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曾是世界科技中心,引导了世界的科技潮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还保持着世界强国的地位,科技创新依然强劲、名人依然辈出、经济仍然繁荣,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全球创新指数2022》显示,英国整体位居第四,指数是59.8,其中,制度排名第15位,人力资本与研究排名第10位,基础设施排名第10位,市场成熟度排名第4位,商业成熟度排名第21位,知识与技术产出排名第10位,创意产出排名第4位。很多学者对英国的衰落,从经济、社会、科技、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英国400年的科技发展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以后的学者借鉴。
科技中心必然要引领新的科技方向,但由于技术路径的锁定,英国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机。从英国的发展来看,英国引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力学、热学为核心的动力学革命,但在19世纪下半叶以化学和电学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并没有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反而让法国抓住了先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1789年出版了《化学纲要》一书,并和其他几位法国化学家为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建立了新的命名体系,推动了化学业在法国的发展。而电学的发展以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为开端,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很快提出了安培定律,推动了电磁学带来的电力革命在法国的推广。化学和电学的领先,使得法国引领了当时的工业革命。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英国作为最早的世界工厂,其工业品成为横扫世界市场的“重炮”,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英国因制造业的优势而崛起,以本国为核心重塑了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但随着后起的美国和德国相继占据了电气、内燃机、化工等新兴产业的统治地位,英国的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逐步丧失,英国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航运、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被逆转,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给制造业带来了明显影响,工业霸权开始衰落。 数据显示,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但到了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达到世界第一位。
英国在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由于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距离,英国并没有将研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发展史显示,工业革命时代后期,英国在电磁学领域依然拥有开创性的科学成就,电机、变压器、二极管等关键性的技术发明都源于英国,但由于这些科学大发现和工业生产相距甚远,而工业革命时代从事技术创新的多是技术工人,他们仅接受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没有办法将这些发现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少、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才逐步被重视,英国政府认识到应该在保持卓越科学基础的同时,通过科技界、工业界和政府的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应该是教育大国、教育强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育史学者看来,19世纪以来,相比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英国的教育理念明显落后,其注重培养绅士和精英的教育,与德国、瑞士注重培养工匠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导致17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仅有的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仍然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基础,自然科学没有地位,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都远离时代,中等教育也是如此。 近年来,英国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学习是明显的例证。
另外,英国对教育的支持也落后于其他国家,即使是在英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如此。比如,1838年,德国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到了300万塔勒,相当于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
历史上的科技大国都曾是人才大国、智力大国,英国也不例外。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在和法国、德国、美国等的人才竞争中,英国并没有取得显著优势。事实上,英国的科技人才自工业革命期间就开始向北美等地区迁移,二战后以更大的规模向美国等地移居。引起英国对人才流失关注的是英国皇家学会的《英国科研人员的移民报告》,该报告统计,英国在1959—1961年移民的博士数量达到了1 136名,占期间授予博士学位总量的13.3%;224名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且已移民美国的人中,超过45人拥有高级教授职位或负责主要的科研实验室。 虽然这个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这种状况一直没得到很好的改善,1996—2015年英国研究人员的总流出率高达13.3%,2005年还曾有报道说英国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寻求发展的人数已达14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