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就从这里开始

强大的秦朝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秦。

秦的创始人叫“非子”,因为替周天子养马养得好而被周天子赐予嬴姓,又将渭水上游秦川的东岸给了他做封地,这里就成了秦的发源地。当时掌权的周孝王本意是让秦做一个近畿的附庸。但秦的历代君主中不少人就如孙猴子一样,对这芝麻绿豆大的官职当然是不会满足的,于是秦国的君主们不断地扩张地盘,壮大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地盘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强盛,到了秦穆公时期更是做了一回天下的霸主,但总的来说,当时秦东进的路线始终被更强大的晋国死死地挡住。

这样的情况后来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国内的政治也一度因宫廷斗争而陷入混乱,直到历史等来了这两个人——秦孝公和公孙鞅。

公孙鞅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年轻时研习的是李悝的《法经》,本想在魏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公孙鞅在魏国并不受国君重视,十分不得志。后来听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下令求贤,公孙鞅就从魏国跑到秦国去应聘。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公孙鞅得到了三次被秦孝公单独面试的机会。公孙鞅抓住机会,终于深深打动了秦国的一把手秦孝公,秦孝公拍板决定聘用公孙鞅为左庶长,开始实施变法。

一说“商鞅变法”好像谁都听过,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得到秦孝公鼎力支持的公孙鞅其实前后一共进行过两次变法,只不过我们熟知且重要的是第一次变法。

这次的变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法治建设,以法令法规严格规范个人的行为。为了确保法令的实施,公孙鞅实施了连坐制度。简单说就是,一人犯法,如果与其有一定关系的其他人不举报的话就得一起坐牢。可别小看了这样的制度,它对后世的影响现在依然有迹可循。现在很多国人骂人往往牵连人家家里好几代人,里面大概就有当年商鞅连坐之法的影子。

当然,变法最重要的还是第二方面:奖励耕战。在生产方面,他鼓励百姓们多生产,一个家庭的产出与缴纳给国家的赋税成反比,生产的粮食越多,要上交给国家的比例就越少,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劳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最最重要的是商鞅在秦国确立了军功爵制度:当兵的只要能在战场上带回一颗敌军的人头就授爵一级,而没有军功的人即便生在富贵之家也不能得到爵位。在当时的秦国,无论是谁,社会地位的高低全看爵位的高低,因此,军功爵制度的确立极大地刺激了民众从军杀敌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当时当兵的衣食住行是要自行掏腰包解决的,所以秦军对士卒的选拔是有严格规定的:在秦国,只有小康水平以上家庭里的青壮年才有资格从军。统治者们的观点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有固定收入的人才能不断地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如果一个人整天为一日三餐发愁,那他当兵就不能保证会奋勇杀敌,当官就不能保证能够清正廉明。

秦国在变法的影响下很快强大起来,可在那个时代,变法并非秦国的特产。战国七雄中,除了齐国(这是个老牌强国),其他六国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变法。(齐国也有邹忌变法,但邹忌只是让齐王做了纳谏、选才、去奸、奖励一类,这本来就是明君应该做的事情,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建议。严格地说,邹忌变法只能算改革,不能算变法。)第一个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国主持变法的人就是公孙鞅的偶像兼老师,也就是《法经》的作者李悝。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变法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为什么最后在七国中脱颖而出的是秦国而不是其他五国呢?

那是因为其他五国的变法和秦国变法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五国的变法都随着主持变法的大臣或君主的去世而终止。变法之前,五国都如同衣衫褴褛的乞丐,变法就如同给乞丐换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但乞丐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华丽的衣服也终究会褪色,当华丽不再之时,乞丐的褴褛依然。而秦国的变法则不同。虽然秦孝公死后,公孙鞅就被对他积怨已久的秦国君臣联合起来五马分尸,但即位的秦惠文王只抛弃了公孙鞅,并没有抛弃公孙鞅推行的政治改革。秦国变法的脚步没有因秦孝公和公孙鞅的死停下来。可以说公孙鞅推行变法是给秦国这个乞丐指引了一条谋生的道路,让秦国摆脱了乞丐的宿命,最终成了贵族。

公孙鞅变法让处于秦国社会底层的人们第一次切实地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便出身卑微,只要肯勤劳工作也能致富,致富就能参军,参军就能杀敌,杀敌就能提高社会地位。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制度,让秦军逐渐蜕变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每一次战斗,军队从主帅到士兵都目标一致,勇往直前。他们对战争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杀敌的渴望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哪怕你对这种激励斗志的方式并不赞同,但你不可否认秦军是一支相当可怕的军队。

可以想象,当时在战场上,从六国军队一方看过去,对面全是神情亢奋、眼冒青光、口中流涎的虎狼之师;而在秦军眼里,对面全是金光闪闪的人头,有时候可能还没开打呢,胜负就已经有了分晓。秦军就是以这种“抢人头”的激情不断地冲击着地盘、人口都十倍于己的东方六国,逐渐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并逐渐开始了兼并六国的大业。

公孙鞅变法以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战争逐渐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一种态势。从争夺土地的攻防战发展为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我们列举一下一些比较大的战役便可见端倪:

公元前331年,秦与魏交战,斩首八万。

公元前317年,秦破韩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斩首八万二千。

公元前312年,秦破楚于丹阳,斩首八万。

公元前307年,秦拔韩宜阳,斩首六万。

公元前300年,秦取楚襄城,斩首三万。

公元前298年,秦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

公元前293年,秦败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斩首二十四万。

公元前280年,秦取赵光狼城,斩首两万。

公元前275年,秦伐魏,破韩援军,斩首四万。

公元前274年,秦伐魏,斩首四万。

公元前273年,秦败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并沉赵援军两万于黄河。

公元前264年,秦伐韩,斩首五万。

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坑卒四十五万。

公元前256年,秦取韩阳城,斩首四万,伐赵,斩首九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对秦军的刺激有多大。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秦军消灭的六国军队人数就超过二百万。而且秦灭六国的脚步在一步步加快。终于,在秦孝公过世近百年以后,秦国又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嬴政。

虽然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很小,权力也掌控在太后和权臣的手中,但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干掉权臣吕不韦和嫪毐,开始亲政,秦统一六国的进程真正进入了加速期。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灭赵。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

嬴政指挥着这支虎狼之师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一个家天下的帝国——秦帝国。嬴政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帝。

接下来,秦始皇嬴政再接再厉,国中没有了敌手,他便向北驱逐了匈奴,向南扩张到了南越,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然,如果考虑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在马其顿人统治下奄奄一息,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古埃及早已经被罗马人干掉,而罗马人还没有称霸地中海,我们甚至可以把“之一”这两个字去掉。

然而,如此强大的国家也有极深的隐患,那就是统治者不了解“可以在马上取天下,却不可以在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当国家的主题不再是战争,当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从“对外征战”转变成“休养生息”的时候,统治者却仍然在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了解社会的新常态。

不了解当然就会出问题。 3YbfFsuniXlTy+vEOrvy6C1f7RfTaBzCyzeqSuf2swP9llPyjfCinHv1Tdbzlb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