀,按照自己的偏见做事,让人死后都不得安宁,多么可悲呀! Dn77ZGNmM4BFB+RQdJ0uMQVcY7rkRYTA/ZHIX6g/u4pouk4L1uynsVnyQzDIEd6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