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1
穿越周期的基石

关于质量,企业界和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例如,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和塔古奇认为:质量是客户感受到的东西,客户是生产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约瑟夫·朱兰认为:质量是一种合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的程度。“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菲利浦·克劳士比认为: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是简单地用指数来衡量的。“品管圈之父”石川馨认为:标准不是决策的最终来源,客户满意才是。克劳士比认为质量是有生命周期的,他基于长期的质量实践,从管理层的认识和态度、质量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质量问题处理、质量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质量改进活动、公司质量心态等6个领域,把质量管理成熟度总结为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5个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质量定义: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即便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早期,企业对质量的认识通常偏向于传统的质量理念,认为质量就是产品性能和功能,质量好就是产品性能好、功能稳定。但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与管理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对产品产生高附加值的阶段是两端的产品设计和产品销售阶段。

传统的产品设计概念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已经延伸和拓展到以质量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外面向市场,工艺设计对内面向制造。工艺设计又同控制设计构成了制造环节的重要内容,工艺设计注重过程参数的设定,控制设计注重过程参数的实现路径。两者静态和动态的相互支撑,在满足产品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从“成品检测检验”逐渐前移到“生产制造环节”,再进一步前移到“产品设计阶段”的过程,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品质量决定了循环网络的畅通质量,它必须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不仅包含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检验、检测等,还需要充分调查研究和考虑下游企业或者终端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精准控制制造中的生产计划与调度,形成产品设计、过程优化、质量发现、质量感知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模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高效、高质管理。

华为是把国际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最为成功的企业,构建了全球独一无二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华为作为国内优秀科技制造企业的代表,在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是国内众多企业学习的典范,在质量管理方面也不例外。从华为的质量体系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华为质量管理也遵循传统企业对质量认识的一般规律。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华为对质量的认识逐渐从产品功能视角转移到客户满意视角,华为的质量理念也逐渐从业务管理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终上升到质量文化层面,并通过企业文化渗透到华为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中。任正非曾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华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华为文化的核心,是华为持续增长的基础,更是华为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任正非曾说:“以质量为中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本书系统梳理了华为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华为在流程管理与研发创新方面学美国,在质量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方面学德国、日本。从早期引入IBM等公司的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集成财经服务(IFS)、从线索到回款(LTC)、从问题到解决(ITR)等业务流程变革,构建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到后来引入埃森哲客户关系管理、丰田精益制造、KANO模型 ,构建基于全球质量能力中心的华为大质量体系,本书详细剖析了华为自创立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管理经验和质量体系建设路径,为其他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中不同水平的质量从业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是我熟识的学者,他长期深入研究我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体系,从30年前提出“二次创新管理理论”到带领团队原创性地构建“穿越周期的C理论”,有独到的建树和企业影响力。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带领由华为质量管理的亲历者和质量管理博士组成的团队,透过实践看本质,见木更见林,从战略、文化和哲学的高度诠释了华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之道。与通常偏重质量管理方法的专著不同,本书揭示了华为在学习和吸收西方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把西方的质量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渐进形成华为独特质量文化的独到之处。

特别地,本书系统地阐述并提炼升华了华为质量文化中的“灰度文化”、质量价值观和“熵减”思维,从穿越周期、拥抱不确定性的C理论视角做了独到的剖析和解读。这是一部有品质、有创新,且有很强可读性的质量管理专著,相信能给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从事企业质量管理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带来新的感悟和收获。

唐立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副校长 BXP2s5dJ8m4/QkiG0rXxUxBMj1yil3VZeFpqqybQlTIEkVBaRdhNxSH1PiSnkE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