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收因种果
——王熙凤与巧姐

■王熙凤■

身世背景

王熙凤,出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长大后亲上加亲嫁进荣国府,成为长房贾赦的儿媳妇,贾琏之妻。虽然荣国府名义上的当家主母是王夫人,实际大管家是协助姑母兼婶母料理家务的王熙凤。她精明强干、能言善辩,深得贾母与王夫人的信任。

容貌气质

王熙凤的形象如贾府三姐妹一样,也是通过初进贾府的黛玉的眼睛来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在描绘她的容貌前,作者先细致地刻画了她的穿着打扮: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虽然还没有写到具体容貌,但是一个雍容华贵、流光溢彩的青年贵妇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然后才是容貌身形描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时候,作者通过这个农妇的所见又描绘了王熙凤这位当家少奶奶的华贵气派: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在书的后半部,通过尤二姐初见王熙凤,作者再次重点强调了凤姐的容貌特征“柳叶吊梢眉,丹凤三角眼”:

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出场情况

王熙凤在书中的首次出场是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但是与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不同,她是在黛玉与众人都相见后单独出场的,而且还是人未露面、笑语先闻:“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其放诞无礼让黛玉都觉得纳闷,然后王熙凤才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中华丽登场。见到黛玉,她便“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明着是称赞黛玉,实际上是奉承“老祖宗”贾母,而且顾及到在场的贾氏三春,没有让三人觉得不自在。通过这几句话,一个圆滑世故、口齿伶俐的王熙凤已经在宝玉、黛玉两个主角之前先印进读者脑海之中了。

王熙凤在书中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第一一四回,不仅没有笑声,连言语也没有,宝钗、宝玉夫妇得到王熙凤去世的消息后,来到她那里,见凤姐已经停床。

全书中,主要提及王熙凤的共有19回,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前70回中的12回: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第十三回、第十五回、第二十回、第二十五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五十四回、第六十七回、第六十八回、第六十九回。以上是王熙凤的风光期,也是她的弄权期。因贾瑞的轻薄冒犯,她“毒设相思局”,让他死在自己手中;秦可卿死后,她“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享受着权势带来的虚荣与快感,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她凭借着圆滑伶俐,既能够“效戏彩斑衣”,承欢贾母等长辈膝下,又能够“正言弹妒意”,合理处理府中各种人际关系;有了前面“金庆寿”时的“凤姐泼醋”,后面“借剑杀人”逼得情敌尤二姐“吞生金自逝”也毫不让人感到意外。

后一阶段为: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二回、第九十六回、第一〇一回、第一〇六回、第一一〇回、第一一三回。这时的王熙凤已经风光不再,又是“恃强羞说病”,又是“致祸抱羞惭”,虽然在宝玉婚事上“瞒消息”、“设奇谋”,但结果是导致黛玉夭折与宝玉后来的出家。随着靠山贾母的“寿终归地府”,王熙凤的权威也就随着垮台,马上就“力诎失人心”,落魄中只能够央求偶来探望的刘姥姥帮自己和女儿求神告佛。

书中议论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王熙凤篇的图画是“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词为: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在《红楼梦》曲子中,王熙凤篇名为《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媳妇辈人物中只提到王熙凤,并且极力赞扬其“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指点她不要去请求名分上当家的“王夫人”,而要去见实际上管家的“琏二奶奶”,并且告诉她“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也是先肯定了她的才干能力:“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贾珍请求王夫人答应让王熙凤料理秦氏丧事时,说出这样的话:“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族人贾芸谋求差事时,奉承地说自己的娘提到她:“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王熙凤答应“协理宁国府”后,宁国府中的总管来升是这样告诫府中众仆人的:“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探春为了解决诗社的经费问题,邀请不识字的王熙凤入社,被王熙凤直接识破意图:“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李纨给她的评价是“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并且半是说笑、半是打趣地说到“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还笑她“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

小厮兴儿对尤氏姐妹提到荣国府众人时,用大量篇幅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王熙凤,认为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说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并不如表面上那样牢固,只不过是依仗贾母与王夫人而已,“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又说她的圆滑伶俐,“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她的危机就是不得婆婆邢夫人的欢心,“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还好心劝告对王熙凤比较好奇的尤二姐最好永远不要见她,因为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因为她是“醋缸醋瓮”,连被丈夫多看一眼的丫头们都“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当然更不会善待丈夫偷娶的这个二房姨奶奶。

名家点评

诸联在《红楼评梦》里提到,如果以花论大观园诸位女子,熙凤如海棠,还认为“人至于死,无不一矣”,而“凤姐之死也使人叹”。

蒋和森在《红楼梦人物论》中点评王熙凤时,认为“蛇蝎胆、虎狼心、花柳姿、鸾凤仪,还有那百般的机灵,在她身上取得了无比巧妙的结合”,而且“她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有她在座,墓道里的空气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吕启祥在《百家讲坛》中对王熙凤的评价是:“凤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她的鲜活、生动,恐怕在《红楼梦》里面是数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里面写得最好、最活的应该是王熙凤。”

王蒙在《活说红楼梦》里提到王熙凤时,认为她虽然是贾氏家族中“唯一的一直掌着权、用着权,也会掌权、会用权,能把一个大家族上上下下、主主奴奴玩转了的人物”,但是她有着无法解救的弱点,那就是“有权无势,有威无戴。她虽然有权,但是她没有势,没有势能,什么元老、祖先、功臣或者善于背子曰诗云啊,她没有这方面的势;有威无戴,就是说她有威风,因为她敢下手,她也很精明,但没有几个人感恩戴德”。

■巧姐■

身世背景

巧姐,父亲为荣国府长房嫡子贾琏,母亲为荣国府大管家王熙凤,从小身体娇贵,经常生病,因生在七月初七,在母亲王熙凤的恳求下,农妇刘姥姥为她起了个“巧姐”的名字。虽然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但是她年纪幼小,性格尚未形成,在书中一直处于陪衬地位。她身份尊贵,是贾氏家族下一代闺秀的代表人物。

容貌气质

由于巧姐年纪小,全书中都没有直接描写其外貌气质方面的文字,每次出场她不是被奶妈抱着,就是跟着奶妈,说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只在全书要终了时,平儿带着巧姐跟着刘姥姥到乡下避难,才通过周秀才的母亲见过巧姐的反应,来说明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的庄上极富人家眼中,巧姐这位世家小姐有着“天上神仙”般的风采,所以才在明知道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下还萌生联姻的念头,想为自己14岁的秀才儿子求亲。

出场情况

巧姐第一次比较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在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提到她被奶妈抱着到园子里玩耍,并且用大柚子换了刘姥姥外孙板儿抱着的佛手,由于受风生病,引出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受王熙凤之托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给生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她起了“巧姐”这个名字。巧姐最后一次出场在第一二〇回,劫后余生的她回到荣国府,随同平儿去看望因宝玉走失而生病的袭人,还向宝钗询问袭人重病的原因,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

全书中,巧姐的事迹主要分布在第九十二回、第一一八回、第一一九回。第九十二回,通过巧姐与贾宝玉在贾母处的对话,能够看出她从小读书识字、学习针线女红,已经有大家闺秀的雏形;后两回写了贾府破败后,在“狠舅奸兄”的阴谋算计下,巧姐险遭不测,幸亏平儿的大力庇护和刘姥姥搭救,才逃过劫难。

书中议论

在贾宝玉梦中所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巧姐篇的图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词为: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在警幻仙子叫人演绎的《红楼梦》曲子中,巧姐篇名为《留馀庆》: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第九十二回,贾宝玉在与巧姐谈论过《列女传》后,对贾母称赞巧姐道:“我瞧大妞妞这个小模样儿,又有这个聪明儿,只怕将来比凤姐姐还强呢,又比他认的字。”

名家点评

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评论巧姐“一见贾芸,即大哭不止,少时聪明,一斑可见”,通过她对王仁数语,“不厚母而薄父,尤为落落大方”,异日嫁作田家妇,“椎髻荆裳,相我夫子,必有林下风者”。

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里指出:“巧姐,巧于遇者也。遇刘极巧,故曰巧姐。”

胡文彬在《家亡巧得恩人救》中论述了巧姐之“巧”:“巧”是一种“偶然”,但是在“巧”字背后又寓着一种“必然”。巧姐之“巧”,其实就寓在她的名字之中,因此尽管在书中很少写到巧姐,但是却用了很长一段文字来讲述为她取名的事。

柚子换佛手之谜

巧姐的判词与画卷都表明她在遭“狠舅奸兄”迫害后由恩人刘姥姥出面搭救,后嫁入农家,成为亲自动手纺绩织布的村妇。高鹗续书中,为巧姐安排了乡下的亲事,可对方却是“家财巨万,良田千顷”的周家独生子。周家儿子不仅生得文雅清秀,而且还是个中了秀才的少年才子。巧姐嫁入这样的家庭,丈夫出仕前她是财主夫人,出仕后就是官家太太,怎么也与纺绩的村妇不搭界。

巧姐虽是贾府第四代闺秀的代表,却很少出场,每次出场都很有深意。在第四十一回,贾母等在大观园设宴,还没有名字的巧姐被奶妈抱着到场,看到板儿的佛手,非要不可,也不等丫鬟们去取,哭闹着要,大家没有办法,就用巧姐的大柚子换了板儿的佛手。脂砚斋在此处的批语是“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还提到“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

《红楼梦》中无闲人,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意义,板儿随刘姥姥三番两次出入荣国府,作者用意颇深,最有可能的安排就是巧姐嫁的人是板儿。巧姐,板儿,两个出身不同的孩子因“柚子换佛手”这件看起来微乎其微的事而有了交集,“千里伏线”后在贾府败落时走到了一起。 btsCaugPEsIJ+LMm+nCMWhOskp3c3jtdtU6KGEkFo2MAu++XMSwUQ9wCK8drtp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