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本卷详述使用斗口为二寸五分的单翘重昂斗栱,建造带围廊的九檩单檐庑殿建筑的方法。

九檩 〔1〕 单檐庑殿 〔2〕 周围廊 〔3〕 单翘 〔4〕 重昂 〔5〕 斗科 〔6〕 斗口 〔7〕 二寸五分大木 〔8〕 做法

【注释】

〔1〕 檩:一种水平构件,沿建筑物的面阔方向架设在梁头位置。檩是用来固定椽子的,能够把来自屋顶的荷载传递到梁上。根据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变化,檩的名称也随之变化,如架设在檐柱上的檩叫做檐檩,架设在金柱上的檩叫做金檩,架设在中柱上的檩叫做脊檩。

〔2〕 单檐庑殿:有四个坡,上有正脊的建筑,叫做庑殿建筑。标题中的单檐庑殿,是典型的五脊殿,具有四阿顶,其外形与重檐庑殿的上半部分是一致的。

〔3〕 廊:也被称为“廊子”,是位于建筑物屋檐下的过道。也有的廊拥有独立的通道,其上有顶。廊能够体现建筑物的空间变化,可以连接不同的房间,还可以回廊的形式连接建筑的主要部分,构成庭院。

〔4〕 翘:弓形构件,由坐斗的中心线向外引出,分为头翘、二翘和三翘。翘的长度为七斗口,宽度为一斗口,高度为二斗口。

〔5〕 昂:斗栱中的构件,在斗栱中倾斜放置,起杠杆作用,能够平衡内部屋顶和出挑屋顶的重量。昂分为上昂和下昂,平时被提到的昂通常指下昂。上昂只能被用在室内、平斗斗栱和斗栱里跳等少数场景中。重昂,指在斗栱上用两个昂。

〔6〕 斗科:即斗栱,是中国古代木建筑所特有的结构构件,组成部分为斗、升、栱和昂。斗栱能起承重作用,可以把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此外,斗栱还能起装饰作用,连接建筑物的屋顶和屋身立面。在宋代,斗栱又被称为“铺作”。

〔7〕 斗口:位于斗栱中的大斗上,是安装翘和昂的槽口。斗口是清代官式建筑中的基本模数,也被称为“口数”或“口份”。清制斗口共分十一个等级,最小为一寸,最大为六寸,每级之间相差半寸。目前,没有一等到四等的大型斗口建筑实物留存,而十等与十一等斗口只见于牌楼和琉璃门建筑中。最常见的斗口等级是六等至八等。

〔8〕 大木: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所有的骨干木构件都被称为“大木”。例如梁、柱、栋、斗栱、檩、椽等等。

【译解】 使用斗口为二寸五分的单翘重昂斗栱,建造九檩进深带围廊的单檐庑殿顶大木式建筑的方法。

【原文】 凡面阔 〔1〕 、进深 〔2〕 以斗科攒数 〔3〕 而定,每攒以口数十一份定宽 (原注:每斗口一寸随身加一尺一寸为十一份) 。如斗口二寸五分,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攒宽二尺七寸五分。如面阔用平身斗科 〔4〕 六攒,加两边柱头科 〔5〕 各半攒,共斗科七攒,得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如次间 〔6〕 收分一攒,得面阔一丈六尺五寸。梢间 〔7〕 同,或再收一攒,临期酌定。如廊内用平身斗科一攒,两边柱头科各半攒,共斗科二攒,得廊子面阔五尺五寸。如进深每山 〔8〕 分间各用平身斗科三攒,两边柱头科各半攒,共斗科四攒,明间 〔9〕 、次间各得面阔一丈一尺。再加前后廊各深五尺五寸,得通进深 〔10〕 四丈四尺。

九檩单檐庑殿正立面

庑殿顶呈“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指在上述屋顶之下的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

【注释】

〔1〕 面阔:也称为“面宽”,指建筑物迎面方向相邻两根柱子之间的轴线距离。

〔2〕 进深:即纵深,指建筑物横向两个相邻的墙或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3〕 攒数:清代建筑的称谓,一套斗栱为一攒。

〔4〕 平身斗科:位于两根柱之间的斗栱,均匀分布在额枋和平板枋上。

〔5〕 柱头科:位于柱头上方的斗栱。

〔6〕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在古代建筑中,通常位于明间两侧。次间的檐面平面为矩形,短边被称为“山面”。

〔7〕 梢间:位于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8〕 山:即山墙,是建筑物两端的墙体,起着分隔室内外空间、承托屋顶重量以及防火的作用。

〔9〕 明间:位于建筑物中间的开间。

〔10〕 通进深:单体建筑物横向长度,侧面两端柱间的轴线距离。

【译解】 面宽和进深都由斗栱的套数来确定,一套斗栱的宽度为斗口的宽度的十一倍 (原注: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一寸,那么一套斗 的宽度为一寸的十一倍,即一尺一寸) 。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可得一套斗栱的宽度为二尺七寸五分。如果在面宽的方向上使用六套平身科斗栱,两侧均使用半套柱头科斗栱,一共就使用了七套斗栱,那么可得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如果次间少用一套斗栱,则可得面宽为一丈六尺五寸。梢间与次间的面宽相同,或者梢间比次间少用一套斗栱,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廊的内部使用一套平身科斗栱,两侧均使用半套柱头科斗栱,一共就使用了两套斗栱,那么可得廊的面宽为五尺五寸。如果在进深方向上每个山墙隔间均使用三套平身科斗栱,两侧均使用半套柱头科斗栱,一共就使用了四套斗栱,那么可得明间和次间的面宽均为一丈一尺。加上前后廊各为五尺五寸的进深,可得通进深为四丈四尺。

【原文】 凡檐柱 〔1〕 以斗口七十份定高 (原注:每斗口一寸,随身加七尺,为七十份) 。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 〔2〕 ,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内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净高尺寸。如平板枋高五寸,斗科高二尺八寸,得檐柱净高一丈四尺二寸。每柱径 〔3〕 一尺,再加上、下榫 〔4〕 各长三寸。如柱径一尺五寸,得榫长各四寸五分。以斗口六份定径寸 (原注:每斗口一寸随身加六寸为六份) 。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径一尺五寸。两山檐柱做法同。

【注释】

〔1〕 檐柱:位于檐下方的最外围的柱子。

〔2〕 平板枋:也被称为“坐斗枋”,是清代木建筑构件,位于柱头和大额枋上面,起着承托斗栱的作用。其与额枋平行,能够连接和稳定檐柱。

〔3〕 柱径:圆形柱子的底部直径,方形柱子的正面底部边长。

九檩单檐庑殿的面阔进深图

带围廊的九檩单檐庑殿大木式建筑的面宽和进深,由斗栱的套数来确定。因其所处位置的不同,故斗栱又分柱头科斗栱和平身科斗栱。求得使用斗栱的套数后,再根据其在明间、次间、梢间以及廊内和两侧的分布实数,可分别求得明间、次间、梢间的面宽,前后廊的进深和通进深。

〔4〕 榫:木制构件接合处的凸出部分,起着加强构件之间连接紧密程度的作用。

【译解】 檐柱的高度为斗口宽度的七十倍 (原注:若斗口的宽度为一寸,则檐柱的高度为一寸的七十倍,即七尺) 。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可得檐柱、平板枋和斗栱的总高度为一丈七尺五寸。除去平板枋和斗栱的高度,即可得檐柱的净高度。若平板枋的高度为五寸,斗栱的高度为二尺八寸,则可得檐柱的净高度为一丈四尺二寸。当柱径为一尺时,上、下榫的长度为三寸。如果柱径为一尺五寸,那么可得榫的长度为四寸五分。柱径的尺寸为斗口的宽度的六倍 (原注:若斗口的宽度为一寸,则柱径为一寸的六倍,即六寸) 。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那么可得柱径为一尺五寸。两山檐柱尺寸的计算方法与之相同。

【原文】 凡金柱 〔1〕 以出廊并正心桁 〔2〕 中至挑檐桁 〔3〕 中之拽架 〔4〕 尺寸加举 〔5〕 定高。如廊深五尺五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三拽架 (原注:每斗口三分为一拽架得七寸五分) ,三拽架得二尺二寸五分,连廊共深七尺七寸五分。按五举加之得高三尺八寸七分,并檐柱连斗科之通高一丈七尺五寸,得金柱高二丈一尺三寸七分。每柱径一尺,再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如柱径一尺七寸,得上、下榫各长五寸一分。两山并四角金柱,加平水 〔6〕 一份,高一尺,再加桁条 〔7〕 径三分之一作桁椀 〔8〕 。如桁条径一尺,得桁椀高三寸三分。以檐柱径加二寸定径寸。如柱径一尺五寸,得金柱径一尺七寸。

【注释】

〔1〕 金柱:建筑物中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之外的柱子,统称为“金柱”。在进深较长的建筑物中,不同位置的金柱又被分为外金柱和内金柱。

〔2〕 正心桁:位于正心枋上方的桁,被称为“正心桁”。其中,正心是指斗栱的中间位置;桁,即檩。在小型木建筑中,正心桁也被称为“檐檩”。

〔3〕 挑檐桁:位于正心桁之外,挑檐枋之上,用来承托挑檐的桁。挑檐,通常用于两山墙上,起着支撑檐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4〕 拽架:指两个斗栱之间的水平轴线距离。

〔5〕 举:即举架,指清代木建筑中相邻两根檩的轴线距离除以步架长度所得到的系数。举架决定了屋顶曲面的曲度。“一举”通常为0.1。

〔6〕 平水:梁头位于檩子以下、檐枋以上的高度。

〔7〕 桁条:架在屋架或者两山墙上,用来支撑椽子的横置木构件,也被称为“檩子”。

〔8〕 桁椀:位于桁的上方,起着承托椽子的作用。与桁平行,其长度与桁的长度接近。桁椀上有洞,用于固定椽子,洞的数量与椽子的数量相同。

【译解】 金柱的高度由出廊和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拽架尺寸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长度为三拽架 (原注:如果斗口宽度的三倍为一拽架,那么一拽架为七寸五分) ,则可得三拽架为二尺二寸五分,与廊的进深相加,可得总进深为七尺七寸五分。若采用五举的比例,则可得高度为三尺八寸七分,加上檐柱和斗栱的高度一丈七尺五寸,可得金柱高二丈一尺三寸七分。当柱径为一尺时,上、下榫的长度为三寸;当柱径为一尺七寸时,上、下榫的长度为五寸一分。两端的山墙和四角的金柱,要加上一份平水,高度为一尺,再加上只有桁条直径三分之一的桁椀高度。如果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桁椀的高度为三寸三分。檐柱径加上二寸,即为金柱径的尺寸。如果檐柱径为一尺五寸,那么可得金柱径为一尺七寸。

【原文】 凡小额枋 〔1〕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两头共除柱径一分一尺五寸,得净面阔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即长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 〔2〕 ,各按檐柱径四分之一。如柱径一尺五寸,得榫长各三寸七分五厘。

其廊子小额枋,一头加柱径半份,又照本身之高加半份得出榫分位。如本身高一尺,得出榫长五寸,一头除柱径半份,外加入榫分位,亦按柱径四分之一。以斗口四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小额枋高一尺,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厚八寸。两山小额枋做法同。

凡由额垫板 〔3〕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两头共除柱径一份一尺五寸,得净面阔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即长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柱径十分之二。如柱径一尺五寸,得榫长各三寸。以斗口二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二寸五分,得由额垫板高五寸,厚二寸五分。两山由额垫板做法同。

凡大额枋 〔4〕 长与小额枋同。其廊子大额枋一头加柱径一份,得霸王拳 〔5〕 分位,一头除柱径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柱径四分之一。以斗口六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大额枋高一尺五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厚一尺三寸。两山大额枋做法同。

凡平板枋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每宽一尺,外加扣榫长三寸。如平板枋宽七寸五分,得扣榫长二寸二分。其廊子平板枋一头加柱径一份,得搭交 〔6〕 出头分位。如柱径一尺五寸,得出头长一尺五寸。以斗口三份定宽,二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平板枋宽七寸五分,高五寸。两山平板枋做法同。

【注释】

〔1〕 小额枋:额枋,是位于建筑物外檐上的承重构件,根据尺寸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大额枋和小额枋。小额枋位于柱头之间、大额枋的下方,是与大额枋平行的辅助构件。

〔2〕 分位:构件所占的空间。

〔3〕 由额垫板:位于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与两者共同构成固定的构件单元。

〔4〕 大额枋:位于檐柱与檐柱头之间的连接构件,起着承托斗栱的作用。

〔5〕 霸王拳:枋和柱头搭接之后,枋头留出的部分,因其箍紧之后形似握紧的拳头,古代木匠将其形容为“好像楚霸王握紧的拳头”,因此称之为“霸王拳”。

〔6〕 搭交:由两个方向的檩互相搭交而成的檩子。

【译解】 小额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如果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再减去两端的柱径尺寸一尺五寸,那么可得净面宽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因此小额枋的长度为一丈七尺七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这个长度是檐柱径的四分之一。若檐柱径为一尺五寸,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三寸七分五厘。

廊上的小额枋,一端留出柱径的一半,出榫的长度为小额枋本身的高度的一半。若本身的高度为一尺,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五寸。一端减去柱径的一半,出榫的长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一。以斗口的宽度的四倍来确定小额枋的高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小额枋的高度为一尺,以本身的高度减少二寸来确定小额枋的厚度,可得小额枋的厚度为八寸。两山墙的小额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由额垫板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如果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共减去两端的柱径一尺五寸,可得净面宽为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则由额垫板的长度为一丈七尺七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其为柱径的十分之二,若柱径的长度为一尺五寸,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三寸。用斗口的两倍来确定由额垫板的高度,用斗口的尺寸来确定其厚度。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那么可得由额垫板的高度为五寸,厚度为二寸五分。两山墙的由额垫板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大额枋的长度与小额枋的长度相同。廊上的大额枋的一端留出与柱径长度相同的枋头,作为霸王拳。一端减去柱径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长度,其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用斗口的宽度的六倍来确定大额枋的高度。如果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那么可得大额枋的高度为一尺五寸。用本身的高度减少二寸来确定大额枋的厚度,可得其厚度为一尺三寸。两山墙的大额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平板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如果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那么平板枋的长度则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当平板枋的宽度为一尺时,外加的扣榫的长度三寸。如果平板枋的宽度为七寸五分,那么可得扣榫的长度为二寸二分。廊上的平板枋在一头留出柱径的尺寸,作为出头部分。如果柱径为一尺五寸,那么出头部分的长度则为一尺五寸。用斗口的宽度的三倍来确定平板枋的宽度,用斗口的二倍来确定其高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平板枋的宽度为七寸五分,高度为五寸。两山墙的平板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桃尖梁 〔1〕 以廊子进深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定长。如廊深五尺五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长二尺二寸五分,共长七尺七寸五分。又加二拽架尺寸长一尺五寸,得桃尖梁通长九尺二寸五分。外加金柱径半份,又加出榫照随梁枋 〔2〕 之高半份。如随梁枋高一尺,得出榫长五寸。以拽架加举定高。如单翘重昂得三拽架深二尺二寸五分。按五举加之,得高一尺一寸二分。又加蚂蚱头 〔3〕 、撑头木 〔4〕 各高五寸,得桃尖梁高二尺一寸二分 (原注:蚂蚱头、撑头木详载斗科做法) 。以斗口六份定厚。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桃尖梁厚一尺五寸。以斗口四份定桃尖梁头之厚,得厚一尺。两山桃尖梁做法同。

凡桃尖随梁枋 〔5〕 以出廊定长。如出廊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外一头加檐柱径半份,一头加金柱径半份。又两头出榫照本身之高加半份。如本身高一尺,得出榫各长五寸。高、厚与小额枋同。两山桃尖随梁枋做法同。

【注释】

〔1〕 桃尖梁:清代大木斗栱建筑的结构件,通常被放置在檐柱与金柱之间,连接檐柱与金柱并承托正心桁与挑檐桁。因其梁头被制作成桃尖的形状,故被称为“桃尖梁”。

〔2〕 随梁枋:梁的辅助构件,通常位于梁的下方,在平行方向上与梁紧邻放置。其能使前后两根柱子的连接更加紧密,同时可以加强梁的承载力。它也被称为“随梁”。

〔3〕 蚂蚱头:位于昂的上方、撑头木的下方,与厢栱相交。因外端形似蚂蚱的头部,故被称为“蚂蚱头”。在宋代建筑中,该部件被称为“耍头”。

〔4〕 撑头木:位于蚂蚱头的上方,垂直于里外拽枋和正心枋,与挑檐枋相交,榫头不外露。

〔5〕 桃尖随梁枋:位于桃尖梁的下方,起着连接檐柱与金柱的作用。

【译解】 桃尖梁的长度由廊的进深加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间距来确定。若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间距为二尺二寸五分,则桃尖梁的总长度为七尺七寸五分。再加二拽架的长度一尺五寸,可得桃尖梁的长度为九尺二寸五分。向外出头的部分为金柱径的一半,再加出榫,出榫的长度为随梁枋的高度的一半。若随梁枋的高度为一尺,则出榫的长度为五寸。桃尖梁的高度由拽架的尺寸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单翘重昂为三拽架,三拽架的尺寸为二尺二寸五分。如果使用五举的比例,那么可得桃尖梁的高度为一尺一寸二分。再加蚂蚱头和撑头木的高度,二者的高度均为五寸,则可得桃尖梁的高度为二尺一寸二分 (原注:蚂蚱头、撑头木尺寸的算法详见斗科算法) 。以斗口的宽度的六倍来确定桃尖梁的厚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桃尖梁的厚度为一尺五寸。以斗口的宽度的四倍来确定桃尖梁的梁头厚度,可得桃尖梁的梁头厚一尺。两山墙的桃尖梁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桃尖随梁枋的长度由出廊来确定。若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则桃尖随梁枋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外侧的一端加檐柱径的一半,另一端加金柱径的一半,两端出榫的长度为随梁枋本身的高度的一半。若随梁枋的高度为一尺,则两端出榫的长度均为五寸。桃尖随梁枋的高度、厚度与小额枋的高度、厚度相同。两山墙的桃尖随梁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挑檐桁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每径一尺,外加扣榫长三寸,如径八寸,得扣榫长二寸四分。其廊子挑檐桁,一头加三拽架长二尺二寸五分,又加搭交出头分位,按本身之径一份半,如本身径八寸,得交角出头一尺二寸。以正心桁之径收二寸定径寸。如正心桁径一尺,得挑檐桁径八寸。两山挑檐桁做法同。

凡挑檐枋 〔1〕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内除桃尖梁头之厚一尺,得净面阔一丈八尺二寸五分。即挑檐枋长一丈八尺二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二寸五分,得榫长各二寸五分。其廊子挑檐枋,一头加三拽架长二尺二寸五分,又加搭交出头分位,按挑檐桁之径一份半。如挑檐桁径八寸,得出头长一尺二寸。一头除桃尖梁头之厚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二寸五分,得榫长二寸五分。以斗口二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挑檐枋高五寸,厚二寸五分。两山挑檐枋做法同。

凡正心桁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每径一尺,外加搭交榫长三寸。如径一尺,得榫长三寸。其廊子正心桁,一头加搭交出头分位,按本身之径一份。如本身径一尺,得出头长一尺。以斗口四份定径。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正心桁径一尺。两山正心桁做法同。

【注释】

〔1〕 挑檐枋:位于挑檐桁下方的枋子。

【译解】 挑檐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挑檐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当挑檐桁的直径为一尺时,外加的扣榫的长度为三寸。以此计算,若挑檐桁的直径为八寸,则外加的扣榫的长度为二寸四分。廊子里的挑檐桁,在一端需增加三拽架,长度为二尺二寸五分。再加与其他构件相交之后的出头部分,该部分的长度为本身直径的一点五倍,若本身的直径为八寸,则可得该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二寸。用正心桁的直径减去二寸来确定挑檐桁的直径。当正心桁的直径为一尺时,可得挑檐桁的直径为八寸。两山墙的挑檐桁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挑檐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减去桃尖梁梁头的厚度一尺,可得净面宽为一丈八尺二寸五分,则挑檐枋的长度为一丈八尺二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该长度为挑檐枋自身的厚度。若挑檐枋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二寸五分。廊子里的挑檐枋,一端需增加三拽架,长度为二尺二寸五分。再加与其他构件相交之后的出头部分,该部分的长度为挑檐桁直径的一点五倍,若挑檐桁的直径为八寸,则可得该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二寸。一端需减去桃尖梁梁头的厚度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长度,其与自身的厚度相同。若自身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五分。以斗口宽度的两倍来确定挑檐枋的高度,以斗口的宽度来确定其厚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挑檐枋的高度为五寸,厚度为二寸五分。两山墙的挑檐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正心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正心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当正心桁的直径为一尺时,外加的相交部分的榫的长度为三寸。若直径为一尺,则可得榫的长度为三寸。廊子里的正心桁,一端与其他构件相交后出头,该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本身的直径。若本身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以斗口宽度的四倍来确定正心桁的直径。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正心桁的直径为一尺。两山墙的正心桁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正心枋 〔1〕 计四层,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内除桃尖梁头厚一尺,得净面阔一丈八尺二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本身之高半份,如本身高五寸,得榫长各二寸五分。其廊子正心枋,一头除桃尖梁头之厚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本身高半份,得榫长二寸五分。第一层,一头带正二昂长三尺七分五厘;第二层,带蚂蚱头长三尺;第三层,带正撑头木长二尺二寸五分;第四层,照面阔除桃尖梁头之厚一份,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本身高半份。以斗口二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正心枋高五寸。以斗口一份,外加包掩定厚。如斗口二寸五分,加包掩六分,得正心枋厚三寸一分。两山正心枋做法同。

【注释】

〔1〕 正心枋:被放置在正心栱的上方,由槽升子承托的枋子,起着承托正心桁的作用,高为二斗口。

【译解】 正心枋共有四层,其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减去桃尖梁梁头的厚度一尺,可得净面宽为一丈八尺二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其长度为自身高度的一半。若自身的高度为五寸,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五分。廊子里的正心枋,一端需减去桃尖梁梁头厚度的一半,再确定入榫的位置,入榫的长度为自身高度的一半。若自身的高度为五寸,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五分。第一层正心枋,一端有正二昂,其长度为三尺七分五厘;第二层正心枋,有蚂蚱头,其长度为三尺;第三层正心枋,有正撑头木,其长度为二尺二寸五分;第四层正心枋,其长度为面宽尺寸减去桃尖梁梁头的厚度,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自身高度的一半。以斗口宽度的两倍来确定正心枋的高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正心枋的高度为五寸。用斗口的宽度加包掩来确定正心枋的厚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包掩为六分,则可得正心枋的厚度为三寸一分。两山墙的正心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里、外拽枋 〔1〕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里拽枋除桃尖梁身厚一尺五寸,得长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外拽枋除桃尖梁头厚一尺,得长一丈八尺二寸五分。里、外拽枋各外加两头入榫分位,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二寸五分,得榫长各二寸五分。其廊子拽枋,里一根一头除桃尖梁身厚半份;外一根一头除桃尖梁头厚半份。各加入榫分位,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二寸五分,得榫长二寸五分。外一根一头带蚂蚱头长三尺;里一根收一拽架七寸五分。高、厚与挑檐枋同。两山拽枋做法同。

凡里、外机枋 〔2〕 长、高、厚俱与拽枋同。其廊子机枋,外一根一头带撑头木长二尺二寸五分;里一根收二拽架一尺五寸。两山机枋做法同。

凡井口枋 〔3〕 之长与里面拽枋同。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二寸五分,得榫长各二寸五分。其廊子井口枋一头收三拽架长二尺二寸五分;一头除桃尖梁之厚半份,外加入榫按本身厚一份。以挑檐桁之径定高。如挑檐桁径八寸,井口枋即高八寸,厚与拽枋同。两山井口枋做法同。

【注释】

〔1〕 拽枋:位于正心枋前后,被平行放置在里外拽万栱的上方,其上无桁,用于连接各攒斗栱。

〔2〕 机枋:连接斗栱的内外拽枋,位于里拽厢栱的上方。

〔3〕 井口枋:斗栱内侧的附属构件,被平行放置在里拽厢栱的上方,起着承托天花的作用。

【译解】 里、外拽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里拽枋需减去桃尖梁的厚度一尺五寸,可得其长度为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外拽枋需减去桃尖梁梁头的厚度一尺,可得其长度为一丈八尺二寸五分。里、外拽枋的两端分别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自身的厚度。若拽枋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二寸五分。对于廊子的拽枋,里拽枋的一端需减去桃尖梁厚度的一半;外拽枋的一端需减去桃尖梁梁头厚度的一半。分别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自身的厚度。若拽枋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五分。外拽枋的一端有蚂蚱头,其长度为三尺。里拽枋向内缩进一拽架,缩进的长度为七寸五分。里、外拽枋的高度、厚度与挑檐枋的高度、厚度相同。两山墙的拽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里、外机枋的长度、高度、厚度都与拽枋的长度、高度、厚度相同。对于廊子的机枋,外机枋的一端有撑头木,其长度为二尺二寸五分;里机枋向里缩进二拽架,缩进的尺寸为一尺五寸。两山墙的机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井口枋的长度与里拽枋的长度相同。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自身的厚度。若井口枋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五分。廊子里的井口枋,一端缩进三拽架,缩进的长度为二尺二寸五分;一端减去桃尖梁厚度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自身的厚度。用挑檐桁的直径来确定井口枋的高度。若挑檐桁的直径为八寸,则井口枋的高度为八寸。井口枋的厚度与拽枋的厚度相同。两山墙的井口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老檐桁 〔1〕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老檐桁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每径一尺,外加搭交榫长三寸。梢间并山梢间老檐桁一头加交角出头分位按本身径一份,如本身径一尺,得出头长一尺,径与正心桁同。

凡老檐垫板 〔2〕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内除七架梁头厚一尺九寸,得净面阔一丈七尺三寸五分,即长一丈七尺三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照梁头之厚每尺加入榫二寸。如梁头厚一尺九寸,得榫长各三寸八分。其梢间老檐垫板,一头除梁头厚半份;一头除金柱径半份。加榫仍照前法。两山老檐垫板,随山间面阔,除金柱径一份得长。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柱径十分之二。如金柱径一尺七寸,得榫长各三寸四分。以斗口四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二寸五分,得老檐垫板高一尺,厚二寸五分。

凡老檐枋 〔3〕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内除金柱径一份一尺七寸,得净面阔一丈七尺五寸五分,即长一丈七尺五寸五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柱径四分之一。如柱径一尺七寸,得榫长各四寸二分。高、厚俱与小额枋同。两山老檐枋做法同。

【注释】

〔1〕 老檐桁:位于金柱上方的桁。

〔2〕 老檐垫板:也被称为“下金垫板”。

〔3〕 老檐枋:位于金柱头之间的横枋,起着连接金柱的作用。

【译解】 老檐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老檐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当老檐桁的直径为一尺时,与其他构件相交部分的外加榫的长度为三寸。梢间和有山墙的梢间中的老檐桁,一端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本身的直径。若本身的直径为一尺,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老檐桁的直径与正心桁的直径相同。

老檐垫板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再减去七架梁梁头的厚度一尺九寸,可得净面宽为一丈七尺三寸五分,则老檐垫板的长度为一丈七尺三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当梁头的厚度为一尺时,入榫的长度为二寸。以此计算,若梁头的厚度为一尺九寸,则可得入榫的长度为三寸八分。梢间的老檐垫板,一端减去梁头厚度的一半;一端减去金柱径的一半。外加的入榫的长度,则按照前述方法进行计算。两山墙的老檐垫板的尺寸为山间的面宽减去金柱径的尺寸。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金柱径的十分之二。若金柱径为一尺七寸,则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三寸四分。用斗口宽度的四倍来确定老檐垫板的高度,用斗口的宽度来确定其厚度。若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老檐垫板的高度为一尺,厚度为二寸五分。

老檐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减去金柱径的尺寸,即一尺七寸,可得净面宽为一丈七尺五寸五分,则老檐枋的长度为一丈七尺五寸五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金柱径的四分之一。若金柱径为一尺七寸,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四寸二分。老檐枋的高度、厚度与小额枋的高度、厚度相同。两山墙的老檐枋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天花垫板 〔1〕 以举架定高。如举架高三尺八寸七分,内除老檐枋之高一尺,桃尖梁高二尺一寸二分,得天花垫板净高七寸五分。长、厚与老檐垫板同。

凡天花枋 〔2〕 之长与老檐枋同。以小额枋之高加二寸定高,如小额枋高一尺,得天花枋高一尺二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天花枋厚一尺。

【注释】

〔1〕 天花垫板:天花,清代大木斗栱建筑的屋顶部件,通常位于室内或者廊下。在天花梁上的贴梁内部用十字相交的枝条做成格子,其上覆盖木板,名为“天花板”。根据建筑等级的不同,天花板上所绘制的图案也有所不同。在宋代建筑中,该部件被称为“仰尘”或“平棋”。天花垫板,是位于老檐枋下方、天花枋上方的垫板。

〔2〕 天花枋:用于承托贴梁、枝条和天花板的枋子,两端与金柱相交。

【译解】 天花垫板的高度由举架来确定。若举架的高度为三尺八寸七分,减去老檐枋的高度一尺,再减去桃尖梁的高度二尺一寸二分,可得天花垫板的净高度为七寸五分。天花垫板的长度、厚度与老檐垫板的长度、厚度相同。

天花枋的长度与老檐枋的长度相同。以小额枋的高度加二寸来确定天花枋的高度。若小额枋的高度为一尺,可得天花枋的高度为一尺二寸。以自身的高度减去二寸来确定其厚度,可得天花枋的厚度为一尺。

【原文】 凡七架梁 〔1〕 以步架 〔2〕 六份定长。如步架六份共深三丈三尺,两头各加桁条径一份,得柁 〔3〕 头分位。如桁条径一尺,得七架梁通长三丈五尺。以金柱径加二寸定厚。如金柱径一尺七寸,得七架梁厚一尺九寸。以本身厚每尺加二寸定高,得高二尺二寸八分。

凡七架随梁枋 〔4〕 以步架六份定长。如步架六份深三丈三尺,内除金柱径一份一尺七寸,得七架随梁枋长三丈一尺三寸。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柱径四分之一。如柱径一尺七寸,得榫长各四寸二分。高、厚与大额枋同。

凡天花梁 〔5〕 以进深除廊定长。如进深三丈三尺,内除金柱径一份一尺七寸,得净进深三丈一尺三寸,即长三丈一尺三寸。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柱径四分之一,得榫长各四寸二分。以金柱径加二寸定高,得天花梁高一尺九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厚一尺七寸。

【注释】

〔1〕 七架梁:架梁,即承载屋面的主梁,具体名称以其上的檩子数量来确定。若主梁上承载了七根檩子,则称为“七架梁”。七架梁的长度为六步架,在宋代建筑中也被称作“六椽栿”。

〔2〕 步架:建筑长度计量单位,在清代大木斗栱建筑中,指相邻两根檩子的轴线水平距离。步架也可简称为“步”。

〔3〕 柁:房屋前后两根柱子之间的横梁。根据跨度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大柁、二柁、三柁、边柁和内柁等。

〔4〕 七架随梁枋:位于七架梁下方的枋子,起着连接前后金柱的作用。

〔5〕 天花梁:垂直于天花枋的梁,与天花枋共同承托天花。

【译解】 七架梁的长度由步架长度的六倍来确定。若步架长度的六倍为三丈三尺,两端各延长至桁条的直径处,则将这段总距离作为柁头的长度。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七架梁的总长度为三丈五尺。以金柱径加二寸来确定七架梁的厚度。若金柱径为一尺七寸,则可得七架梁的厚度为一尺九寸。以七架梁的厚度来确定其高度,当自身的厚度为一尺时,七架梁的高度为一尺二寸。若自身的厚度为一尺九寸,可得七架梁的高度为二尺二寸八分。

七架随梁枋的长度由步架长度的六倍来确定。若步架长度的六倍为三丈三尺,减去金柱径的尺寸,即一尺七寸,则可得七架随梁枋的长度为三丈一尺三寸。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柱径的四分之一。若柱径为一尺七寸,则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四寸二分。七架随梁枋的高度、厚度与大额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天花梁的长度由通进深减去廊的进深来确定。若进深为三丈三尺,减去金柱径的尺寸,即一尺七寸,则可得净进深为三丈一尺三寸,则天花梁的长度为三丈一尺三寸。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一,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四寸二分。以金柱径加二寸来确定天花梁的高度,可得天花梁的高度为一尺九寸。以自身的高度减少二寸来确定其厚度,可得天花梁的厚度为一尺七寸。

【原文】 凡柁橔 〔1〕 以步架加举定高。如步架深五尺五寸,按七举加之,得高三尺八寸五分。内除七架梁高二尺二寸八分,得柁橔净高一尺五寸七分。以五架梁 〔2〕 之厚,每尺收滚楞二寸定宽。如五架梁厚一尺七寸,得柁橔宽一尺三寸六分,以桁条径二份定长。如桁条径一尺,得柁橔长二尺。

凡下金枋 〔3〕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内除柁橔宽一份一尺三寸六分,得净面阔一丈七尺八寸九分,即长一丈七尺八寸九分。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柁橔宽四分之一。如柁橔宽一尺三寸六分,得榫长各三寸四分。其梢间下金枋之长,于净面阔内收步架一份得长。一头除柁橔宽半份;一头除交金橔 〔4〕 宽半份。外加入榫分位,仍照前法。高、厚与小额枋同。

凡两山下金枋以步架四份定长。如步架四份深二丈二尺,交金橔宽一尺四寸,除交金橔之宽一份,得下金枋长二丈六寸。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交金橔宽四分之一。如交金橔宽一尺四寸,得榫长各三寸五分。高、厚与小额枋同。

【注释】

〔1〕 柁橔:位于上下两层梁之间,能够将上梁的荷载传递到下梁。除此之外,柁橔还能起装饰作用。

〔2〕 五架梁:上方承载五根檩子的梁。

〔3〕 下金枋:金枋,位于金檩和金垫板的下方,檐枋和脊枋之间,起着增强檩子承载力的作用。下金枋,指位于下金柱上、与下金檩平行的金枋,起着连接金柱头的作用。

〔4〕 交金橔:位于下金檩与金梁的相交处,下方为顺扒梁或抹角梁。

【译解】 柁橔的高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七举的比例,可得柁橔的高度为三尺八寸五分。减去七架梁的高度二尺二寸八分,可得柁橔的净高度为一尺五寸七分。以五架梁的厚度来确定柁橔的宽度,当五架梁的厚度为一尺时,柁橔的宽度为八寸。若五架梁的厚度为一尺七寸,则可得柁橔的宽度为一尺三寸六分。以桁条直径的两倍来确定柁橔的长度。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柁橔的长度为二尺。

下金枋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减去柁橔的宽度,即一尺三寸六分,可得净面宽为一丈七尺八寸九分,则下金枋的长度为一丈七尺八寸九分。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柁橔宽度的四分之一。若柁橔的宽度为一尺三寸六分,则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三寸四分。梢间的下金枋的长度,由净面宽减去步架的长度来确定。一端减去柁橔宽度的一半,一端减去交金橔宽度的一半。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其长度的计算方法与前述方法相同。下金枋的高度、厚度与小额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两山墙的下金枋的长度由步架长度的四倍来确定。若步架长度的四倍为二丈二尺,减去交金橔的宽度一尺四寸,可得下金枋的长度为二丈六寸。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交金橔宽度的四分之一。若交金橔的宽度为一尺四寸,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三寸五分。下金枋的高度、厚度与小额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原文】 凡下金顺扒梁 〔1〕 以梢间面阔定长。如梢间面阔一丈六尺五寸,一头加桁条脊面半份,如桁条径一尺,脊面一寸五分。得顺扒梁长一丈六尺六寸五分。高、厚与五架梁同。

凡四角交金橔以柁头二份定长。如柁头长一尺,得交金橔长二尺。以平水之高定高。如平水高一尺,交金橔即高一尺。外加桁条径三分之一做桁椀。如桁条径一尺,得桁椀高三寸三分。以顺扒梁之厚定宽。如顺扒梁厚一尺七寸,两边各收一寸五分,得交金橔宽一尺四寸。

凡下金垫板 〔2〕 长与老檐垫板同。梢间收步架一份得长。两山之长随两山下金枋。其高、厚与老檐垫板同。

凡五架梁以步架四份定长。如步架四份共深二丈二尺,两头各加桁条径一份,得柁头分位。如桁条径一尺,得五架梁通长二丈四尺。以七架梁之高、厚各收二寸定高、厚。如七架梁高二尺二寸八分,厚一尺九寸,得五架梁高二尺八分,厚一尺七寸。

凡下金桁 〔3〕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下金桁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收一步架尺寸,一头加搭交出头分位。两山以进深收二步架尺寸,如进深三丈三尺,得长二丈二尺。外加两头搭交出头分位,照桁条径一份。如桁条径一尺,得搭交出头长一尺。径寸与老檐桁同。

【注释】

〔1〕 下金顺扒梁:扒梁,指两侧搭在檩子上的梁。扒梁既起梁的作用,又起枋的作用。因为扒梁常用于建筑的山面,与顺梁的方向一致,所以被称为“顺扒梁”。位于下金檩下方,起承托作用的顺扒梁,即为下金顺扒梁。

〔2〕 下金垫板:位于下金桁与下金枋之间的垫板。

〔3〕 下金桁:金桁,即位于正心桁和脊桁之间的桁。下金桁,是位于正心桁与脊桁之间最下方的金桁,在五架梁中通常位于两端,承托屋盖。在宋代建筑中,下金桁又被称为“下平槫”。

【译解】 下金顺扒梁的长度由梢间的面宽来确定。若梢间的面宽为一丈六尺五寸,两端各增加桁条脊面的一半长度,即为下金顺扒梁的长度。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脊面为一寸五分,可得顺扒梁的长度为一丈六尺六寸五分。下金顺扒梁的高度、厚度与五架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四角的交金橔长度由柁头长度的两倍来确定。若柁头的长度为一尺,则可得交金橔的长度为二尺。以平水的高度来确定交金橔的高度。若平水的高度为一尺,则交金橔的高度也为一尺。在桁条上方放置桁椀,其高度为桁条直径的三分之一。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桁椀的高度为三寸三分。以顺扒梁的厚度来确定交金橔的宽度。若顺扒梁的厚度为一尺七寸,两边均减少一寸五分,则可得交金橔的宽度为一尺四寸。

下金垫板的长度与老檐垫板的长度相同。梢间的面宽减去步架的长度,即为下金垫板的长度。两山墙的下金垫板的长度与两山墙的下金枋的长度相同。下金垫板的高度、厚度与老檐垫板的高度、厚度相同。

五架梁的长度由步架长度的四倍来确定。若步架长度的四倍为二丈二尺,则两端均加桁条的直径,作为柁头的长度。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五架梁的总长度为二丈四尺。以七架梁的高度、厚度各减少二寸来确定五架梁的高度、厚度。若七架梁的高度为二尺二寸八分,厚度为一尺九寸,则可得五架梁的高度为二尺八分,厚度为一尺七寸。

下金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下金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下金桁的长度需减少一步架,一端与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两山墙的下金桁的长度为进深减去二步架,若进深为三丈三尺,则可得下金桁的长度为二丈二尺。两端与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桁条的直径。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下金桁的直径与老檐桁的直径相同。

【原文】 凡上金瓜柱 〔1〕 以步架一份加举定高。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按八举加之,得高四尺四寸。内除五架梁高二尺八分,得上金瓜柱净高二尺三寸二分。每宽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如本身宽一尺四寸,得上、下榫各长四寸二分。

以三架梁 〔2〕 之厚每尺收滚楞二寸定厚。如三架梁厚一尺五寸,得上金瓜柱厚一尺二寸。以本身厚加二寸定宽,得宽一尺四寸。

凡角背 〔3〕 以步架一份定长。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以瓜柱之宽定高。如瓜柱宽一尺四寸,角背即高一尺四寸。以瓜柱厚三分之一定厚。如瓜柱厚一尺二寸,得角背厚四寸。

凡上金交金瓜柱 〔4〕 ,其高随本步枋、垫之高,再加桁条径三分之一作桁椀。如上金枋 〔5〕 、垫各高一尺,即瓜柱高二尺,如桁条径一尺,得桁椀高三寸三分。每宽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宽、厚与上金瓜柱同。

凡上金枋之长、高、厚俱与老檐枋同。梢间上金枋收两步架尺寸得长。

凡两山上金枋以进深定长。如进深三丈三尺,收四步架尺寸,得长一丈一尺。内除瓜柱厚一尺二寸,得两山上金枋长九尺八寸。外加两头入榫分位,各按瓜柱厚四分之一,得榫长各三寸。高、厚与上金枋同。

凡上金顺扒梁 〔6〕 以梢间面阔定长。如梢间面阔一丈六尺五寸,收一步架五尺五寸,得长一丈一尺,即长一丈一尺。外加桁条脊面半份一寸五分。高、厚与三架梁同。

凡上金垫板 〔7〕 之长、高、厚俱与老檐垫板同。梢间收步架二份得长。其两山上金垫板之长,与两山上金枋同。

凡三架梁以步架二份定长。如步架二份深一丈一尺,即长一丈一尺。两头各加桁条径一份得柁头分位。如桁条径一尺,得通长一丈三尺。以五架梁高、厚各收二寸定高、厚。如五架梁高二尺八分,厚一尺七寸,得三架梁高一尺八寸八分,厚一尺五寸。

凡上金桁 〔8〕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收两步架尺寸,外加一头搭交出头分位。两山以进深收四步架尺寸得长。外加两头搭交出头分位。俱照桁条径各加一份。如桁条径一尺,得出头长一尺。径寸与下金桁同。

凡脊瓜柱 〔9〕 以步架加举定高。如步架深五尺五寸,按九举加之,得高四尺九寸五分。内除三架梁高一尺八寸八分,得脊瓜柱净高三尺七分。外加平水高一尺,又加桁条径三分之一作桁椀,得三寸三分。又以本身每宽一尺加下榫长三寸,如本身宽一尺四寸,得下榫长四寸二分。宽、厚与上金瓜柱同。

凡脊角背 〔10〕 以步架一份定长。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脊角背即长五尺五寸。以脊瓜柱之净高、厚三分之一定高、厚。如脊瓜柱除桁椀净高三尺七分,厚一尺二寸,得脊角背高一尺三寸五分,厚四寸。

凡脊枋 〔11〕 长、高、厚俱与老檐枋同。

凡脊垫板 〔12〕 长、高、厚俱与老檐垫板同。

凡脊桁 〔13〕 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一头外加出头分位,照桁条径加一份。如桁条径一尺,得出头一尺。径寸与上金桁同。

凡扶脊木 〔14〕 长短径寸俱与脊桁同。脊桩 〔15〕 ,照通脊之高,再加扶脊木径一份,桁条径四分之一得长。宽照椽 〔16〕 径一份,厚按本身之宽减半。

凡仔角梁 〔17〕 以出廊并出檐 〔18〕 各尺寸用方五斜七 〔19〕 加举定长。如出廊深五尺五寸,出檐七尺五寸,得长一丈三尺。用方五斜七之法加长,又按一一五加举,共长二丈九寸三分。再加翼角 〔20〕 斜出椽径三份。如椽径三寸五分,并得长二丈一尺九寸八分。再加套兽榫 〔21〕 照角梁本身厚一份。如角梁厚七寸,套兽榫即长七寸,得仔角梁通长二丈二尺六寸八分。

以椽径三份定高,二份定厚。如椽径三寸五分,得仔角梁高一尺五分,厚七寸。

【注释】

〔1〕 金瓜柱:瓜柱,是位于上梁和下梁之间的柱,起连接和支撑作用。金瓜柱,是处在金步轴线上的瓜柱,起着承托上层檩子的作用。

〔2〕 三架梁:上方承载三根桁的梁。

〔3〕 角背:瓜柱的辅助部件,位于瓜柱下脚处,作用是使瓜柱更为牢固。处于不同位置的角背,其名称也不同。位于金瓜柱下方的角背被称为“金角背”,位于脊瓜柱下方的角背被称为“脊角背”。

〔4〕 交金瓜柱:位于山面与檐面金桁相交处,下方为顺扒梁,上承金桁的交点。根据位置的不同,交金瓜柱可分为上交金瓜柱、中交金瓜柱和下交金瓜柱。

〔5〕 上金枋:位于上金桁下方且平行于下金桁放置的枋子。

〔6〕 上金顺扒梁:承托上桁的扒梁,梁头位于中金桁上方,梁尾搭在五架梁的上方。

〔7〕 上金垫板:位于上金桁和上金枋之间的垫板。

大式大木图样要略图

《史记·孔子世家》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可见梁、柱之于大木式建筑的地位,堪比泰山之于天地。日常口语中夸人为“栋梁之材”“顶梁柱”,亦是强调其于家于国的骨干作用。除了梁、柱之外,栱、枋、檩、椽等也是建造房屋时必不可少的构件。

〔8〕 上金桁:脊桁下方的第一根金桁。

〔9〕 脊瓜柱:位于平梁上,承托脊桁的瓜柱。

〔10〕 脊角背:位于三架梁上方、脊瓜柱下方的角背。

〔11〕 脊枋:位于脊桁下方的枋子,与脊桁平行,两端与脊瓜柱相连。

〔12〕 脊垫板:位于脊枋和脊桁之间,连接梁架和脊瓜柱,将脊桁的荷载传递到脊枋上。

〔13〕 脊桁:位于脊瓜柱上方的桁,为屋脊的主要骨架。

〔14〕 扶脊木:位于脊桁上方,与脊桁平行,起承托脑椽的作用。

〔15〕 脊桩:插入脊桁的木条,起着扶持脊身的作用,也被称为“脊桩”。

〔16〕 椽:位于檩子上方,是排列较为紧密的木制构件,起着承托屋顶荷载的作用。

〔17〕 角梁:位于屋檐转角处,沿角平分线放置于正心桁、挑檐桁上方,一端与金檩相交,随椽子向外挑出,由上下两根梁组成。仔角梁是角梁中位于上方的梁,承接翘飞椽。

〔18〕 出檐:屋檐伸出梁架外的部分。

〔19〕 方五斜七:建筑中常用的比例关系,指的是当正方形的边长为5时,对角线长为7。这一比例约等于 ,是勾股定理的近似表达。

〔20〕 翼角:建筑物屋顶两个檐部相交的角,通常为翼形,并向上翘起。

〔21〕 套兽榫:套兽,防水构件,位于仔角梁梁头上,外形多为兽类形象,除防水外还起装饰作用。套兽榫,位于仔角梁两头上方,是用于承托套兽的榫。

【译解】 上金瓜柱的高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八举的比例,则可得上金瓜柱的高度为四尺四寸。减去五架梁的高度二尺八分,可得上金瓜柱的净高度为二尺三寸二分。当上金瓜柱的宽度为一尺时,上、下入榫的长度均为三寸。若上金瓜柱的宽度为一尺四寸,则上、下入榫的长度均为四寸二分。

上金瓜柱的厚度由三架梁的厚度来确定。当三架梁的厚度为一尺时,上金瓜柱的厚度为八寸。若三架梁的厚度为一尺五寸,则上金瓜柱的厚度为一尺二寸。以自身的厚度增加二寸来确定其宽度,可得上金瓜柱的宽度为一尺四寸。

角背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则角背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以瓜柱的宽度来确定角背的高度。若瓜柱的宽度为一尺四寸,则角背的高度为一尺四寸。以瓜柱厚度的三分之一来确定角背的厚度。若瓜柱的厚度为一尺二寸,则可得角背的厚度为四寸。

上金交金瓜柱的高度由本步架上的枋子、垫板的高度来确定。在其上放置桁椀,桁椀的高度为桁条直径的三分之一。若上金枋和上金垫板的高度均为一尺,则瓜柱的高度为二尺。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桁椀的高度为三寸三分。当瓜柱的宽度为一尺时,外加的上、下入榫的长度为三寸。上金交金瓜柱的宽度、厚度与上金瓜柱的宽度、厚度相同。

上金枋的长度、高度和宽度都与老檐枋的相同。梢间的上金枋的长度需减少两步架。

两山墙的上金枋的长度由进深来确定。若进深为三丈三尺,减少一个四步架,则长度为一丈一尺。再减去瓜柱的厚度一尺二寸,可得两山墙的上金枋的长度为九尺八寸。两端外加入榫的长度,入榫的长度均为瓜柱厚度的四分之一,可得入榫的长度均为三寸。两山墙上金枋的高度、厚度与上金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上金顺扒梁的长度由梢间的面宽来确定。若梢间的面宽为一丈六尺五寸,减少一步架五尺五寸,可得长度为一丈一尺,则上金顺扒梁的长度为一丈一尺。外加桁条脊面的一半,即一寸五分。上金顺扒梁的高度、厚度与三架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上金垫板的长度、高度和厚度都与老檐垫板的相同。梢间的上金垫板的长度需减少步架长度的两倍。两山墙的上金垫板的长度与两山墙的上金枋的长度相同。

三架梁的长度由步架长度的两倍来确定。若步架长度的两倍为一丈一尺,则三架梁的长度为一丈一尺。两端均加桁条的直径,作为柁头的长度。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三架梁的总长度为一丈三尺。以五架梁的高度、厚度各减少二寸来确定三架梁的高度、厚度。若五架梁的高度为二尺八分,厚度为一尺七寸,则可得三架梁的高度为一尺八寸八分,厚度为一尺五寸。

上金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上金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的上金桁的长度需减少两步架,一端减去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两山墙的上金桁的长度,为进深的长度再减去四步架。两端与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均为桁条的直径。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上金桁的直径与下金桁的直径相同。

脊瓜柱的高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九举的比例,可得脊瓜柱的高度为四尺九寸五分。减去三架梁的高度一尺八寸八分,可得脊瓜柱的净高度为三尺七分。外加平水的高度一尺作为桁椀,桁椀的高度为桁条直径的三分之一,即三寸三分。当脊瓜柱的宽度为一尺时,下方入榫的长度为三寸。若脊瓜柱的宽度为一尺四寸,则下方入榫的长度为四寸二分。脊瓜柱的宽度、厚度与上金瓜柱的宽度、厚度相同。

脊角背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则脊角背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以脊瓜柱的净高度、厚度的三分之一来确定脊角背的高度、厚度。若脊瓜柱的高度减去桁椀可得净高度为三尺七分,厚度为一尺二寸,由此可得脊角背的高度为一尺二分,厚度为四寸。

脊枋的长度、高度和厚度都与老檐枋的相同。

脊垫板的长度、高度和厚度都与老檐垫板的相同。

脊桁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脊桁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梢间的脊桁一端与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桁条的直径。若桁条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一尺。脊桁的直径与上金桁的直径相同。

扶脊木的长度、直径都与脊桁的长度、直径相同。脊桩的长度为通脊的高度加扶脊木的直径,再加桁条直径的四分之一。脊桩的宽度为椽子的直径,厚度为自身宽度的一半。

仔角梁的长度由出廊和出檐的尺寸用方五斜七法计算之后,再加举的比例来确定。若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出檐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则可得长度为一丈三尺。用方五斜七法计算角线长度,再使用一一五举的比例,可得仔角梁的长度为二丈九寸三分。再加翼角的出头部分,其为椽子直径的三倍。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得到的翼角的长度与前述长度相加,可得长度为二丈一尺九寸八分。再加套兽的入榫长度,入榫的长度与角梁的厚度相同。若角梁的厚度为七寸,则套兽的入榫的长度为七寸,由此可得仔角梁的总长度为二丈二尺六寸八分。

以椽子直径的三倍来确定仔角梁的高度,以椽子直径的两倍来确定其厚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仔角梁的高度为一尺五分,厚度为七寸。

【原文】 凡老角梁 〔1〕 以仔角梁之长,除飞檐 〔2〕 头并套兽榫定长。如仔角梁长二丈二尺六寸八分,内除飞檐头长四尺二分,并套兽榫长七寸,得长一丈七尺九寸六分。外加后尾三岔头 〔3〕 照金柱径一份。如金柱径一尺七寸,得老角梁通长一丈九尺六寸六分。高、厚与仔角梁同。

【注释】

〔1〕 老角梁:角梁中位于下方的梁,承接翼角椽。

〔2〕 飞檐:檐端向上翘起的部分,形若飞鸟。

〔3〕 三岔头:老角梁的出头部分,与蚂蚱头类似。

【译解】 老角梁的长度由仔角梁的长度,减去飞檐头和套兽入榫的长度来确定。若仔角梁的长度为二丈二尺六寸八分,减去飞檐头的长度四尺二分,再减去套兽入榫的长度七寸,则可得老角梁的长度为一丈七尺九寸六分。老角梁后尾的三岔头的长度为金柱径的尺寸。若金柱径为一尺七寸,则可得老角梁的总长度为一丈九尺六寸六分。老角梁的高度、厚度与仔角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原文】 凡下花架由戗 〔1〕 以步架一份定长。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加斜长,又按一二五加举得长九尺六寸二分。再加搭交按柱径半份。如下交金橔宽一尺四寸,得搭交长七寸,得下花架由戗通长一丈三寸二分。高、厚与仔角梁同。

凡上花架由戗 〔2〕 以步架一份定长。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加斜长,又按一三加举。得长一丈一分。再加搭交按柱径半份。如上交金橔厚一尺二寸,得搭交长六寸,得上花架由戗通长一丈六寸一分。高、厚与仔角梁同。

凡脊由戗 〔3〕 以步架一份定长。如步架一份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加斜长,又按一三五加举。得脊由戗通长一丈三寸九分。高、厚与仔角梁同。以上由戗每根外加搭交榫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七寸,得榫长七寸。

凡枕头木 〔4〕 以出廊定长。如出廊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外加三拽架尺寸,内除角梁厚半份,得枕头木长七尺四寸。以挑檐桁径十分之三定宽。如挑檐桁径八寸,得枕头木宽二寸四分。正心桁上枕头木以出廊定长。如出廊深五尺五寸,即长五尺五寸。内除角梁厚半份,得正心桁上枕头木净长五尺一寸五分。以正心桁径十分之三定宽。如正心桁径一尺,得枕头木宽三寸。以椽径二份半定高。如椽径三寸五分,得枕头木一头高八寸七分;一头斜尖与桁条平。两山枕头木做法同。

【注释】

〔1〕 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位于垂脊的下方,山面与檐面屋顶各檩的相交处,起着承托垂脊荷载的作用。下花架由戗是指用于下步金的由戗。

〔2〕 上花架由戗:用于上步金的由戗。

〔3〕 脊由戗:用于脊部的由戗。

〔4〕 枕头木:翼角构件,位于梢间檐桁或挑檐桁的上方,与角梁紧邻,起着垫起翼角椽的作用。

【译解】 下花架由戗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则长为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法来计算斜边的长度,再使用一二五举的比例,可得斜边的长度为九尺六寸二分。与其他部件相交并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柱径的一半。若下交金橔的宽度为一尺四寸,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七寸,由此可得下花架由戗的总长度为一丈三寸二分。下花架由戗的高度、厚度与仔角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上花架由戗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则长为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法来确定斜边的长度,再使用一三举的比例,可得长度为一丈一分。与其他部分相交并出头,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柱径的一半。若上交金橔的厚度为一尺二寸,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六寸,由此可得上花架由戗的总长度为一丈六寸一分。上花架由戗的高度、厚度与仔角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脊由戗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则长为五尺五寸。用方五斜七法来确定斜边的长度,再使用一三五举的比例,可得脊由戗的总长度为一丈三寸九分。脊由戗的高度、厚度与仔角梁的高度、厚度相同。上面所说的几种由戗,其每根的出头部分都需加榫,榫的长度与脊由戗的厚度相同。若脊由戗的厚度为七寸,则可得榫的长度为七寸。

枕头木的长度由出廊的进深来确定。若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则长为五尺五寸。再加三拽架的长度,减去角梁的厚度的一半,可得枕头木的长度为七尺四寸。以挑檐桁直径的十分之三来确定枕头木的宽度。若挑檐桁的直径为八寸,则可得枕头木的宽度为二寸四分。正心桁上方的枕头木的长度由出廊的进深来确定。若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则长为五尺五寸。减去角梁的厚度的一半,可得正心桁上方的枕头木净长度为五尺一寸五分。以正心桁直径的十分之三来确定其上枕头木的宽度。若正心桁的直径为一尺,则可得正心桁上方的枕头木宽度为三寸。以椽子直径的二点五倍来确定枕头木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枕头木一端的高度为八寸七分,另一端为斜尖状,其与桁条平齐。两山墙的枕头木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凡椽椀 〔1〕 、椽中板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以椽径一份再加椽径三分之一定高。如椽径三寸五分,得椽椀并椽中板高四寸六分。以椽径三分之一定厚,得厚一寸一分。两山椽椀、椽中板做法同。

凡檐椽 〔2〕 以出廊并出檐加举定长。如出廊深五尺五寸,又加出檐照单翘重昂斗科三十份,斗口二寸五分,得七尺五寸,共长一丈三尺。又按一一五加举得通长一丈四尺九寸五分。内除飞檐头长二尺八寸七分,得檐椽净长一丈二尺八分。以桁条径每尺用三寸五分定径。如桁条径一尺,得椽径三寸五分。两山檐椽做法同。

【注释】

〔1〕 椽椀:位于桁檩上方,上有孔洞,其间距与椽子的排列间距相同,起着固定椽子的作用。

〔2〕 檐椽:指一端位于金桁上方,另一端伸出檐桁外的椽子。

【译解】 椽椀和椽中板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椽椀和椽中板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以椽子的直径再加该直径的三分之一来确定椽椀和椽中板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椽椀和椽中板的高度为四寸六分。以椽子直径的三分之一来确定椽椀和椽中板的厚度,可得其厚度为一寸一分。两山墙的椽椀和椽中板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檐椽的长度由出廊的进深加出檐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出檐的长度为单翘重昂斗栱的三十倍,斗口的宽度为二寸五分,则可得出檐的长度为七尺五寸,与出廊的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为一丈三尺。使用一一五举的比例,可得檐椽的总长度为一丈四尺九寸五分。减去飞檐头的长度二尺八寸七分,可得檐椽的净长度为一丈二尺八分。以桁条的直径来确定檐椽的直径。当桁条的直径为一尺时,檐椽的直径为三寸五分。两山墙的檐椽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原文】 每椽空档,随椽径一份。每间椽数俱应成双,档之宽窄,随数均匀。凡下花架椽 〔1〕 以步架加举定长。如步架深五尺五寸,按一二五加举,得下花架椽长六尺八寸七分。径寸与檐椽同。

梢间短椽一步架,两山短椽两步架,折半核算。

凡上花架椽 〔2〕 以步架加举定长。如步架深五尺五寸,按一三加举,得上花架椽长七尺一寸五分。

径与檐椽同。

梢间收一步架,又短椽一步架。

两山收两步架,又短椽两步架,俱折半核算。

凡脑椽 〔3〕 以步架加举定长。如步架深五尺五寸,按一三五加举,得脑椽长七尺四寸二分。

径与檐椽同。

梢间以一步架定椽根数。两山以两步架定椽根数。俱系短椽,折半核算。以上檐脑椽,一头加搭交尺寸,花架椽两头各加搭交尺寸,俱照椽径一份。如椽径三寸五分,得搭交长三寸五分。

凡飞檐椽以出檐定长。如出檐七尺五寸,按一一五加举,得长八尺六寸二分,三份分之,出头一份,得长二尺八寸七分。后尾二份半,得长七尺一寸七分,加之,得飞檐椽通长一丈四分。见方与檐椽径寸同。

凡翼角翘椽 〔4〕 长、径俱与平身檐椽同。其起翘 〔5〕 之处,以挑檐桁中心到出檐尺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再加廊深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之拽架各尺寸定翘数。如挑檐桁中心到出檐长五尺二寸五分,方五斜七加之,得长七尺三寸五分。再加廊深五尺五寸,并三拽架长二尺二寸五分,共长一丈五尺一寸,内除角梁厚半份,得净长一丈四尺七寸五分,即系翼角椽档分位。翼角翘椽以成单为率,如逢双数,应改成单。

凡翘飞椽 〔6〕 以平身飞檐椽之长,用方五斜七之法定长。如飞檐椽长一丈四分,用方五斜七加之,第一翘得长一丈四尺五分。其余以所定翘数每根递减长五分五厘。其高比飞檐椽加高半份,如飞檐椽高三寸五分,得翘飞椽高五寸二分五厘。厚仍三寸五分。

凡顺望板 〔7〕 以椽档定宽。如椽径三寸五分,档宽三寸五分,共宽七寸。顺望板每块即宽七寸。长随各椽净长尺寸,内除里口 〔8〕 分位。以椽径三分之一定厚。如椽径三寸五分,得顺望板厚一寸一分。凡里口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以椽径一份,再加望板厚一份半定高。如椽径三寸五分,望板之厚一份半一寸六分。得里口高五寸一分。厚与椽径同。两山里口做法同。

凡闸档板 〔9〕 以翘档分位定长。如椽档宽三寸五分,即闸档板宽三寸五分。外加入槽,每寸一分。高随椽径尺寸。以椽径十分之二定厚。如椽径三寸五分,得闸档板厚七分。其小连檐 〔10〕 自起翘处至老角梁得长。宽随椽径一份。厚照望板之厚一份半,得厚一寸六分。两山闸档板、小连檐做法同。

凡连檐以面阔定长。如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长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其廊子连檐,以出廊五尺五寸,出檐七尺五寸,共长一丈三尺,除角梁之厚半份,净长一丈二尺六寸五分。两山同。以每尺加翘一寸,共长一丈三尺九寸一分。高、厚与檐椽径寸同。

凡瓦口 〔11〕 之长与连檐同。以椽径半份定高。如椽径三寸五分,得瓦口高一寸七分。以本身之高折半定厚,得厚八分。

凡翘飞 〔12〕 翼角横望板 〔13〕 以出廊并出檐加举折见方丈定长、宽。飞檐压尾横望板俱以面阔飞檐尾之长折见方丈核算。以椽径十分之二定厚。如椽径三寸五分,得横望板厚七分。

【注释】

〔1〕 下花架椽:花架椽,位于金步上方的椽子,其根据所处位置不同,称谓也有所不同。下花架椽,位于上花架椽下方,一端与下金桁相交,一端与老檐桁相交。

〔2〕 上花架椽:位于脑椽下方,其上端与上金桁相交,是花架椽中位于最上层的椽子。

〔3〕 脑椽:位于屋顶最上方的椽子,一端与扶脊木相交,一端与金桁相交。

〔4〕 翼角翘椽:位于翼角的椽子,尾部呈楔形,向外呈翼状展开。

〔5〕 起翘:屋角比屋檐高出的高度。

〔6〕 翘飞椽:飞椽,也被称为“飞子”,位于檐椽上方。翘飞椽,即翼角部位的飞椽,与仔角梁两端相交。

〔7〕 顺望板:望板,也被称为“屋面板”“垫板”,是位于椽子上的薄木板。顺望板,即顺着椽子向轴方向铺设的望板。

〔8〕 里口:位于小连檐上方,起着填补椽子之间空隙的作用。

〔9〕 闸档板:位于飞椽之间的空档处,起着固定飞檐椽的作用,也被称为“卡飞椽档”。

〔10〕 小连檐:连檐,位于檐椽和飞檐椽的椽头上方,起着连接椽子的作用。小连檐,位于檐椽上方,起着连接檐椽的作用。

〔11〕 瓦口:位于大连檐上方,起着承托底瓦和盖瓦的作用,也被称为“瓦口木”。

〔12〕 翘飞:位于翼角上方,是与仔角梁两端相交的飞椽。

〔13〕 横望板:位于椽子上方,是横向铺设的望板,起着承托苫背泥层的作用。

【译解】 每两根椽子的空档宽度与椽子的宽度相同。每个房间所使用的椽子数量都应为双数,空档宽度应均匀。下花架椽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一二五举的比例,则可得下花架椽的长度为六尺八寸七分。椽子的直径与檐椽的直径相同。

梢间的短椽长度为一步架,两山墙的短椽的长度为两步架,其尺寸需进行折半核算。

上花架椽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一三举的比例,则可得上花架椽的长度为七尺一寸五分。

上花架椽的直径与檐椽的直径相同。

梢间的上花架椽的长度需减少一步架,梢间的短椽长度为一步架。

两山墙的上花架椽的长度需减少两步架,短椽的长度为两步架,两者的长度都要进行折半核算。

脑椽的长度由步架的长度和举的比例来确定。若步架的长度为五尺五寸,使用一三五举的比例,则可得脑椽的长度为七尺四寸二分。

脑椽的直径与檐椽的直径相同。

梢间的椽子的数量由一步架的长度来确定。两山墙的椽子数量由两步架的长度来确定。如果使用的都是短椽,则需要进行折半核算。上述檐椽、脑椽在一端与其他部件相交,其出头部分的长度加花架椽两端与其他部件相交的出头部分的长度,与椽子的直径相同。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出头部分的长度为三寸五分。

飞檐椽的长度由出檐的长度来确定。若出檐的长度为七尺五寸,使用一一五举的比例,则可得长度为八尺六寸二分。将此长度三等分,每小段长度为二尺八寸七分。椽子的出头部分的长度为每小段的长度,即二尺八寸七分。椽子的后尾长度为该小段长度的二点五倍,即七尺一寸七分。两个长度相加,可得飞檐椽的总长度为一丈四分。飞檐椽的截面正方形边长与檐椽的直径相同。

翼角翘椽的长度、直径都与平身檐椽的长度、直径相同。椽子起翘的位置由挑檐桁中心到出檐的长度,用方五斜七法计算后的斜边长度,以及廊的进深和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的拽架尺寸等数据共同来确定。若挑檐桁中心到出檐的长度为五尺二寸五分,在此基础上用方五斜七法计算出的斜边长为七尺三寸五分,加廊的进深五尺五寸,再加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三拽架长度二尺二寸五分,得总长度为一丈五尺一寸,减去角梁厚度的一半,可得净长度为一丈四尺七寸五分。在翼角翘椽上量出这个长度,刻度处即为椽子起翘的位置。翼角翘椽的数量通常为单数,如果遇到是双数的情况,应当改变制作方法,使其变为单数。

翘飞椽的长度由平身飞檐椽的长度,用方五斜七法计算之后来确定。若飞檐椽的长度为一丈四分,用方五斜七法计算之后,可以得出第一根翘飞椽的长度为一丈四尺五分。其余的翘飞椽长度,根据总翘数递减,每根长度比前一根小五分五厘。翘飞椽的高度是飞檐椽高度的一点五倍,若飞檐椽的高度为三寸五分,则可得翘飞椽的高度为五寸二分五厘。翘飞椽的厚度为三寸五分。

顺望板的宽度由椽档的宽度来确定。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椽档的宽度与椽子的直径相同,同为三寸五分,椽子加椽档的总宽度为七寸。由此可得每块顺望板的宽度为七寸。顺望板的长度等于每根椽子的净长度,减去里口所占的长度。以椽子直径的三分之一来确定顺望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顺望板的厚度为一寸一分。里口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里口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以椽子的直径加顺望板厚度的一点五倍来确定里口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顺望板厚度的一点五倍为一寸六分,则可得里口的高度为五寸一分。里口的厚度与椽子的直径相同。两山墙的里口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闸档板的长度由翘档的位置来确定。若椽子之间的宽度为三寸五分,则闸档板的宽度为三寸五分。在闸档板外侧开槽,每寸长度开槽一分。闸档板的高度与椽子的直径相同。以椽子直径的十分之二来确定闸档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闸档板的厚度为七分。小连檐的长度为椽子起翘的位置到老角梁的距离。小连檐的宽度与椽子的直径相同。小连檐的厚度为望板厚度的一点五倍,可以计算出其厚度为一寸六分。两山墙的闸档板和小连檐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

连檐的长度由面宽来确定。若面宽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则连檐的长度为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廊子里的连檐由出廊的进深和出檐的长度来确定。出廊的进深为五尺五寸,出檐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得两者的和为一丈三尺,减去角梁厚度的一半,可得连檐的净长度为一丈二尺六寸五分。两山墙的连檐尺寸的计算方法相同。每尺连檐需增加一寸翘长,可得两山墙连檐的总长度为一丈三尺九寸一分。连檐的高度、厚度与檐椽的直径相同。

瓦口的长度与连檐的长度相同。以椽子直径的一半来确定瓦口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瓦口的高度为一寸七分。以自身高度的一半来确定其厚度,可得瓦口的厚度为八分。

翘飞翼角处的横望板的长度和宽度由出廊的进深和出檐的长度加举的比例,折算成矩形的边长来确定。飞檐和压尾处的横望板,都由面宽和飞檐尾的长度,折算成矩形的边长来确定。以椽子直径的十分之二来确定横望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径为三寸五分,则可得横望板的厚度为七分。 NlqMEEQWsUVoT1pThzkUve2kcjSEtSsJ2F4OCSDJ96TAXV0217z8b78abKNltb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